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軼蒙
摘 ? 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現了留學生歸國浪潮。歸國知識分子拒絕國外利益的誘惑,堅持回到祖國懷抱,為建設更加強大的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歸國知識分子的強烈政治認同感,對現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很大啟示。本文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知識分子的政治認同感進行闡述,分析對當代教育事業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 歸國知識分子 ? 政治認同感 ? 新中國成立初期 ? 影響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既要應對來自國際的壓力,又要解決國內復雜的問題。為改變這種局面,采取各種措施幫助留學生歸國,讓留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為國家出力。歸國知識分子也不負眾望,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留學生放棄了國外豐厚的薪資條件,毅然決然地投身建設祖國的事業中,這種強烈的民族組認同感、政治認同感,深深影響著當代青年。
一、歸國知識分子的政治認同感的體現
1.歸國知識分子對國家的擁護
新中國成立初期,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局面。有些知識分子堅守著“為國家的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的意念出國留學學習國外的技術知識,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雖然身在國外,卻依舊關注著國內的情況。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同志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遠在國外的知識分子無比激動,想要立刻飛到祖國的懷抱,投身祖國的建設當中。他們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工作條件,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祖國,投身于建設祖國的行列中。如錢學森先生,錢學森先生是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奠基人,美國人曾稱:錢學森一個人便能夠發揮出5個師的兵力,因此錢學森先生的回國歷程異常艱難。錢學森先生剛剛準備回國便受到海關人員的阻攔,將其軟禁了起來,這一軟禁便是5年,后來經過國家和錢學森在美國的朋友的共同努力才順利回國。錢學森回國后,擔任我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為我國航天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還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為我國“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及“中國導彈之父”。
2.民族意識強烈
歸國知識分子在異國他鄉,無時無刻不思念著祖國。為了更好地報效國家,在異國他鄉努力上進,希望能夠充實自己的知識庫。在國家下達回國指令時,毅然決然放棄國外所擁有的一切,回到自己的國家,建設強大的中國。因為他們深刻地明白只有祖國強大了,在國際上才會有地位,才能讓外國人刮目相看。只有國家強大了,他們在外國生活才會有底氣、受人尊敬。新中國成立后,他們憑借自己學到的知識建設國家,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這些革命先人具備的民族意識值得每個人學習。
3.政治認同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共同創造美好生活,早日實現共同富裕。在國外的知識分子響應國家的號召,立刻踏上歸國的旅途,回到祖國的懷抱,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建設更加繁榮昌盛的祖國。此外,歸國知識分子還積極主動學習,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會主義,更好地愛黨、愛國家、愛人民。
此外,為讓他們更快地接受國家當前的形勢,黨還組織了一些留學生參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并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實踐能力。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及毛澤東思想等,歸國知識分子了解到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時期的指導思想,領導人們走向勝利。因此,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人們走向共同富裕。
政治認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歸國知識分子積極主動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及毛澤東思想等,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轉變舊有思想,認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領導中國走向勝利的指導思想,成為一名黨員。歸國知識分子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及執政黨。另一方面,實踐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有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口號的提出,讓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只有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才能建設更好的明天。
二、歸國知識分子的政治認同感的影響
1.對中華民族“報效祖國”精神的弘揚
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的每位知識分子盡管經歷有所不同,從事的領域和生活境遇也不盡相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即“報效祖國”的民族精神。這些海外知識分子在國外歷經千辛萬苦,面對歧視和語言障礙,仍能夠以堅韌的品格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努力求學,在背后撐著他們的是為祖國做出貢獻,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他們將自己看作中國的代表,靠奮斗拼搏取得優異成績。
