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發展,實用藝術作品為各個國家創造的價值越來越不可估量。面對實用藝術作品版權保護的漏洞,各個國家、區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針對我國《著作權法》和《專利法》關于實用藝術作品保護的漏洞,以及司法實踐存在的種種弊端,建議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對實用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的同時,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找到一條適用于本國實用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路徑。
關鍵詞:實用藝術作品;版權保護;藝術性;外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2
0 前言
當前,無論是國際條約還是各國的國內法,對于實用藝術作品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內涵。概念的模糊性導致在大多數國家發生該類作品的版權糾紛時,無法通過某一具體明確的法律及時解決。對于如何解決實用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不同學者有不同的主張。應該將實用藝術作品與外觀設計完全隔離,還是融合在一起,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1 實用藝術作品概述
1.1 實用藝術作品內涵
要想對實用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必須先對實用藝術作品的內涵進行分析。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內涵,不同的國家或區域,給出了不同的釋義。就算是在同一國家,不同學者往往也會給出不同的釋義。
國際公約以及一些國家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內涵制定了明確的規定。例如,《尼泊爾公約》將實用藝術作品定義為該創作作品用于工業目的。可見,該公約主要注重于作品的工業用途。其后,《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與《世界版權公約》在《尼泊爾公約》的基礎上將實用藝術作品明確為其保護的客體,但是都沒有明確實用藝術作品的內涵。可見,要想明確實用藝術作品的內涵存在一定的困難。《尼泊爾保護文學與藝術作品公約指南》采用列舉的方式對實用藝術作品進行了解釋。但這種列舉式的方式無法窮盡世界各國的實用藝術作品。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概念,美國賦予了法官極大的自由裁量權,法官可以通過擴大解釋確定某一作品是否屬于實用藝術作品;而英國則設立了專門的《英國版權法》對實用藝術作品進行界定,主要從作品的外觀設計層面對其進行釋義。
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內涵,我國學界主要存在3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要想對實用藝術作品進行釋義,主要是看該作品能否將實用性與藝術性分離。如果能夠相互分離并獨立存在,那么就可以稱之為實用藝術作品。這也是目前學界頗為推崇的一種觀點。另外一種觀點從實用藝術作品和美術作品之間的聯系出發,認為實用藝術作品獨立于美術作品而單獨存在,以此來凸顯實用藝術作品的價值。由此可見,該部分學者是想把實用藝術作品的客體單獨羅列在《著作權法》中,以此來更好地保護實用藝術作品。最后一種觀點認為既然實用藝術作品與美術作品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就沒有必要對二者進行明確的界定,可以將實用藝術作品囊括于美術作品之中,針對美術作品基于其原來的法律內涵進行擴張解釋,這樣就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1.2 實用藝術作品的構成要件
國內外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內涵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且大都通過與其他概念的關系來確定實用藝術作品。要看一個作品是否屬于實用藝術作品,根據我國的《著作權法》,主要看其是否符合以下3個構成要件。首先是法律性。文學與藝術作品類的實用藝術作品需要具備獨創性與可復制性,這是因為我國《著作權法》保護具有以上兩種特性的作品[1]。其次是實用性。實用藝術作品區別于普通藝術作品的明顯特征就是其具有實用性。實用性是指該作品為大眾或者社會所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不是一種單獨的陳設或者擺件,而是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需要。最后是藝術性。藝術性是指其具有的一種獨特的審美價值,要符合藝術上對美的定義,符合藝術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品只有同時具備以上3個特性,才可以稱為實用藝術作品。
2 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版權保護現狀
2.1 立法現狀
實用藝術作品種類繁多、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目前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定義浮于表面,無法正確判斷出其是否屬于實用藝術作品,一旦發生侵權事件,權利人無法立刻依據某部門法來維權。因此,實用藝術作品作為作品的一種,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今在以經濟建設為立足點的同時,更加強調要發揮好文化產業的作用,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實用藝術作品的出現,正是由于時代的召喚。但實用藝術作品因為自身的特性,一直處于《著作權法》與《專利法》管轄的交叉地帶。這導致在實用藝術作品版權糾紛中,法官存在用法難題,不能及時解決版權糾紛。目前,我國在《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中對于實用藝術作品制定了規定,該條約只是對外國的實用藝術作品提供了25年的保護,對于本國實用藝術作品并沒有進行詳細闡述。在《著作權法》修改草案中增設了實用藝術作品,并對實用藝術作品進行了大體上的釋義,明確了對其的保護期限為25年。這一規定迎合了《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對于保護期限的規定。而根據《專利法》對于外觀設計的規定,實用藝術作品能很好地契合《專利法》對外觀設計的要求。因此,可以將實用藝術作品歸為外觀設計的一種,并受到《專利法》的保護。但在《專利法》中,實用藝術作品只被授予10年的保護期限,而在我國《著作權法》中其卻擁有25年的保護期限。一旦出現實用藝術作品版權糾紛,雙方主張適用不同的法律,就會出現不同的判決。
2.2 司法現狀
