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
摘 ? 要: 抗戰時期,大批高校和人才遷入貴州,使抗戰時期的貴州先進思想交匯、先進科技匯集、各類人才集聚,推動了貴州教育的發展。這對于整個貴州,有著深遠的影響。豐富的教育發展經驗,對當代貴州教育改革發展,仍然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抗戰時期 ? 貴州 ? 教育
1912年至1935年,貴州為地方軍閥統治,期間軍閥混戰,政權頻繁更迭,經濟凋敝,貴州教育受到嚴重限制,發展極為緩慢。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教育進行了瘋狂破壞,給我國教育造成了巨大危機。為了避免敵人毀滅我國教育的前途,延續我國教育的命脈,大批高校陸續遷到西南大后方。其中,以浙江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紛紛遷入貴州,使得抗戰時期的貴州先進思想交匯、先進科技匯集、各類人才集聚,推動了貴州教育。抗戰時期貴州教育的發展,對于整個貴州有著深遠的影響,豐富的教育發展經驗,對當代貴州教育改革發展,仍然有啟示意義。
1.抗戰時期貴州教育發展概況
抗戰爆發后,1937年至1944年,私立大夏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等7所高校前后遷入貴州,隨著大批高校的遷入,許多全國知名的大師專家學者如竺可楨、謝六逸、蘇步青、豐子愷等教授,以及充滿愛國熱情和知識淵博的眾多名人名流如聞一多、田漢、徐悲鴻、熊佛西、吳永剛、艾青等在貴州匯聚。高校和人才的遷入,極大地推動了貴州教育的發展,使得貴州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性發展,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師范教育、職業教育、邊遠地區少數民族教育等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檔次都得到迅速發展。另外,抗戰時期,出于貫徹政令、發動民眾起來完成抗建使命等的需要,國民政府廣泛開展民眾教育館,設立眾多民眾學校等進行民眾教育,對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可以說,抗戰時期的貴州教育獲得了全面的發展。抗戰時期的貴州教育發展喚醒了民眾,支持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救國大業,促進了貴州教育發展,為貴州教育的近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方面,喚醒了民眾,支持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救國大業。抗戰促進了貴州教育的發展,貴州教育發展直接支援了抗戰。學校經常組織開展歌詠、演講、話劇、文藝演出等活動,創作抗戰文化作品,積極開展抗日救國宣傳,如貴州“龍里各學校將星期六下午的教學活動改為抗日宣傳活動,并開展以抗日為題材的演講和歌詠比賽、詩歌朗誦等活動”[1](20)。他們在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以及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和愛國主義民主運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增強了群眾的民族意識和抗戰熱情,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另一方面,促進了貴州教育發展,為貴州教育的近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大批高校和名人名流的遷入,為貴州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科技,帶來了優良的校風和學風,帶來了寶貴的辦學、治學、教學經驗,促進了貴州教育傳統觀念的轉變,推動了教育方法的革新,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現代教育師資隊伍,改變了貴州教育的歷史面貌,為貴州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2.抗戰時期貴州教育發展的經驗總結
抗戰前的貴州教育相對于全國是相當落后的,由于抗戰時期的特殊時代背景和歷史使命的需要,貴州教育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契機。抗戰時期貴州教育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2.1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全面抗戰爆發后,1937年10月,國民政府決定把重慶作為戰時陪都,地處陪都南大門的貴州省,是抗戰中受到日寇進犯較少省份之一,也是湖南、廣西、云南等進入重慶的必經之地,尤其是滇緬公路開通后,貴州更是通向海外的重要通道,貴州在抗戰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條件,大批高校和人才遷入,貴州根據時代的特點,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克服困難,抓住有利契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發展貴州教育。
2.2政府重視,積極推進。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意識到教育對鞏固統治和組織抗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給予教育極大的重視和關心。當時的貴州省政府深刻認識到必須大力發展教育,時任省政府主席吳鼎昌提出:“教育是抗戰時期最迫切需要的工作,應積極推進。”[2]并根據貴州省情,積極制定各種政策措施以推進教育發展,先后制定頒布《貴州省家庭教育實施辦法》《貴州省中小學附設民眾學校辦法》《貴州省短期小學協助辦理聯保民眾學校辦法》《貴州省建教合作辦法》《推進黔東各縣民眾教育方案》《推進師范教育計劃草案》《貴州省師范教育設施方案》《修正師范學校規程》《邊遠區域師范學校暫行辦法》等。同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保證國民教育所需經費,硬性規定它在各縣行政預算中所占的比例為40%”[3](4)。另外,在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發展方面還作出各種指示和要求,重視教材的編訂和運用,擴建省圖書館、科技館等以濃郁貴州文化教育氛圍,等等。可以看出,當時貴州省政府對于教育的關心和重視,在貴州教育發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2.3吸納取新,借力發展。隨著大批高校內遷,把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豐富的教育經驗、先進的教育理論、優良的校風、教風、有益的教學科研、治學管理方面的寶貴經驗帶到了貴州。同時,大批專家學者、政界人士及工科、醫學、哲學等方面的人才遷入貴州,他們在貴州或主持教育行政,或課堂傳授,或教育科研,或客串講座,給貴州帶來了先進的主張和理念、民主的空氣。貴州積極吸取先進思想和觀念,將其融入貴州教育發展中,促進了貴州教育的發展。