海外知識分子在新中國急需人才的時候,義無反顧、歷經千辛萬苦地回到祖國的懷抱,推動力是“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這些歸國的知識分子群體認識到,一味追求個人幸福和物質滿足是狹隘的、可悲的。個人命運必須和國家命運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個人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價值。他們在異國努力奮斗,為的是改變中國的狀況,讓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海外知識分子群體的“根”在中國,他們永遠忘不了養育他們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學成歸來,他們對祖國的愛也是真摯的,是具體真實的。他們出現在祖國大地的各個角落,為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同的專業領域讓他們實現著“科學夢”“藝術夢”“教育夢”等,歸根到底是實現“強國夢”。正是為了這樣一個共同的夢想,歸國知識分子群體匯聚成一股強大的集體力量,不斷奮斗、開拓進取,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都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而奮斗,這是一項神圣的事業,每一個為之付出努力的人都將大有可為。
2.為中國第三次留學高潮承先啟后
經濟全球化時代,每一個現代國家都不能封閉起來發展。只有學習借鑒他國的先進發展成果,才能更好地發展起來。需要注意的是,各國相互學習借鑒,要秉承開放包容和穩定有序的原則,缺一不可。
近代中國第一次留學高潮,是1872年清朝政府外派留學生去西方各國。第二次留學高潮,是從1909年起中國利用以美國為主退還的庚子賠款,作為公派留學基金派遣中國學生留學。新中國成立后,這些中國留學生從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地學成歸來,與中國人民一道建設新中國。第三次留學高潮,自改革開放起一直延續至今。這些有著留學經歷、學習到國外先進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不可少的人才。
自鴉片戰爭起,中國常處于落后挨打的局面。清朝政府從故步自封和閉關鎖國到逐漸失去國家主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沒有從清朝的歷史教訓中吸取經驗,并未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家,無法維護國家主權和社會穩定。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的新中國,才真正實現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共產黨通過“三反”“五反”運動,幾年時間里穩定了社會秩序。同時,國家派遣優秀青年留學社會主義國家,爭取西方國家知識分子歸國貢獻力量,都為現代國家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的海外知識分子群體,帶來了當時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原子彈導彈等高科技項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極大地縮短了與世界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此外,這些海外歸國知識分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第三次留學浪潮,起到了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后,為了培養更多人才,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中國政府開啟了中國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的新篇章。目前,中國已經是人員和物資國際交流第一大國。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吸引留學生回國,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開拓和發展。
3.傳承了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使命意識
知識分子要關注現實問題。“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被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所推崇并作為奮斗的最終歸宿。對百姓大眾幸福和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和思索,是知識分子群體的內在責任。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大批知識分子最終選擇沖破種種困難回到祖國的懷抱,內在推動力是國富民強而迸發出的強烈政治責任感。從知識分子精神特質上看,這種內在推動力,實際上就是傳承中國歷來的使命意識和入世精神,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沒有家國天下的認同感,沒有家國大情懷,就難以稱為知識分子。“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知識分子群體,就是一類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當前,我們分析這類歸國知識分子的使命意識,對新時代知識分子發揮作用有深遠的意義。新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堅持“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懷揣“國家利益”的赤子之心,肩負民族復興的重任,投身于偉大的祖國建設事業中,他們所發揮的作用人民不會忘記。
三、結語
我們要學習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歸國知識分子,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和國家認同感,擁護祖國,積極建設家園。我們需要向全社會普及新中國建設初期歸國知識分子的這種甘于奉獻及強烈的愛國、愛黨思想,共同建設祖國。
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熱情及政治認同感,為建設更加強盛的祖國奉獻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全社會都要關心知識分子、尊重知識分子,營造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良好社會氛圍。2018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為更有力地團結引領服務知識分子作出重要措施,肯定和尊重知識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更有效地將他們聚攏在黨和人民周圍,共同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左玲.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留學生群體政治認同的生成機理與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16(10):114-119.
[2]左玲.新中國建立初期歸國留學生群體政治認同的模式與特點[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9(04):122-127,144.
[3]王康.科技社團:新中國成立初期留學生歸國的驅動器[J].國際人才交流,2011(06):8-9.
[4]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