胡冰
摘 ? 要: 《三字經》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篇章,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將其中的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將積極的、正向的內容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才能做到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關鍵詞: 三字經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中華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永不褪色的價值”[1],“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2]。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流傳最廣的《三字經》,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今天重讀這本書,需要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
《三字經》相傳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撰,作為儒家思想的啟蒙教材,最重要的作用是道德教育。南宋時,經濟發達、科舉發展、教育興盛,程朱理學成為新儒學。新儒學開啟了儒學的哲理化之路,使儒學有了本體論的高度。《三字經》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就顯示了這一特征。本書可分為六個章節,三大主要內容,即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作為封建社會的兒童初級讀本,《三字經》不僅具有傳統的識字功能,還具有講述各種知識的功能,且由于其編寫得朗朗上口,成為傳統文化讀本中流傳最廣的書籍,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不僅如此,《三字經》還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南宋末年,《三字經》便傳到了日本,后傳至俄國、歐洲和美洲。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弘揚和繼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三字經》成為重要內容。然而,受其編寫時代的影響,其中諸多德育觀點已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成為反封建批判的對象,當代也有許多學者對其持批判觀點,如有人認為《三字經》培育不出現代公民[3],有人認為,《三字經》是一本宣揚孔孟之道的封建書本[4],有學者認為“《三字經》的內容雖含有多種學科,然而與兒童的經驗和需要尚有一萬八千里”[5]。由于影響力極大,爭議也極大,因此在讀本書的時候要持有歷史觀的態度,在求真求嚴的同時,批判吸收其可貴之處。
一、第一節是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
本節闡述了兒童教與學的重要性,即解決為什么要學的問題。第一,表達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人為什么要學習?就是要成為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必然是道德品質高尚的人,要有善心,所以學習的第一要務是保持善良的本心。人出生時,本性是善良的,但會受到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第二,舉例說明教與學的重要。運用典故,一方面為勸學的作用,另一方面達到傳播典故的效用,使孟母三遷、竇燕山教子的故事更為廣泛流傳。第三,從反面再次強調教與學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好的教育,如果個人不好好學習,就會“不知義”。
在這一篇章中有以下觀點:第一,良好的教育和刻苦的學習對個人的成長很重要。第二,學習環境非常重要。第三,育人以德育為先。第四,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第五,認為人與人在天性上差別較小,后天努力很重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倫理基礎與這里闡述的是不一樣的,因此需要重新審視的觀點有:第一,性善論。人性是善是惡的爭論并無定論,單純給出一個性善的觀點,阻礙對人性的探索,限制人的思維,不利于人正確看待這個世界。第二,將倫理道德看成教育的核心,不利于自然科學的發展。第三,將“天命”看成教育和學習的前提,將封建的倫理道德看成教育和學習的內容,是一種愚昧落后的表現。
二、第二節是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
本節開始講述學什么,認為倫理道德教育重于科學文化知識學習,文化知識的教育是為倫理道德教育服務的,即為“三綱五常”服務。主要內容為:第一,“首孝悌,次見聞”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成為有用之人,先要有“孝悌”,之后才是學習各種知識,如果我們將其改造,就可以認為是“一個人要成為有用之人,首先要有德行”。第二,注重少時學禮對成才的作用。禮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延綿的一個“秘方”,從學禮、約之以禮到自覺地遵行禮,將思想融入生活化的行為,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在這一段里,作者通過“香九齡和讓梨”兩個小故事,打動了讀者,希望以典型事例說服人如何學禮,如何為孝為悌。第三,強調了幼兒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這段里有“為人子”“少時”“四歲”等字語,進一步說明《三字經》對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本節的觀點有:第一,品德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第二,品德教育要收到實效,要將知識化為行為,并進行生活化改造。第三,兒童時期的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第四,要發揮榜樣的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我們預設了道德的前提,這里需要厘清的觀點有:第一,兒童教育在現代社會已不能完全依靠家庭教育,需進入有專業化隊伍的學校,才能有效接受系統、科學的教育。第二,本節再次強化的“重德輕智”的教育觀點是不可取的,德智并重才符合現代教育的需要。第三,將“孝與悌”放在學習的首位,是錯誤的觀點,必須改造。“育人為本、德育先行”的德育內容,要與現代生活的品德相一致,如公平、正義、友愛等。
三、第三節是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
本節將知識教育與“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教育混在一起,主要內容有:第一,介紹了一些常識性知識。包括數字、自然現象的“三光”、人世間的“三才”,四季、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這里作者用了18句話,讓兒童對基本的常識有了初步了解,篇幅很小,容量卻大,為兒童認識世界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第二,用九句話高度概括了“三綱五常”和“君臣十義”,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君主對臣子要敬重,巨子對君主要忠誠,長晚輩之間要有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間要有信用和義氣;這些內容,作者在編排的時候是與自然常識混在一起的。第三,通過混搭,將自然現象與人事關系對應起來,使“三綱五常”和“群臣十義”成為“天理”,人的社會活動需要遵守的法則是“上天”的安排,為封建倫理道德的合法性創造了條件,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