在大數據的影響下,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版權被盜、以假充真的情況時有發生,且大都發生在作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導致版權所有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損失巨大,且無法及時止損。東部沿海以及一些發達地區處理的實用藝術作品侵權事件多于其他欠發達地區,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重視度也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相對落后的地區,法院對于案件的裁定千差萬別。法官依據不同的法律對涉案物品進行判斷,導致司法實踐中對實用藝術作品的判斷標準無法達成一致。在最近幾年的案件裁判中,法院主要是將實用藝術作品納入一般美術作品范疇進行裁判,或者應用《著作權法》的藝術性、實用性、可復制性與獨創性這“四性”進行裁判,又或者運用“分離原則”進行裁判。而大多數二審法院則采用“分離原則”保護實用藝術作品版權。運用“分離原則”的同時,更多是借助法官的自由裁量權[2]。畢竟對于作品的實用功能與藝術成分能否分離、如何分離,我國法律并沒有作出詳細的規定。我國作為一個成文法國家,如果過于依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裁判,與我國的立法現狀和國情存在一定的沖突。如何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國法律界、學界值得探討與深思的問題。
3 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版權保護困境
3.1 權利出現沖突
權利沖突可以被認為是兩個及以上的事物同時符合法律對其擁有權利的定義或者要求,但法律并沒有明確他們之間的關系,造成各個事物權利的不確定性。這些事物由于不清楚是否具有權利以及具有哪些權利,產生矛盾與沖突[2]。無論是何種主張,都能明了地知道外觀設計與實用藝術作品存在區別,雖然大體上可以把實用藝術作品囊括到外觀設計中。正是這種差異性要求必須對二者進行明確的界定。實用藝術作品種類多樣,對于哪些可以稱為外觀設計,法律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就導致符合外觀設計客體要求的作品并不符合實用藝術作品客體要求。如果將二者混為一談,就會導致大量的實用藝術作品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出現權利的沖突。但如果將二者完全區分開來,又會導致重復賦權的現象發生,因為有的實用藝術作品是完全與外觀設計的構成要件相吻合的。因此,即使對二者進行細致的區分,還是會存在權利的交叉。
3.2 藝術性要求太低
這里所指的藝術性不僅符合藝術作品的要求,還要符合我國法律對藝術性的要求。英國在其《版權法》中就對作品的藝術性制定了詳細的規定,實用藝術作品除了具有審美性之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工藝性和生命力,且該作品不會受到功能性的限制。美國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性要求相當高,且非常強調對純藝術類作品的保護。如果一件作品的藝術性具備被盜版的特性,那么這件作品的版權就可以得到該國法律的保護。德國則強調實用藝術作品必須限定在特有的藝術性作品之中,這樣才會盡可能地為其提供版權保護[3]。可見,西方發達國家都在提高作品的藝術性要求來保護實用藝術作品版權。反觀我國,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性要求太低。有的所謂實用藝術作品甚至沒有達到美學上對作品藝術性的標準,就被賦予了版權,并得到了保護,但實用藝術作品具有一定的商業屬性,“爛大街”式的實用藝術作品并不能很好地凸顯其商業價值與屬性。
3.3 版權保護時間存在沖突
根據我國的《著作權法》,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可長達25年,而根據《專利法》對外觀設計的保護期限設置,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只有10年,10年之后該實用藝術作品就進入公共領域,不受《專利法》的保護。我國目前并沒有對實用藝術作品的客體進行明確界定,且一個作品是否屬于實用藝術作品的標準也沒有統一,導致對于一些實用藝術作品應按照哪部法律進行版權保護成為一個問題。由于不具備統一的授權標準,在產生版權糾紛時,只能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裁定。由于不同法官按照不同的法律進行裁判,就導致同一作品版權有不同的保護期限。這對權利人來說極不公平。
4 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版權保護出路
4.1 明確權利授予的范圍及客體
我國實用藝術作品與外觀設計既有聯系也有差異。對于不同類型的實用藝術作品,應按照“分離原則”進行不同的劃分。如果一個實用藝術作品完全符合外觀設計的構成要件,就依照《專利法》對其授權、提供保護,且應當受限于《專利法》所規定的10年保護期限。而其他不太契合外觀設計構成要件的實用藝術作品,則用《著作權法》對其進行保護,其著作權保護期限也應當采用《著作權法》中25年的限制。對于不同實用藝術作品版權,必須明確其授予版權的標準。當一個作品既符合外觀設計構成要件、又符合實用藝術作品特點時,需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明確應采用何種法律對該作品進行保護,設置不同的保護模式[4],避免重疊授權。或者將這種版權保護交給權利人自己,讓本人選擇采用哪種形式來保護自己的作品,這也符合我國《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
4.2 規范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性
西方發達國家因為無法窮盡實用藝術作品的種類,就普遍提高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性要求,以此來保護其版權。而我國一方面無法明確列舉出實用藝術作品的種類,一方面又對該類作品的藝術性要求過低,導致我國出現了很多質量參差不齊的作品。在我國,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稱得上實用藝術作品,因為有的作品缺乏藝術性甚至是沒有藝術性可言。我國之所以將實用藝術作品單獨劃分出來,是因為其既包括實用性、也符合美學上的藝術性。因此,有必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對實用藝術作品版權的保護方式,提高其藝術性要求,甚至有必要超過外觀設計的藝術性要求。這樣才能授予一些作品著作權,使其在法律的保護下健康茁壯發展。
5 結語
在大數據廣泛應用的今天,各國依靠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支撐,還有文化上的繁榮。實用藝術作品在文化產業鏈上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及社會效益帶來了巨大的反作用。對實用藝術作品版權的保護,一方面不僅能保護著作權人的作品著作權,另一方面更能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無形的動力。面對我國對實用藝術作品版權保護的空缺,有必要采取明確實用藝術作品權利授予的范圍、明確法律應當保護的客體和期限、提高藝術性要求等措施,對其版權進行更全面、更規范的保護,為實用藝術作品版權保護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 宮希南.論實用藝術作品的認定[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20:9.
[2] 王克金.權利沖突——一個法律實證注意的分析[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02):45.
[3] 劉瑾.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性標準比較研究[J].知識產權,2018(01):89.
[4] 林青.實用藝術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研究[J].雕塑,2017(04):48-50.
作者簡介:周園(1996—),女,四川廣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