2.4形式豐富,手段多樣。由于抗戰時期教學條件簡陋,以及教育承擔抗戰的歷史責任,決定了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開展教育。除了學校教育外,還開展文學講座會、演講、話劇、球隊、歌詠隊、舉辦民眾識字班、夜校等活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學校寓抗日愛國教育于學習生活中,不但傳遞了知識,更啟迪學生明確感受到了抗戰革命精神和先鋒精神,意識到了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也向群眾宣傳了抗日救亡的精神。
2.5民族教育,齊步發展。抗戰時期,貴州少數民族人口人數眾多,根據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的統計情況,貴州邊民(當時的邊疆民族教育常稱為“邊民”教育)人口與總人口的比率比廣西云南還要高,“云南為37.5%,廣西39.78%,而貴州卻達51.59%”[4](151),而且大都處于邊遠地方,文化程度很低。有針對性地開展少數民族教育,提高少數民族的人口素質,啟發民智,增強各族的凝聚力,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是抗戰時期有識之士的共同認識。當時為發展少數民族教育,黃質夫任校長后將國立貴州師范學校遷至榕江,“對少數民族學生,采取優先錄取的辦法,并對少數民族教育工作,進行了一些調查和研究。1.設立車寨侗族教育實驗區。一方面促進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教育的問題。在實驗區主張采用‘雙語教學,同時開辦預備班,增加侗族子弟進入國師的機會。2.創辦山寨小學。國師制訂了山寨教育發展計劃,深入少數民研究民風民俗。國師還創辦了不定期遷物《新貴師》,內容有:民族教育發展的報道,教材的編選、教學法研究及教育學科學習的研究心得等”[5](146)。此外,還組織邊遠農村工作團、以方言講習所培訓少數民族語言教師等形式大力開展少數民族教育,使少數民族不斷增加生產生活知識,樹立國家觀念,強化民族意識。
3.抗戰時期貴州教育發展的當代啟示
抗戰時期的貴州教育發展對今天貴州教育改革和發展仍有著重要的啟示、借鑒和參考價值。
3.1必須高度重視教育的基礎性戰略地位。抗戰前后的貴州對比,可以看到貴州教育發展所帶來的城市風氣和人民面貌的巨大轉變,凸顯了教育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時期貴州的發展,仍然要突出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和支撐性作用。更加堅定地把教育發展作為其他方面發展的基礎放在優先位置,要在推動教育科學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發展,辦好貴州人民滿意的教育上下功夫。
3.2必須牢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抗戰時期貴州教育發展心系祖國,以激發群眾思想大聲疾呼抗日救國,支援前線抗戰工作,把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主線貫穿教育始終。雖然當前我們處于和平年代,但是貴州教育發展仍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將愛國主義貫穿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解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當代貴州教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學校辦學中的指導地位,同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辦學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3.3必須加強銳意改革。與抗戰時期相比,當前我們發展教育的社會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是,相對于全國來說,貴州的經濟發展還在處于追趕階段,經濟條件和教育資源都相對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貴州教育的發展必須堅持銳意改革,解決好農村教育改革問題、城鄉教育不平衡問題、師資配備問題、資金保障問題,為貴州教育事業更快更好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3.4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外交流。抗戰時期,高校和人才的遷入是促進貴州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當前貴州教育的改革發展必須加強對外交流,學習國際國內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學校先進的管理制度,引進先進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同時,創造條件讓各級各類的教師,到國際國內先進的環境中領略先進理念,拓寬視野。
3.5必須依托人才強教。抗戰時期貴州名人名流匯聚一時,他們新思想、新觀念、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使貴州的學術氣氛十分活躍,學術研究水平極高,為貴州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當前貴州教育發展先必須把人才強教作為根本依托。一方面立足源頭不斷優化選才空間,制定利好政策引進人才。另一方面夯實基礎精心打造名師團隊,抓好管理團隊建設和校長隊伍建設。
3.6必須彰顯辦學特色。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抗戰時期貴州重視少數民族教育的經驗也啟示我們,當前貴州教育發展應該針對貴州省情,加強和重視少數民族教育,彰顯辦學特色。同時,更應該以教育保護和傳承貴州少數民族文化,使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在多彩之地綻放光芒。
參考文獻:
[1]中共龍里縣委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龍里縣歷史(第一卷)(1935-1978)[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
[2]貴州省政府秘書處:吳主席講演稿存:第2冊[M].貴陽:貴州省政府秘書處編印,1939.
[3]貴州省政府:貴州省政府施政報告:教育[R].貴陽:貴州省政府秘書處編印,1943.
[4]中國歷史檔案館第二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5]錢星.抗戰時期貴州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及特征[J].貴州民族研究,1999(1).
項目基金:本文系貴州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問題為導向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YB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