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賀露
摘 ? 要: 本文以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歷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改革探索為例,提出地方高校歷史學專業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從融合地方歷史需求、推進素質教育建設、加強實踐能力鍛煉三個方面入手,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培養充分融合,既強調傳統的師范生技能的培養,又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與所處地方的歷史環境緊密融合,最終實現地方高校歷史學人才培養與區域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與“雙贏”局面。
關鍵詞: 地方歷史需求 ? 素質教育 ? 實踐能力鍛煉 ? 改革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才競爭的激烈,傳統的以培養理論知識為主的教育教學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地方高校開設的歷史學專業這樣擁有濃厚傳統文化底蘊但缺少商業價值的學科越來越被邊緣化,廣大歷史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沉重。“大學歷史專業人才培養應兼顧‘學術性與‘應用性的統一,既重‘厚基礎又講‘寬口徑,強調‘時代性,不失‘歷史性”[1](51),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已成為當代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以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歷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改革為例,提出地方高校歷史學專業學生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從融合地方歷史需求、推進素質教育建設、加強實踐能力鍛煉三個方面入手,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培養充分融合,最終培養出“一專多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一、融合地方歷史需求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絕不能忽視所處地區的區域環境優勢和人才需求趨勢,歷史學專業的發展建設更不能忽視與學校所在地的地方歷史文化產業需求之間的融合。“為了更好地滿足服務地方的需要,歷史學專業的培養體系應著重于學生知識的優化、能力的強化、素質的內化,構建‘三位一體的知識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2](123)。陜西理工大學地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市,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緊密結合漢中市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最近幾年,漢中市屢獲“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十大魅力城市”“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等稱號,諸多獎項殊榮進一步提高了漢中市歷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地位。在旅游地位攀升、對外宣傳進一步加強的背景下,漢中市的歷史文化產業整體獲得了較快發展,如“心連心藝術節”“中國最美油菜花海”“茶文化節”“歡樂中國行”“世界旅游小姐決賽”等宣傳口號和相應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歷史文化產業獲得了各級政府空前的重視。
不可否認的是,漢中市在歷史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對專業歷史學類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加,二者間的缺口不斷擴大。例如漢中市著名歷史文化景點——長青華陽景區。華陽古鎮位于漢中市洋縣,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秦朝,由于華陽古鎮地處秦蜀古道——儻駱道出口的谷口,自興建以來就承擔著交通與交流的重任,華陽鎮因儻駱古道而興起,數千年來一度成為軍事要沖和政治重鎮,明清時期華陽古鎮發展到鼎盛時期,最終成為一個典型的陜南集鎮。華陽古鎮有著當之無愧的悠久歷史,以及因交流和融合而產生的獨特的地域文化,可以說華陽古鎮是歷史的忠實見證者,但華陽景區目前偏重于宣傳秀美的山水優勢以吸引游客,對于華陽古鎮歷史遺跡的專門研究、考察、宣傳相對不足,外地游客很少知道華陽古鎮獨特的歷史價值。對華陽古鎮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了解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大大降低了對華陽古鎮歷史和儻駱古道特色的開發,不利于打造持久、響亮、特色的地方歷史文化旅游品牌。這就需要大量對地方歷史相當熟悉的歷史學專業人才彌補這一不足,充分利用地方留存至今的歷史文化遺跡遺存,以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大力助推區域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由此可見,培養具有多種專業技能的歷史學人才是地方歷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二、推進素質教育建設
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以死記硬背為主,不會舉一反三,不會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更不會靈活地與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相融合。因此,改變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傳統型思維、培養能夠靈活學習和熟練運用歷史知識的歷史學專業本科生,是高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對整個社會的歷史文化教育而言,對歷史知識的學習首先各級政府要持續加強對歷史文化的重視,將歷史文化知識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提高歷史文化知識在當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其次要呼吁教師、學生、家長加強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強調當地歷史特色文化對人們的重大影響力,有助于國家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特色,全面推進歷史學專業本科生的素質教育建設。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首先,應切實提高本科生的素質教育和人文素養,大力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深化學校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內涵,實現“質量立校、當地歷史文化興校、當地歷史特色強校”的目標,更好地傳承當地歷史文化特色,承擔保護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以陜西理工大學及所在地漢中市為例,從“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到“兩漢三國,真美漢中”,漢中市的漢家文化特色在全國范圍內都可圈可點,這就要求陜西理工大學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加強漢中市地方歷史特色與素質教育建設相融合,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開設了多門具有漢中市、漢水文化等地方歷史特色的校本課程。其次,歷史文化校園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多樣性的統一,在學校歷史文化校園布置過程中,由學校管理者和廣大師生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活動中營造與當地歷史特色相結合的歷史文化氛圍。