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

摘 ? 要: 新聞閱讀中對新聞的客觀性分析,需要新聞業的背景深入,以科學有效的分析作為指導,深入把握新聞的客觀程度。本研究關注影響新聞客觀性的深層次因素,從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的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視角,將影響新聞客觀性的背景因素與系統功能語篇分析結合,強調新聞業的背景因素,聚焦新聞工作者,探究深層次的新聞閱讀的新聞客觀性分析。在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視角下,新聞語篇通過新聞工作者呈現,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系統語法、功能語法和語境理論,揭示了新聞工作者背后的新聞業的背景因素對新聞客觀性的深刻影響。研究過程表明,本研究有助于促進對新聞客觀程度的深層次認知,加強大學新聞閱讀教育。
關鍵詞: 新聞客觀性 ? 新聞業背景因素 ? 系統功能語篇分析 ? 新聞客觀性分析 ? 新聞工作者
一、引言
新聞的客觀性分析具有復雜性,影響新聞的客觀性有更深層次的背景原因,新聞業中隱藏的商業利益、政治因素及新聞工作者的個人局限性等值得探討。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的系統功能語篇分析促進了語言研究從形式到功能,從詞句分析到語篇分析,從語言內部研究到語言內外部相結合的研究的過渡,成為語篇分析領域中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目前系統功能語篇分析正處于發展興盛時期,在新聞閱讀中已體現出理論和方法指導的巨大潛力。但是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與新聞客觀性分析的進一步結合有所欠缺,缺乏與影響新聞客觀性的背景因素的深入結合分析,即缺乏揭示影響新聞客觀性的本質因素的深層次挖掘。本文從新聞的客觀性入手,發掘影響新聞客觀性的新聞業的背景因素,在新聞業的背景因素下對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與新聞閱讀中新聞客觀性分析進行深入探討,進行深層次的新聞閱讀的新聞客觀性分析研究,科學有效地把握新聞的客觀程度。
二、新聞的客觀性及新聞業的背景因素
黃旦[1](12)認為,新聞的客觀性是指意識到報道中的“主觀”,要求事實與價值分開的一種專業信念和道德標準。許燕[2](49-50)對新聞客觀性的含義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指出新聞的客觀性是指新聞事實不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基本特性,傳播者在從事新聞報道時,要尊重事實,要如實地反映事實的本來面目。因此,許燕的新聞客觀性的含義強調了新聞事實是獨立于人的主觀而存在的,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需如實地反映新聞事實。許燕[2](50)進一步提出,從狹義的層面而言,新聞的客觀性指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理念,建立在主客二元和平等主義的認識論前提之下,主張事實與價值分離,堅持真實準確、公正平衡等報道原則,并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寫作慣例。因此,從她對新聞的客觀性的狹義層面的觀點看,新聞的客觀性成為一種職業理念,即在新聞報道中要堅持新聞獨立于價值,堅持新聞的真實和保持公正的態度,反映新聞事實,不帶主觀判斷,堅持不偏不倚。對于新聞的客觀性含義,許燕[2](52)總結認為:透過諸多客觀性定義的表面差異來整合這些客觀性的定義的共同性,可以看出,客觀性已形成了相對公認的認識——主張事實與價值分離,堅持真實(準確)、公正(平衡、中立)等報道原則,并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寫作慣例。
通過對新聞的客觀性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對新聞語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新聞的客觀性是有職業道德的新聞工作者追求和努力的目標,但這一過程甚為艱難,面臨諸多挑戰。商業利益、政治因素甚至新聞工作者的局限性等不斷成為實現新聞客觀這一理想的阻礙。在商業利益方面,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新聞業要不斷追求經濟利潤,經濟效益成為新聞業的目標。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廣告客戶,為了盈利,新聞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廣告客戶的束縛;新聞業還會根據市場的需求,即新聞受眾的喜好和關注點,進行新聞報道,力求擴大報刊的發行量。商業利益的追逐使新聞業很難真正做到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事實。在政治因素方面,雖然新聞業在不斷地向理性和專業性發展,并發揮良好的輿論監督作用,但作為引導輿論的工具,新聞報道仍然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就新聞工作者的局限性而言,新聞工作者面臨著難以克服的障礙,新聞報道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新聞工作者的局限性勢必會影響他們的主觀態度。新聞工作者的成長環境和經歷不同、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及文化傳統背景等不同,造成了他們之間的差異性,使他們對新聞事實的報道立場和角度有所不同。這種局限性影響了新聞的客觀性。很多新聞工作者認為,新聞的客觀性在新聞實踐中只能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實現目標。因此,新聞的客觀性很難被絕對實現,新聞閱讀需要深入結合新聞客觀性的局限,深層次地把握新聞的背景因素,科學理性地讀懂新聞。
