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 在文化自信的國家戰略下,地方志等中國特色傳統文獻日益受到重視。本文運用Cite Space對國內824篇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基于文獻中的作者、機構、關鍵詞等共現關系梳理國內關于方志研究的熱點和趨勢。通過分析國內方志研究進程,為進一步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國地方志資料提供有益參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關鍵詞: 地方志 ? 知識圖譜 ? Cite Space ? 可視化 ? 特色文獻
一、引言
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文獻類型,中國地方志全面記載著特定時空內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情況,被譽為“一方之全史”[1]。它起源早、持續久、類型全、數量多,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統計,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國時期的方志就有8264種,11萬余卷,占中國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是傳承中華文明、發掘歷史智慧的重要載體,具有存史、資治、興利、教化等功能[2]。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指出“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先了解中國的地方志”[3]。黨中央多次強調要“修志問道,以啟未來”,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弘揚民族文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整理和利用地方志資料,為古今學者所重視,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優良傳統。由于歷史原因,地方志資料不僅保存在國內,還有大量流散到國外,地方志數據庫建設和檢索平臺開發,推動了地方志資料的傳播和共享,國內外學者就地方志的研究積累了一批學術成果。有學者先后對地方志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性梳理,但是絕大多數綜述都關注某一類型或者某一地區方志研究的綜述,如甘肅方志整理與研究狀況[4](52-56)、安徽舊志整理與研究[5](53-62+64)、藝文志的研究[6](106-110)、村志的研究[7](14-16)、一統志的研究[8](10-14)等,基于知識圖譜進行大范圍方志研究成果的計量研究成果極少。
鑒于此,本文基于知識圖譜理論,運用Cite Space軟件,通過共現關系對2001年至2018年間國內824篇方志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計量分析,梳理國內方志研究脈絡,厘清研究熱點和趨勢,以為中國特色方志類資料的整理利用研究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所需數據來源于CSSCI數據庫,以“方志”為檢索詞在“關鍵詞”范圍內檢索,時間范圍為“2001—2018”,共檢索到1085篇文獻,根究研究需要,去除講話、方志敏、工作總結、會議紀要、讀后感等相關度較低的文獻,最終得到824篇有效中文研究文獻,824篇國內研究文獻構成了本研究的數據源。
圖1為2001年至2018年間方志相關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圖。從圖中可以看出,2011年是國內方志文獻數量變化的分水嶺,2011年之前雖然數量上也有波動,但是文獻數量明顯多于2011之后。通過分析數據發現,國內關于方志研究的文獻大多發表在《中國地方志》這本期刊上,在2011年之前,該期刊一直是CSSCI來源期刊,但是2011年之后,不在CSSCI來源期刊目錄中,導致本文的統計數據大幅度減少。
本文運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美籍華人陳超美教授博士開發的Cite Space軟件,對采集到的國內824篇文獻的作者、機構、關鍵詞、引文等進行分析,通過共現、共引、突變等知識圖譜,從總體上梳理2001年至2018年間國內方志研究的熱點和趨勢。Cite Space是基于JAVA平臺開發的一款科學計量可視化分析軟件,利用分時動態的可視化圖譜,有效呈現學科的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9](242-253),被廣泛應用在圖書情報檔案學、教育學、語言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成為文獻知識圖譜分析的主流工具[10](401-421)。