本節的觀點有:第一,對基本常識的普及,簡單實用,有利于兒童記憶和背誦,是可供現代兒童學習的。第二,能激發兒童對知識的學習興趣,為兒童探索世界開了啟蒙之路。第三,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期盼精神值得學習。本節將倫理道德、數學、地理、生物、音樂放在一起,從另一個角度看,與現代教育要求的“德、智、體、美、勞”類似。不難看出,在一個知識落后、封閉的年代,人對“全面發展”是極為渴望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倡導民主、文明的價值取向與書中的封建倫理道德內容完全相反,因此,這一節談到的“三綱”和“群臣十義”全部要淘汰,不能再讀再背誦。需注意的是這里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可取的,但僅限于一種觀點的介紹和了解。另外,這里將封建倫理道德看成“天理”,并意圖通過混編強化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必須摒棄,否則將毒害現代青少年,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文明”等內容的教育。
四、第四節是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
這節介紹傳統社會中兒童需要讀的一些典籍和講述了兒童讀書的順序。第一,列舉了典籍,包括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涵蓋了儒家的基本經典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第二,選取的內容與當時的科舉考試內容相符合,反映了“應試”教育的需求,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積極“入仕”的思想,引導兒童讀書學習,然后學成后去當官。第三,概括了每本經典的主要內容和思想。第四,學習要循序漸進。首先要學一些初級的,如《三字經》“為學者,必有初”,然后讀四書、六經,再讀子集,后再讀史學,反映了教育者認識到教育是一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慢慢積累的過程。
本節的觀點有:第一,用簡單的觀點概括了典籍的主要內容,可供現代學者作為史料學習的參考。第二,讓讀者了解了儒家經典著作的名稱。第三,讓讀者了解了古人讀書的順序。第四,學習方法應先易后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托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節介紹的書籍只能成為一種史料參考,這些史料可供專業人士學習。封建時代的科舉考試內容完全是倫理道德內容,導致整個社會忽視自然科學,在新文化運動中宣傳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就是對傳統教育內容嚴重缺失的呼喚。當代教育必須吸取中國近代史的教訓,這些遠去的經典只能是我們認識自己歷史的一個參考,不能再“本末倒置”。讀完此節,我們了解了古人的學習內容,看到了傳統社會的學習方式,記住這段歷史,達到此目的就足夠了。
五、第五節是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
本節講述了從三皇五帝到清代的歷史,并點出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一,用簡單的句子概括了整個中華的歷史,利于兒童記憶。第二,介紹了朝代更替的原因,簡明地敘述了朝代興衰敗的原因。第三,強調了讀史的重要,表達了古人“博古通今”的思想。
本節的觀點有:第一,復雜知識簡單化,利于兒童記憶。第二,表達了中華的統一是人心所向,用一些字如“失”“混”等描述了國家分裂的亂世景象。第三,重視歷史的態度,值得學習。第四,以史為鑒的方法,值得肯定。
這一節的“至世祖、乃大同”是對當明清皇朝的歌頌,不能將其對應成我們現在理解的大同社會,需辨別清楚。
六、從第六節是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
本節與第一節呼應,第一節是“為什么學”,第二、三、四、五節是“學什么”,在已經了解了這些內容的基礎上,開始講述“怎么學”。第一,學習要勤奮刻苦,“頭懸梁,錐刺股”“如囊螢,如映雪”。第二,學習要從小打好基礎,“幼而學,壯而行”。第三,學習要先立志,強調理想的引導作用,“爾小生,宜立志”。第四,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第五,肯定了女子的才學,“彼女子,能詠吟”。第六,“家雖貧,學不輟”,學習不分貧富,反映了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進步思想。第七,強調學與思相結合,“口而誦,心而唯”。第八,學習的目標是長大有所作為,可以“上致君,下澤民”“光于前,裕于后”。第九,知識比財富更重要,“我教子,唯一經”。
本節的觀點有:第一,學習要勤奮刻苦。第二,要培養從小樂于學習的好習慣。第三,理想對個人學習的引導。第四,要向榜樣學習。第五,女子也有學習的能力。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中,肯定了女子的才學,是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第六,鼓勵貧困者努力學習,認為貧富與學習機會無關,在等級社會中是一種進步的人才觀。第七,學習要注重學思結合,這是可取的學習方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富強、平等”與這一節諸多思想不符,雖然這一節表面內容在講述學習的方法,卻融入了傳統社會的學習價值觀,與當代社會需求完全不相符合。第一,學習目標的錯誤。學習的目標“上致君,下澤民”,這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實現“三綱五常”“群臣十義”的理想,這里雖談及“民”,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火花。第二,功利色彩嚴重。“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認為學習成才是為了揚名聲,發財致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富強”是指整個社會物質豐富,全體人民受惠。個人的學習應該致力于國家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個人的風光和富裕。第三,榜樣是封建社會學習的榜樣,需分辨清楚,且有些榜樣的真實性需質疑。第四,認為學習一定要從幼兒開始的觀點與終身教育理念相背離,幼兒學習雖然重要,但人生任何階段都有權利和義務進行學習。
總之,在讀《三字經》時,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現代公民所認同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10-15. http: //news. cntv. cn/2015/10/14/ARTI144483599 4134910.shtml(央視網).
[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2565周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EB/OL].2014-9-24.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5/c64094-25729647.html(人民網).
[3]錢文忠.國學經典學太好到社會要吃虧[N].廣州日報,2011-1-2.
[4]哲軍.批《三字經》[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4(04).
[5]張禮永.《三字經》與理想的教科書——近九十年前的“三字經”論爭[J].基礎教育,2013(2).
本文系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15年重點課題后期研究成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2015SZY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