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
摘 ? 要: 張鼎丞是閩西永定籍開國元勛,他在革命生涯的不同時期,用群眾思維踐行了什么是共產黨人的初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很多干部學習和傳承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從服務意識、實事求是、黨性思維入手,做紅色基因的忠實踐行者,永葆忠誠干凈擔當的本色,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關鍵詞: 張鼎丞 ? 群眾思維 ? 服務意識 ? 實事求是 ? 黨性思維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當下執政環境多元化,進一步認識共產黨人的初心,保持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是實現十九大目標任務的迫切需要。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群眾觀點是黨基本的政治觀點。張鼎丞,祖籍龍巖市永定區金砂鄉西田村,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在他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無不踐行著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一、張鼎丞群眾思維的實踐探索
(一)為了救國救民拒絕國民黨的高官厚祿。
1927年6月,張鼎丞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之前的張鼎丞在當地群眾中就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從小勤奮好學,16歲高小畢業后村里的地主鄉紳想出資送他去省城深造,母親范達春沒有同意。張鼎丞為人公道正直,有文化,村里誰家有糾紛,或蓋房爭地,或房派沖突,鄉親們都請他解決,深得鄉親們信任。1927年春,國民黨福建省部曾有意委任張鼎丞為國民黨永定縣黨部常務委員兼農民運動指導員,這對于貧苦出生的他來說,可謂高官厚祿,然而他拒絕了。當時正值國共合作時期,工農革命運動正深入展開,國民黨右派與封建勢力糾成一氣,打擊共產黨,排斥國民黨左派,不斷挑起事端壓制革命力量的發展,不擇手段地分裂和摧殘工農群眾的革命活動,大革命正面臨嚴重危機,張鼎丞始終認為共產黨的崇高理想及其大公無私才符合他的愿望,“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國大地籠罩著白色恐怖氣氛,一批批共產黨員慘遭殺害,在革命處于低潮的時候,張鼎丞同志不但沒有畏葸退縮,而且進一步認識到共產黨的勇敢,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是勞苦大眾的救星,堅定了共產主義信仰。
(二)服從組織安排回鄉領導永定人民鬧革命。
1927年7月張鼎丞受組織委派回鄉開展溪南革命活動。回到溪南后他組織半武裝“鐵血團”、發展農會、辦平民夜校,展現出極強的組織才能,很快打開了溪南區局面。特別是反對“冠婚喪祭屠宰捐”和“分糧吃大戶”斗爭的勝利使低落的農民運動又重新高漲起來[1](10)。1928年6月月底,張鼎丞率領四千多名溪南、湖雷、金豐等地的農民武裝進攻永定縣城,圍城三天后轉入農村開展土地革命,在金砂成立了福建第一支紅軍部隊,成立了溪南區蘇維埃政權,開展了閩西第一次分田——溪南土改分田,這是在無經驗可依、困難重重、敵我斗爭十分緊張的形勢下成功開展的。通過調查研究,張鼎丞等集中群眾智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首創“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分田,抽多補少,除反革命分子外,地主富農也留一份田”的分田模式,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土改分田方法。這與后來中央的土地綱領在原則上是一致的,為毛澤東指導閩西土地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初創的閩西革命根據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依靠群眾扭轉山東五蓮建設實驗縣工作。
山東五蓮縣是老解放區,1947年,它是第三野戰軍的后勤基地和中共華東中央局、山東省政府的重要后方之一。國民黨軍進攻山東以后,山東解放區廣大農村遭蔣匪軍的殘酷摧殘,壯丁被抓、耕畜被殺、土地撂荒,加上多年不遇的澇災,造成山東及蘇北各地災民達三四百萬人,農村生產力遭受到嚴重破壞,群眾情緒受到極大打擊。1947年冬,受全國土地會議的影響,山東各地在布置土地復查,整黨工作中整頓了基層組織和干部隊伍由于工作上片面強調走貧雇農的路線,造成的基層干部情緒消沉、積極性不高和思想混亂。
1948年1月,華東局派出工作團進駐五蓮,提出“精簡編制、調整供給標準、清理資財”三大方案,確定五蓮縣為整黨、結束土改工作實驗縣(華東地區唯一的實驗縣)[2](11)。華東局決定實驗縣工作由張鼎丞負責。工作團到五蓮深入群眾,與群眾同甘共苦。張鼎丞用了十幾天的時間深入調查研究,了解當地情況,召開基層干部會議,研究對策,動員搞好生產,渡過災荒。華東局工作團在張鼎丞同志的帶動下,減少隨從和馬匹,降低生活標準,各基層干部帶頭自磨自食,摻菜吃稀,節省部分糧食救濟嚴重缺糧的農民。不到一年的時間,五蓮實驗縣順利地進行了生產救災、整黨、結束土改等工作,糾正了土改復查和整黨中左的傾向,完成了民主革命關于妥善解決土地問題的任務,五蓮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