在進行文獻可視化計量對比分析時,將從CSSCI數據庫中收集到的824篇文獻的題錄信息分別導入Cite Space軟件中,其中,需要通過數據轉換功能,將CSSCI數據格式轉換成軟件所需要的WOS數據格式,繼而分別從作者、機構、關鍵詞、被引文獻的共現關系出發,進行文獻可視化計量分析。對Cite Space進行參數設置,其中時間范圍為“2001-2018”;分析對象為“Title”“Abstract”“Description”和“Identifiers”;數據抽取對象為Top50,即每年數據中排名前50個高頻節點;除調整節點類型和時間切片以外,其他參數均采用系統推薦設置。
三、作者、機構知識圖譜對比分析
1.作者共現分析
作者是文獻的創造者,作者共現是指不同作者同時出現在同一篇文獻中,即產生了合著關系。通過作者共現分析,發掘該學科領域的核心作者、學術共同體等。在節點類型中選擇“Author”,運行程序,得到國內高頻作者共現關系,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大多數國內作者都是獨著的狀態,合著關系較少。具有合作關系的作者可以分為8個聚類,按照聚類規模大小區分為兩種,含有3個成員的聚類有兩個,分別是“包平、朱鎖玲、李娜”和“劉小平、劉希漢、安愛民”;含有兩個成員的聚類有6個,分別是“侯月祥和王濤”“王芳和邱新立”“王忠敬和陳曦”“張勤和陳野”“巴兆祥和柳浪”“侯漢清和衡中青”。根據作者發文量進行統計,出現頻次較高的作者有趙心愚(14篇)、梁濱久(11篇)、巴兆祥(10篇)、林衍經(8篇)、包平(7篇)、梅森(7篇)、邵長興(7篇)、馬春暉(7篇)。但是,高頻作者的總發文量占樣本量的比重較少,說明國內方志研究領域沒有形成核心且具有影響力的作者。
2.機構共現分析
在Cite Space中,將節點類型設置為“Institution”,根據發文作者單位進行頻次統計,國內發文數量較多的單位主要是地方志辦公室和高校兩類機構,其中,排名前十的單位及發文數量如表1所示,發文量最高的是復旦大學,共發文24篇;其次是中國人民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各發文16篇;再次是安徽大學,發文15篇。
四、關鍵詞知識圖譜分析
1.研究熱點
關鍵詞是一篇文章核心內容的濃縮,集中反映了研究的主體和內容,通過關鍵詞共現可以反映出一篇文獻的研究關焦點是什么。本文以關鍵詞共現關系為研究對象,剖析了國內方志相關研究文獻中的研究熱點,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內可能的研究趨勢。將Cite Space中的節點類型設置為“Keyword”,時間切片為“1年”,得到的關鍵詞共現關系如圖3所示。
從圖3中可以看出,國內關于方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方志學[11](81-88)、方志編纂[12](28-33)、方志理論[13](53-61)、地方志書[14](39-44)、方志研究[15](203-209)等方面,也有關注不同時間、不同類型、不同地區方志資料的專題研究,如馬春暉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藝文志的研究成果[16](101-107)、劉道勝等開展了關于徽州方志的研究工作[17](127-134)、顧志興等針對明清方志進行了專題研究[18](42-48)、黎孔清等針對方志中的專題資料進行了挖掘利用研究[19](21-29)。
2.發展階段
為了厘清國內學術界關于方志研究的主體和發展階段,對關鍵詞進行聚類處理,聚類名稱抽取自關鍵詞中,共得到八個聚類。Cite Space一般使用聚類模塊性指數(Q值)和聚類輪廓性指數(S值)評價知識圖譜的聚類效果。一般而言,當Q>0.3時,知識圖譜劃分的聚類機構較為顯著。
國內文獻關鍵詞的聚類指標Q為0.8228,S為0.3825,標明具有較好的聚類效果。以Timeline的形式可視化,如圖4所示。從時間軸上關鍵詞的變化可以發現,國內方志相關研究可以大體上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1年至2005年,以續志、體例、篇目、志書編纂等修志工作為核心,如論述我國新編志書的特性和功能[20](64-65)、總結歷史上修志經驗[21](49-59)、方志工作法治化建設[22](3)等;第二階段是2005年至2010年,主要聚焦在資源建設[23](127-130)、讀志用志[24](40-44)等方志整理方面;第三階段是2010年至2018年,開始了地方志的多樣化研究,分朝代、分類型、分地區開展方志資料的研究工作[25](117-126)。
3.研究趨勢
關鍵詞不僅能精確反映當前的研究熱點,還能通過關鍵詞的變遷,即突變詞,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內有可能的研究趨勢。突變詞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較多或者使用頻次增長率明顯提高的關鍵詞。在Cite Space中,主要運用Burstness功能,探索關鍵詞中的突變詞實現研究趨勢預測。