三、系統功能語篇分析及其在新聞閱讀中的意義突顯
系統功能語篇分析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完全能夠用來分析實際語篇,在新聞閱讀中喚起深層次閱讀意識。近年來,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的功能語篇分析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新聞語篇的分析,對新聞事件進行揭示,被越來越多地用于教學中的新聞閱讀分析,以逐步喚起新聞閱讀者的深層次閱讀意識。系統功能語篇分析在新聞閱讀中體現出實踐性、有效性和指導性,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目前,系統功能語篇分析有待進一步和新聞業背景因素結合,本研究發掘新聞業的背景因素,對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與新聞閱讀中新聞的客觀性分析進行深入的探討,有助于提高大學新聞閱讀者的深層次閱讀能力。
四、新聞閱讀中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與新聞客觀性分析的深入探討
對系統功能語篇分析的理解中,認為其屬于應用研究的看法[3](296)認為,系統功能語篇分析是把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應用于實際語篇分析當中,是指應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描寫、分析、解釋和評估語篇。黃國文[4](25)教授認為,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是一種比其他理論更適合于語篇分析的理論,不但有嚴密的理論框架,而且可操作性、實用性強。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功能思想強調語言的社會性和交際性,認為語言結構是在社會交際過程中根據使用功能而發展起來的,并將語言的功能歸納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系統功能語言學指出語言是意義系統,語篇是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是用來體現意義的形式,并將語篇視為語言研究的基本單位。系統語法認為語言是意義潛勢的由若干子系統構成的系統網絡,它把語言視為選擇的過程,每一個系統就是語言行為中的一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語言通過在系統網絡中進行選擇實現意義并通過具體的語言結構體現出來。黃國文[5](1-2)教授指出語篇代表著選擇,因為語篇表達的意義是從可以表達的所有可能性中選擇出來的。由此可見,新聞閱讀中要把語篇與語篇背后的意義潛式的語言系統聯系在一起。由于新聞業背后隱藏的經濟、政治因素和新聞工作者局限性的制約,新聞工作者會從可以表達的可能性中進行一定的選擇而產生新聞語篇。“功能語法探討語言結構如何體現意義。在功能語法中,功能結構中的每個成分都在特殊功能結構中具有一種或者多種體現意義的功能”。(張德祿[6](40))韓禮德[7](M. A. K Halliday)指出,功能語法的目的是為語篇分析提供一個理論和分析框架。功能語法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構成了功能語篇分析的有效分析框架。概念功能是代表或反映或解釋世界的功能。因此,新聞語篇體現出的對世界的看法歸根到底會受到新聞業背后的經濟、政治因素和新聞工作者局限性的影響。人際功能是運用語言參與社會交際活動的功能,是交際參與者分配角色和對語篇作出判斷的功能,表達了交際參與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及對事物的推斷等。由此可見,在新聞業背后的經濟和政治因素影響之下,新聞工作者會在更深層次上表達態度,自身的局限性會影響其在新聞語篇中所體現出的態度和推斷。語篇功能是使用語言時如何把信息組織好,能夠闡釋一條信息與其他信息的關系,并能夠表明信息與語境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新聞語篇中新聞工作者是如何組織語篇的,勢必會受到新聞業背后的經濟和政治及新聞工作者自身局限性的深層次語境因素的影響。在系統功能語法中,能夠深入挖掘出系統功能語法,深層次地體現了功能結構和系統選擇的關系。語篇的功能促成了語篇語言的選擇,語篇語言的選擇歸根結底受到深層次語境因素的影響。
堅持新聞的客觀性,即保持新聞報道中新聞的真實和堅持新聞報道的公正的態度。現實中受到商業利益、政治因素和新聞工作者的局限性等的影響和制約,堅持新聞真實和態度公正很難被絕對實現。如何把握新聞閱讀中新聞的客觀程度?