(四)開創共和國檢察工作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后,黨內存在一些困擾檢察制度建設的問題,一些干部甚至領導干部認識不到法律的重要性。雖然中央已有指示,國家法律也作了明確規定,但一些部門和干部包括法制部門和一些領導干部,還存在思想認識不一致的問題,給監察機構的建設和檢查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張鼎丞堅決執行憲法的組織法規定,勇于探索、敢于開拓、雷厲風行,擔負起開創中國檢察事業的重大使命。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張鼎丞當選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在任職15年時間里,張鼎丞為建立和開創共和國檢察事業,確立社會主義法律秩序,維護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實施,為建設中國特色檢察制度做出了卓越貢獻。張鼎丞一輩子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常說,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人民和黨的關系[3](426-431)。因此,他在處理人的問題上歷來特別謹慎,既堅持原則嚴懲少數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又特別注意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的利益,不傷害和盡量少傷害自己的同志。
二、張鼎丞群眾思維的主要特征
不管是入黨之初的忠誠體現、土地革命時期開創溪南武裝斗爭的勝利,還是和五蓮群眾同甘共苦,以及為共和國的檢察事業殫精竭慮,張鼎丞的一生無不彰顯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
(一)關心群眾生活,堅持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
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我們黨與其他政黨是有本質區別的,黨的一切工作都是依靠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不斷推動的。永定溪南區是全國最早探索土地分配的地區,所采取的分田辦法接地氣,深受農民群眾的擁護,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民群眾進行土地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實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老百姓認同,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成果就不一樣,永定溪南區蘇維埃政府滿足廣大貧苦農民的經濟要求,真心實意為廣大群眾謀利益,因為土地改革是在大多數民眾支持的原則上進行的,所以取得了空前絕后的勝利。革命活動只有以為群眾謀利益為歸宿點,以實現群眾的自我目標為基礎,才能調動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革命才能取得勝利。
(二)堅持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永定溪南土地革命之所以能夠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順利完成13個鄉約2萬人口2萬多畝的土地分配工作,是因為有溪南干群的支持幫助。在整個分田分地的過程中依靠群眾,堅持宣傳動員群眾的原則,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張鼎丞和鄧子恢等領導下的永定溪南區土地改革注重依靠群眾的創造性,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組織熱心又熟悉土地情況和有經驗的農民召開座談會,并經群眾大會通過的土地分田辦法,得到了廣大溪南群眾的一致擁護,為我黨土地革命路線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一經驗是源于群眾的實踐土壤,是從群眾中獲取的“第一手材料”,是依靠群眾的智慧提煉的閃光思想。它使溪南土地革命的成果長期掌握在了人民的手中,永定有了“紅旗不倒之鄉”的美譽。
(三)注重研究運用恰當的群眾工作方法。
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前提是要始終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實踐,注重研究運用群眾工作方法。在溪南土地改革的過程中,張鼎丞同志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愿景,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通過實地調研、群眾座談、系統研究,和農民代表共同研究制定符合當地情況的土地政策,讓他們在實踐中行當家做主的權利,為維護自己的權利而確立的政策實現了長期掌握土地革命果實的愿望。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召開各種會議,在金砂的古木督、卓坑源、樟塔三個鄉試點,成立了沒收和分配土地委員會,宣傳黨的土地革命主張和分配土地的辦法,張榜公布確定的分配方案,召開群眾大會通過,努力做到公平合理。溪南區在取得經驗之后,立即在全區推廣實行。這種“以點帶面”,造福百姓的好經驗、好做法,得到了全區13鄉人民群眾的一致擁護。
