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 黃莉婷
摘 ? 要: 隨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出臺,教育部遵循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將歷史課程結構的構建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緊密結合,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精心設計與之相匹配的高中歷史統編版教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由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構成,承載著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本文以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為例,分析編寫體例的特點,闡釋統編版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困難與挑戰,理清教材的基本體例和結構,以便創造性地使用該教材。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 統編版教材 ? 編寫特點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編寫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為依據,體現了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明確了歷史教材要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教育方面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服務。2019年9月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在北京、上海、浙江等6個省市開始使用,其他還未進行高考省份改革的省份最遲于2022年秋季開始使用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
一、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概述
2017年8月,由北大、北師大、首師大等高校及中央黨史文獻研究院、社科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部分高中一線教師組成的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編寫組開始正式工作。2019年6月6日,國家教材委員會召開會議,對該統編教材進行最后審查與批準,同年9月開始在北京、上海、浙江等6個省市試行,其他省區將于2022年秋季全面使用。
統編高中歷史教材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采用通史和專題史相結合的方式。必修課程采用通史方式,分為《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通史,下冊是世界通史,展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展趨勢。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采取專題史體例編排。選擇性必修課程分為三個模塊,即《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各個模塊由若干學習專題構成,在各專題下的具體內容依照時序編排,呈現中外歷史多方面的重要內容。與高中歷史人教版相比,教材內容變化最大的是《經濟與社會生活》,增加了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如“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城鎮與居住環境”“醫療與公共衛生”等。選修課程是學生自主修習的課程,在必修與選擇性必修課程基礎上設置,分為《史學入門》和《史料研讀》兩個模塊,學校可自主選用、改編和新編,通過學習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增強學生深入學習歷史的能力,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課標指出,“歷史必修、選擇性必修與選修三類課程,構成高中歷史課程的整體結構,具有關聯性、層次性和漸進性”[1](10)。歷史必修課程是共同基礎,通過學習,學生掌握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的發展脈絡。同時,學生在掌握中外重大歷史史實的基礎上,依據個人興趣、升學需求選擇修習的課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視角對中外歷史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此外,學生還可以在必修與選擇性必修課程的基礎上,自主修習選修課程,進一步提高歷史學習能力。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課程結構設置與學科核心素養緊密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使高中歷史課程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既銜接,又有所區別。
二、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特點
課標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中歷史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的載體,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本文以統編版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為例,分析統編版必修教材編寫體例的特點。
(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教材編寫的依據。課標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1](2)。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統編版教材編寫貫徹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使其在教材中得到落實。
統編版教材編寫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知識體系的建構皆是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為例,共分為十個單元,從早期中華文明的起源至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展現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階段,建構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使學生理解歷史進程中的延續與變化。通過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要素。各單元及各課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編排,按照通史體例,以時空觀念為線索,敘述中國歷史進程,使學生理解不同時空條件下歷史的延續、變遷與發展。在教材每個課目的編排中精選史實、史論結合,并且積極吸收歷史學科前沿成果,為學生提供認識歷史的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探究歷史。例如,第一單元第一課“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材編排選取了姜寨遺址、陶寺遺址、青銅器、龜甲等實物史料,引用《尚書》《戰國策》《史記》等文獻史料,史料的選取注明出處,嚴謹科學。在“學習拓展中”選取吸收歷史前沿成果,例如,在第一單元第三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中,選取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簡。史料內容多維度,分布合理,減少“故事文學作品類的史料”,具有真正價值史料的引用增多,注意真實性和可信度。同時,統編版教材力圖減輕教師備課環節搜索史料的壓力,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史料,提高歷史學習能力與歷史思維水平,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能力。此外,教材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趨勢的認識,培養學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總之,統編版教材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在編排過程中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按照歷史發展時序演進的通史體例編寫,以史料實證為歷史解釋的手段和工具,以家國情懷為歷史探究的人文追求和目標,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貫徹到教材編寫的各個環節之中。
(二)按照時序編排,清晰歷史脈絡。