地方高校營造校園歷史文化氛圍,可以隨時向老師、學生、家長傳遞當地特色歷史文化內涵,例如陜西理工大學的校園餐廳“金牛餐廳”就取自金牛古道、“天漢餐廳”就取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皆具有漢中市的地方歷史特色,陜西理工大學校園隨處可見摩崖十三品的拓片。此類舉措更加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漢中市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繼承和學習,便于利用和發揚當地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為歷史學專業學生繼承、發揚當地歷史文化特色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學校、歷史學專業學生、非歷史學專業學生可以聯合進行一系列以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為背景的活動,在師生互動學習、學生互動學習中深化對地方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更加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快樂、輕松地學習歷史,加強對區域歷史文化特色的學習和運用。
三、加強實踐能力鍛煉
“隨著教師教育改革持續推進,教育部相繼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旨在從課程建設與教育實踐上改革師范生培養方式,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確定應用型教師教育的培養方向”[3](11)。在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地方本科院校的傳統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應當有所突破,應當適度借鑒地方性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經驗,將本科院校以書本為主的傳統應試教育與職業院校以實用為主的新型職業教育結合起來。比如,歷史遺跡考察是教育部對全國高校歷史學專業學生的一項專業要求,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在專業改革中認為,在歷史遺跡考察過程中應當改變“歷史遺跡考察就是走馬觀花的旅游”這一不恰當的著眼點,而將考察與知識獲得、口才培養、導游鍛煉緊密聯系起來,全方位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針對“文物建筑及遺址類博物館暫不實行全部免費開放,繼續對未成年人、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學生和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體實行減免門票等優惠政策”的規定,學校和學院通過開具介紹信等方式盡量使學生享受到價格優惠,用有限的經費努力為學生建立范圍廣、數量多、代表性強的歷史遺跡考察基地。尤其是對于漢中市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地方高校的歷史遺跡考察活動扎根于本地區的歷史文化景區,既能夠保證院系實踐教學環節順利完成,又能夠推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增強在教育教學、實地考察、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實踐能力,確保培養出擁有深厚歷史知識和卓越實踐能力的歷史學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
對于歷史學師范生最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教育實習而言,在當前歷史學專業本科生實習過程中,中學“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改革教育方式帶給實習學生很大觸動。面對當代中學生,單一的專業知識無法滿足學生無論課堂上還是生活中對各方面知識的渴望,單純書本上的知識更加應對不了當代風云變化下現實生活的需要,溝通不同專業、融會貫通知識已是當代社會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溝通專業、突破學科、強化實踐、互相學習、群體建設,“以專業群建設為重點,以探索‘精專業、強實踐、重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為抓手”[4](49),積極推行專業群建設,才能適應今后教育教學工作需要。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立足于現狀,在現代化信息管理的基礎上,通過一個涵蓋歷史學、地理學、圖書館學、旅游管理學的研究基地,長遠規劃了歷史學、地理學、圖書館學等冷門專業學生在當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將學術研究活動的理論與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的實踐有機結合,將各專業師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將院系專業群建設腳步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有機結合,從經濟建設角度推動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和發展,培養出既擁有深厚教育教學功底,又掌握地理學、圖書館學、旅游管理學相關知識和技能的“一專多能”型人才。
四、結語
2014年5月,一則“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實行轉型,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的消息引起了教育界廣大師生的高度關注。雖然此后官方對此解釋為:“許多媒體報道‘要推動600所本科學校的轉型,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但是這則消息的熱傳仍然從側面反映出當代社會對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傳統的精英教育、普及教育和應試教育方式培養出的本科畢業生由于缺少應用技術和實踐能力,往往在找工作時陷入“高分低能”的窘迫困境。“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師范院校滿足地方社會和自身發展等諸多需求的一種必然趨勢”[5](92)。陜西理工大學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探索,既強調了傳統的師范生技能的培養,又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與所處的地方歷史環境緊密融合,為學生就業時拓寬了道路,實現了地方高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區域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與“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姚潤田.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出路——從史學危機談起[J].教育學術月刊,2012(8).
[2]趙彥風.關于歷史專業知識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考——以商洛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9(2).
[3]陳慕杰,徐捷,何紅雨.地方高師院校特色化、應用型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7(12).
[4]陳海,曹樑,成棟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 探索專業群建設之路[J].江蘇教育研究,2016(5).
[5]衛崇文,齊小艷.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以長治學院為例[J].運城學院學報,2012,30(6).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2020年度課題: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與陜南地區歷史文化產業發展融合性研究(項目編號:SGH20Y1194);陜西理工大學2019年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YYJ2019-15);陜西理工大學2019年一流專業建設項目子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