方志相關研究國內文獻中關鍵詞突變結果,共得到八個突變詞,如圖5所示。可以發現,“方志”作為檢索詞,突變強度最大,達到了17.5029。除此以外,突變強度較大的關鍵詞為“第二輪修志”“編纂”“地方志書”“方志學”“方志研究”,突變強度分別為5.1593、4.5687、4.3785、4.2485、4.1541,說明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國內有可能還是以方志編纂和專題研究為重點。
五、共被引文獻知識圖譜分析
1.被引文章分析
在進行共被引文獻分析時,將Node Type設置為“Reference”,運行軟件得到了國內方志研究共被文獻引的知識圖譜。
總體而言,國內被引文獻的引用次數不高,其中,被引用4次的文獻有朱鎖玲于2011年發表在《中國圖書館學報》的《方志類古籍地名識別及系統構建》、趙心愚于2011年發表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西藏志考〉成書時間及著者考》、程美寶于2003年發表在《歷史研究》的《由愛鄉而愛國:清末廣東鄉土教材的國家話語》;被引用3次的文獻有鄧銳齡于2005年發表在《中國藏學》的《讀〈西藏志〉札記》、潘晟于2014年發表在《歷史研究》的《宋代圖經與九域圖志:從資料到系統知識》、李昕升于2014年發表在《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農史研究中“方志·物產”的利用——以南瓜在中國的傳播為例》、王暉于2005年發表在《中國地方志》的《四論方志性質與特征》、肖幼林于2009年發表在《中國藏學》的《我國首批西藏方志產生的原因及其特點》、常建華于2006年發表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的《試論中國地方志的社會史資料價值》、李娜于2006年發表于《中國農史》的《基于〈方志物產〉的物產分類體系智能化研究——以〈方志物產〉山西分卷為例》。可見,CSSCI數據庫中方志相關研究文獻中核心被引文獻不突出,成點狀分布,沒有形成基礎文獻群。
2.被引作者分析
通過共被引作者分析,可以探尋某一學科領域中具有奠基性的專家群體。在CiteSpace的節點設置中選擇“Cited Author”,得到國內共被引作者關系如圖6所示。由圖可知,被引頻次超過20次的高被引作者有黃葦(39次)、梁啟超(38次)、倉修良(30次)、來新夏(27次)、章學城(24次)、永瑢(23次)、巴兆祥(22次)、傅振倫(21次)、朱士嘉(21次)。另外,被引頻次超過10的還有張國淦、金恩輝、趙心愚、脫脫、陳光貽、顧頡剛、譚其驤等。另外,途中節點之間的共現關系密切,反映出國內關于方志的研究呈現同質化現象,形成了較為明顯且穩定的基礎學者群體。
3.被引期刊分析
被引期刊是指被引文獻來源期刊。通過共被引期刊的分析,可以發現某一學科里比較重要的期刊,一方面可以為其他學者尋找研究參考文獻提供來源參考,另一方面可以為相關學者發表學術論文提供目標期刊信息。
在Cite Space中將節點類型設置為“Cited Journal”,得到國內共被引期刊關系,如圖7所示。國內方志研究文獻主要的高被引期刊(書籍)有《中國地方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方志學》《歷史研究》《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文獻》《方志學通論》等。可見,國內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引用的是高度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期刊和書籍資料。
六、結論
本文主要運用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工具Cite Space,對2001年到2018年間國內關于方志的核心研究成果,基于作者、機構、關鍵詞、被引文獻等方面的共現關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結果:
首先,從發文數量的時間分布可以看出,國內核心期刊的發文量呈現出較大的波動,且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是,根據建設文化自信體系和繼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需求,方志類典籍作為中國特色文獻,相關研究成果有可能會出現大幅度增長。
其次,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發現,國內研究主要關注方志學理論和實踐方面。未來關于方志文獻的研究,除了方志學本身以外,還需要逐步接軌國際,引入國外文獻整理的技術和思路,加大加快對中國優秀特色典籍的整理利用。