三、從張鼎丞的群眾思維看共產黨人的初心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民族危亡之際,在對歷史命題的回答中、對歷史使命的承擔中奠定了自己的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服務意識是共產黨人不違初心的根本。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做好群眾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和看家本領。在新的歷史環境下,每個黨員都要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并自覺踐行黨的宗旨,只有謀民利、順民意、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執政地位才能不動搖。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甘于犧牲奉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經常反省自己的群眾觀。把權用在為人民辦實事、謀實惠上,以“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行為準則,時刻牢記手中權力是人民給的,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以自己的忠誠做到上不愧黨,下不愧民。
(二)實事求是是共產黨人踐行初心的法寶。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這也是共產黨人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是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縱觀張鼎丞的一生,很好地體現了他的革命堅定性和實踐創造性相結合。革命的堅定性,在于他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革命的創造性在于他碰到具體問題時,始終能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1945年10月,張鼎丞在參加延安整風學習時曾說:“我在延安參加整風學習,感受最深的是: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看待和處理問題,對個人來說,就要永遠做一個對黨對革命對人民事業忠誠老實的戰士。革命一輩子,學習一輩子。學了幾年,就學懂了四個字——‘忠誠老實。”其實,這四個字也是張鼎丞一生最真實的寫照。新時期的黨員干部應握緊實事求是這個工作的制勝法寶,在做每一個決策、制定每一項政策時,都要實事求是,決策、政策制定只有符合大多數群眾的利益,才能變為群眾的意愿和行動,才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否則,再“正確”的決策、再“好”的政策都只是紙上談兵,難以落實。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好政策,分享到優惠政策帶來的好處,讓政策落到實處是黨員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當仁不讓的義務。廣大黨員干部要及時研究落實各項政策的配套方法,及時把新政策、新規定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及時把政策信息宣傳出去,讓群眾受惠得益,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三)黨性思維是共產黨人實現初心的保證。
無數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沖鋒在前、浴血奮戰,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不畏困難艱苦創業,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工作,堅強黨性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黨性是立場問題,要切實在增強黨員意識、黨性觀念上下功夫。一,在思想上必須自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須明確作為一名黨員要為誰服務,應盡哪些義務、享有哪些權利。黨員領導干部應該堅持以服務人民為責,以秉公用權為榮,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坦蕩做人、清白做官、干凈做事,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二,在行動上,廣大黨員干部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和示范帶頭作用:關注民生,工作時常情系群眾;堅持民本,腦中時常想著群眾;珍惜民力,手里時常幫著群眾;尊重民權,腳步時常跟著群眾;傾聽民聲,眼睛時常看著群眾;順應民意,思想時常貼著群眾。
四、結語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狠抓作風建設,從嚴治黨成為新常態、黨風政風有了好氣象,得到全黨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也涌現出許多親民愛民、清正廉潔的好干部。很多干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做好紅色基因的忠實踐行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忠誠干凈擔當的本色,對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賈京玉,金松林.閩西紅色縱覽[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2]中共永定縣委黨史研究室.福建中央蘇區縱橫(永定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
[3]《張鼎丞傳》編寫組.張鼎丞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