Mattiessen & Halliday[8]指出,系統功能語言學是建立在系統思想基礎上的研究語境中語言的整體方略。韓禮德[9]把語言看作社會符號系統,認為語言的解讀需要在社會文化語境下完成。社會文化語境,即語篇中言語參與者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涉及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思維模式、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等。也就是說,社會文化語境是言語參與者所處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語境制約著語篇,語言的功能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實現。韓禮德從語言的功能與語境的關系角度提出了功能語篇分析的理論,研究語言在社會環境中的使用。本研究關注到新聞難以客觀的背景因素,將這一深層次的語境與系統語篇分析結合起來。新聞工作者處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新聞業背后的經濟、政治因素的影響及自身局限性的制約之下,會對新聞語篇產生深入的影響。“語言活動都在一定的環境中發生。這種環境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或支配著語篇意義的選擇和交流及對語言形式的選擇與取舍(如省略、隱含等)”。(張德祿[10](248))由此可見,系統語法的意義潛式是在社會文化語境之下由言語者做出的語義選擇,這些語義選擇以語篇的形式呈現出來。因此,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業背景因素之下對語言進行選擇,產生新聞語篇。
韓禮德和哈森[11](Halliday & Hasan)認為,進行語篇分析不是對語篇進行解讀,而是對語篇做出解釋。因此,進行功能語篇分析要說明對于受話者來說語篇是如何并且為什么表達它所表達的意義,是對語篇所傳遞的信息的解釋。可見,在新聞語篇閱讀中,要揭示出這個語篇是怎樣和為什么建構意義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分析語篇所處的語境及語境與新聞語篇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關注到新聞難以客觀的背景因素,將對這一深層次的語境與把握新聞的客觀程度進行探討。
系統功能語篇分析的語境思想和元功能思想為分析新聞的深層含義,把握新聞的客觀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本研究把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與新聞客觀性分析進一步結合,將語境指向與新聞業相關的背景元素:新聞報道背后的商業利益、政治因素和新聞工作者的局限性等,這正是本文研究的關鍵前提。作為交際單位的語篇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中起作用的,社會文化語境對于語篇的意義表達和理解至關重要。語言的概念功能能夠反映對世界的看法。語言的人際功能中交際參與者表達他的態度及推斷等,并影響受眾的態度、思維和行動。語言中的語篇功能表明需考慮有關言語者的語境元素。語言中的語篇功能用各種語言手段將語篇中的各個成分連成一篇連貫的語篇,如運用照應、省略、替代、連接和詞匯銜接等語言手段。語篇功能還可以通過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得以體現。因此,需要分析言語者怎樣組織語言傳遞信息。通過對三大元功能的分析表明語篇工作者對語篇會產生極大的隱蔽影響,新聞工作者是新聞語篇的語言使用者,在新聞業背后的商業因素、政治因素和新聞工作者的局限性之下由新聞工作者對新聞語篇施加影響。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層次思想中包含語境、語義和詞匯語法三個層次。韓禮德建立起詞匯語法、語義和語境之間的“體現”關系,即語境由語義來體現,語義由詞匯語法來體現[12](60)(辛志英,黃國文)。可見語境對語言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三大元功能受制于社會文化語境,本研究將社會語境指向與新聞業相關的背景元素,在系統功能語篇分析的視角下,深層次新聞閱讀中深入分析新聞客觀程度過程如下:
新聞語篇→新聞業背景因素分析→在新聞業背景因素下運用三大元功能對新聞工作者的態度進行分析→新聞的客觀程度即客觀性。
在閱讀新聞語篇時,首先進行新聞業背景分析。對新聞背后影響新聞業的商業因素、政治因素和新聞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即成長環境和經歷不同、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及文化傳統背景不同等)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分析。新聞業背景關系到新聞資源的選擇和使用。其次,新聞背景之下新聞語言的使用與新聞工作者緊密相關。把握新聞背景之下,運用功能語篇分析的三大元功能分析方法分析新聞工作者的態度,對新聞語篇進行解釋。概念功能中最主要的是及物性分析,涉及六個過程:物質過程、關系過程、心理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及存在過程。物質過程是指“做”某件事的過程。關系過程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分為歸屬和識別兩大類。心理過程體現“感覺”“反應”和“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言語過程表示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言語者既可以是人,又可以是物。行為過程體現呼吸、咳嗽、嘆息和哭笑等生理過程。存在過程是指有某物存在的過程。及物性分析具體見如下表格:
通過對及物性分析中的參與者和分析內容的分析,進一步弄清楚新聞語篇作者對事件的態度、立場及目的。人際功能中可分析語氣和情態,語氣是陳述、疑問、祈使還是感嘆等。陳述語氣陳述某個事件或某種事實,一般不帶有太多感情色彩;疑問語氣對某個事件提出疑問或詢問是否屬實;祈使語氣表達命令、需要、勸告或請求;感嘆語氣表達驚嘆或贊嘆。人際功能中分析情態動詞強度如何,是必須、應該、可能還是委婉等,理清新聞語篇參與者的社會關系、角色關系及主觀態度;還可通過關注對褒貶義詞的使用進一步清楚新聞語篇作者的態度。前面提到新聞語篇作者的態度會影響受眾的態度、思維和行動。語篇功能主要通過主位述位結構及主位推進模式深挖掘各種關系及態度。主位位于句首,是信息的起點和出發點,是關于什么的信息,是已知信息和主題。述位是主位以外的其余部分,是圍繞主位展開的內容,是新信息和核心內容。通過分析主位述位結構能夠看出新聞語篇作者強調的出發點和突出的信息和內容。在一個語篇中,前后句子的主位和述位、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會發生某種聯系,產生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就是主位推進。主位推進模式是一種信息的連續性發展,一個新信息表達之后便成為已知信息,作為一個已知信息,又可以成為引起新信息的起點,如此不斷發展,構成語篇。朱永生[13](6-12)提出主位同一模式、述位同一模式、延續型模式和交叉型模式四種主位推進模式。主位同一模式是指在一個句群中,每句的主位相同,同時各句的主位又引出各自不同的述位。因此,同一主位反復出現。述位同一模式的特點是述位相同,主位不同。延續型模式是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為后一句的主位。交叉性模式是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主位推進能夠推動語篇的發展,通過分析主位推進,新聞閱讀者可以理順和明晰語篇的組織和發展方向,能夠明白新聞語篇作者對于整個語篇發展方向的掌控和引導。“新聞”在于“新”,主位推進中的新信息是新聞閱讀者所關注的部分,也是新聞工作者組織新聞語篇過程中的核心內容,是新聞工作者想要重點傳遞給新聞閱讀者的信息。通過對主位述位和主位推進的分析,能夠了解新聞語篇中的信息分布情況,掌握主要信息,把握新聞語篇作者意圖。語篇功能方面還可看銜接方式的選擇,如在照應、省略、替代、連接和詞匯銜接上的選擇。是否運用照應手法,是否省略信息,是否使用替代,對連接詞如何選擇從而構成怎樣的邏輯關系(條件、轉折、因果、遞進等),對詞匯銜接的運用(如重復,多次出現起到強調的作用,達到突出的效果),這些都可在新聞語篇作者需要的情況下進行選擇,銜接方式的選擇體現了新聞語篇作者的態度和意圖。第三,由以上分析可見,新聞業的背景因素,即影響新聞業的商業因素、政治因素和新聞工作者的局限性決定了新聞工作者的態度和立場。新聞工作者對語言的選擇和使用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的態度和立場。因此,在將新聞背景因素和系統功能語篇分析深入結合之后,揭示出新聞語篇的本質,把握新聞的客觀程度,從而把握新聞的客觀性。
五、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新聞的客觀性及新聞客觀性面臨挑戰的原因、系統功能語法理論和語境理論的研究,把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與隱藏在新聞語篇背后的新聞業的背景因素加以結合,并在掌握新聞業背景因素之下,利用系統功能語法的三大元功能把對新聞語篇起直接影響作用的新聞工作者的語言選擇和語言形式聯系起來,進一步對新聞工作者的態度進行分析,對新聞語篇做出解釋,使大學新聞閱讀者,能夠在注重社會文化語境即深層次的新聞業的背景因素的前提下,抓住新聞語篇的本質,深入理性地讀懂新聞,提高對新聞語篇的分析評價和判斷能力,把握新聞的客觀性。本研究對大學新聞閱讀教學提供了參照,有助于提高大學閱讀教學方面的素養,培養有鑒別能力的新聞語篇閱讀人。本研究探討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與新聞的客觀性分析之間的研究,有可能促進系統功能語篇分析與新聞閱讀研究的進一步結合。得益于系統功能語篇分析的良好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其與新聞閱讀的結合研究必將不斷深入和拓寬,具有建設性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黃旦,孫藜.新聞客觀性三題[J].新聞大學,2005(2).
[2]許燕.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的基本涵義辨析[J].新聞大學,2007(4).
[3]曾蕾.功能語篇分析[A].黃國文,辛志英.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4]黃國文.功能語篇分析面面觀[J].國外外語教學,2002(4).
[5]黃國文.語篇分析與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建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
[6]張德祿.理論基礎和重要概念[A].黃國文,辛志英.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7]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85.
[8]Matthiessen, C M I M & M A K. Halliday.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 First Step into the Theory [M]. 黃國文,王紅陽,譯.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9]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Ar-nold, 1978.
[10]張德祿. 社會文化因素與語篇連貫[M]//語篇分析理論的發展及應用.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2.
[11]Halliday, M A K &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12]辛志英,黃國文.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展階段[A].黃國文,辛志英.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13]朱永生.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
基金項目:本文系煙臺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WY14Z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