再次,從國內被引文獻的共現分析來看,單篇共被引文獻不突出,沒有形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核心被引文獻;被引作者群體較為突出,共被引關系密切,主要來自方志學研究領域;共被引期刊情況說明國內被引文獻來源范圍較為單一。隨著學科交叉融合進程推進,廣泛來源的被引文獻可能成為未來研究的趨勢。
最后,通過發文作者和機構分析可知,核心作者不夠顯著,且沒有形成較為穩定的學術合作網絡;發文機構除了國內各級地方志辦公室以外,基本以高效和科研院所為主。
本研究存在許多不足,在樣本的檢索和選擇上不夠全面,國內文獻僅檢索了CSSCI數據庫中關鍵詞包含“方志”二字的文獻,還有很多研究具體某本志書的文獻并未將“方志”作為關鍵詞,在檢索時就被忽略了。這些不足之處在以后進一步的研究中,會進行更加細致的檢索和選擇,爭取不斷完善檢索方法,更加精確地描繪中國地方志研究的全景圖。
總之,中國地方志作為中國特色資歷史資源,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承載著記錄歷史、傳播智慧、啟迪未來的角色,需要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投入地方志的研究中,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現代社會建設發展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倉修良.方志學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林衍經.方志學廣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
[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屈直敏.近百年來甘肅漢唐方志整理研究綜述[J].中國地方志,2011(070).
[5]張安東.1949年以來安徽舊志整理與研究綜述[J].中國地方志,2016(08).
[6]馬春暉.近二十年來方志藝文志研究成果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5,33(01).
[7]何致武,張艷.關于村志的研究綜述[J].蘭臺世界,2016(09).
[8]曾榮.歷代一統志研究綜述[J].黑龍江史志,2016(06).
[9]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
[10]陳超美,陳悅,侯劍華,等.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8(3).
[11]屈寧,徐成.傳統集成與近代濫觴:阮元方志學思想析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050).
[12]曾現江.清乾隆以前川西北藏羌民族地區的方志編纂[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070).
[13]韓鍇.論方志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J].浙江學刊,2014(040).
[14]岳慶艷.青海古代地方志書考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2(040).
[15]趙心愚.民國時期中甸縣志中的民族資料及其記載特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36(020).
[16]馬春暉.方志藝文志的目錄學本性考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020).
[17]劉道勝.正統化的學術活動與地方性的知識積累——以徽州方志編修為中心[J].歷史檔案,2005(040).
[18]顧志興.試論明清時期地方志的官私收藏[J].浙江學刊,2015(030).
[19]黎孔清,包平.明清時期梨種植區域分布與栽培種類研究——基于《方志物產》的分析[J].中國農史,2018,37(050).
[20]孫繼明.我國新編志書的特性及其功能述評[J].情報資料工作,2002(010).
[21]張英聘.試述明代方志的編修組織——以明代南直隸方志的編修為例[J].中國地方志,2005(050).
[22]楊建國,藍日基,車明懷.地方志工作法制化建設筆談[J].中國地方志,2004(030).
[23]曾建勛,趙嘉朱.國家新方志資源數據庫的建設方略[J].圖書情報工作,2007(060).
[24]蔣慶立.讀志用志略論[J].中國地方志,2007(020).
[25]包平,李昕升,盧勇.方志物產史料的價值、利用與展望——以《方志物產》為中心[J].中國農史,2018,37(030).
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面向江蘇省方志物產的知識組織研究”(編號:2018SJA0122)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