“一綱多本”時代,全國共推出四套高中歷史教材,分別是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北師大版。上述版內容教材一般分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專題,將專題與時序相結合。各課題子目具體內容大致以歷史時序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征為標題,各課子目之下內容按照歷史時序,選擇典型史事依據主題進行編排。這種編排體系雖然體現了相關主題史事的時序性,但是表述高度概括,缺少必要認知層次的關聯,較為抽象,學生往往難以建構整體的時序線索。同時,中外史事缺乏必要的整合,各專題基本是中外專題各占一半。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以通史為編寫體例,這種編寫體例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分為上下兩冊,分別講述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知識體系與歷史發展線索,通過學習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展趨勢。其次,上冊共分為十個單元,各單元標題按照歷史發展時序編排,各標題之間緊密關聯,呈現歷史發展的縱向演進。例如,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第三單元“遼宋西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等等,按照中國歷史發展演進基本線索編排,體現中國歷史的縱向演進。最后,各課子目及各子目之下的教材內容同樣依照時序編排,例如,第一單元第一課分為三個子目,分別是“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從部落到國家”和“商和西周”。在第二子目“從部落到國家”之中按照“古史相傳三皇五帝開始,講到有夏氏部落及夏王朝的建立”之時序編排。教材編寫點線結合,有利于學生疏通歷史知識,彌補舊教材知識跳躍與歷史斷點的不足,實現歷史時空的銜接,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時空意識。
(三)教材知識點密度大,內容涵蓋面廣。
統編版教材延續了“一綱多本”時代四個版本教材以正文內容和輔助內容相結合的編排形式,但較之四個版本教材,統編版教材知識點密度大,內容涵蓋面更廣,輔助內容形式更具多樣化。
一,統編版必修教材分為《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即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在高一學年學完兩本教材,正文內容覆蓋面較廣,知識點密度大,專業學科概念較多。同時,教材敘述高度概括而濃縮。例如,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文內容從“早期原始社會”講到“西周時期”,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三皇五帝時期、夏朝、商朝和西周。知識點密度大,覆蓋面廣,但教材敘述總共大概1776個字,用較少文字概述如此漫長的歷史時期,是需要較強功力的。此外,專業學科概念較多,在本課中,對“文明”“考古學中的相關概念”及“禪讓制、內外服制、分封制”等專業學科概念均有所涉及。
二,統編版輔助內容形式更具多樣化,呈現豐富多彩的學科視角。輔助內容分為“單元導語”“每課導語”“學習聚焦”“學思之窗”“史料閱讀”“歷史縱橫”“思考點”和“探究與拓展”,既保留繼承之前四個版本教材的輔助內容形式,又不斷創新,更新內容,使輔助內容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對正文內容進行補充、解釋與拓展。每節課的“學習聚焦”欄目凸顯了教學的重難點,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子目一的“學習聚焦”內容提到“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有力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交融”[2](15)。“學思之窗”和“思考點”欄目通過引用史料,進一步設置相關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此外,利用“史料閱讀”“歷史縱橫”和“探究與拓展”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課后思考問題難易適中,并以材料之形式融入歷史學科前沿問題,豐富多彩的學科視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可見,統編版教材內容編排既繼承之前教材的部分內容,又不斷創新,更加嚴謹科學。同時,由于統編版教材知識點密度大,敘述過于濃縮,與有限的課時之間存在矛盾,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與挑戰。
三、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面臨的挑戰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出臺和統編版教材的逐漸推廣使用,明確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構建了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學科體系,給高中歷史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優點本身即難點和挑戰之所在,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有限的課時與總體容量偏大之間的矛盾。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分為《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即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針對高一學年的學生,除去活動課,上冊共10個單元,29課。下冊9個單元,共23課。如此,總體容量偏大與有限的課時之間產生了矛盾,導致課程教學緊張。同時,較多重點內容往往在一節課中,標題使用“與”或“和”進行編排,教師在每節課中需要講解的內容較多。例如,第七單元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等。在上冊中這樣的課題大概有15個,所占比重超過一半。因此,在課時方面,統編版教材對高中歷史教師帶來極大的挑戰,要求教師在授課時應宏觀把握,講授重點知識,解決這一問題。
(二)內容涵蓋廣,知識點密度大。
內容涵蓋廣,知識點密度大,既求通又求全,這是統編版教材優點之所在,也是難點之所在,對高中歷史教師挑戰之所在,考驗高中歷史教師使用教材的能力。一,以每課正文內容來看,涵蓋面較廣,按照通史體例,以時序為線索編排內容,將同一時間段或者各個時代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融為一體,涵蓋多個歷史階段。例如,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本課分為四個子目,即“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孔子和老子”及“社會變革和百家爭鳴”。這四個子目涵蓋之前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內容。二,從輔助內容來看,形式更多樣化,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學科視角,對正文內容進行補充說明,無疑增加了內容的總量與擴大了知識的涵蓋面。其中,“學習聚焦”欄目都是學習本課的重難點問題,對于這些結論的解讀頗費周章。“歷史縱橫”欄目是對教材知識點的補充,如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六國”共三個“歷史縱橫”欄目,即“玄武門之變”“唐朝曲轅犁”和“回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取舍,如何運用,為教學帶來挑戰,也是新教材教學的關鍵所在。
(三)敘述過于濃縮,內容高度概括。
統編版教材內容覆蓋面廣,但具體表述過于濃縮,導致知識點高度概括。教材部分課文內容的表述是粗線條的,每句話都構成一個知識點,缺乏對于具體內容的詳細敘述。例如,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二個子目“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指出:“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當權期間,盡管政局紛紜,但唐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武周政權結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孫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最終將唐朝統治推向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37)這部分教材內容主要講述“武周政權和開元盛世”時期的鼎盛局面,但是教材內容高度概括,過于濃縮,對于“開元盛世”時期的表現沒有提及,缺乏具體敘述,需要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適當引用資料,以彌補教材這方面的不足。
綜上所述,統編版教材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教材內容體系編排將學科核心素養貫穿始終,具有明顯的優點與特色,同時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難度和挑戰。統編版教材在全國廣泛使用只是時間問題。因此,教師應主動適應新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本體例和結構、分析教材各部分功能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是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推出的,意味著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也意味著對教師的培養源頭——師范類學校教師教育類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要求隨之提高,如何以此為挑戰與契機,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組織編寫.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項目編號:19JGYB26
項目名稱:教師教育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