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穎 萬靜嫻
易教授接受采訪
矍鑠的精神,洪亮的聲音,矯健的步伐,看上去像一位60歲左右的長者。這是易明初教授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夜明珠”是好友給易教授起的微信名字。這位博學有趣、積極樂觀的86歲的銀發“少年”,從青年時代到退休之后,一直閃爍著智慧,閃爍著光芒,照亮了自己,也感染并影響著他人。
易明初出身貧苦,父親從小在農村放牛,后去自流井當了燒鹽工人。易明初是家里唯一的大學生,趕上了國家好政策,讀大學不要錢,讀研究生還給學生42元。省下來的錢,他就寄回家里補貼家用。感謝共產黨建立新中國,把他從苦難中救出來。他懷著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一直努力讀書,奮發圖強。
大學畢業后,易明初原本被分配到中科院地質所科技信息室,但他把名額讓給了同學,繼續留在長春地院讀研。求學期間。他多次被評為“優秀團員”“優秀團干部”“先進生產者”等,并于1959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擔任過團支部書記、黨支部委員。因品學兼優,1965年研究生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中國地質科學院。當時的學部委員黃汲清教授點名要易明初,并同意他帶著女朋友(現在的夫人)一同前來報道。老前輩如此器重,易明初深受感動。1972年易明初轉入了李四光創辦的地質力學研究所工作。在研究所工作期間,他曾跟著胡海濤院士攻堅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長江三峽等大量選址、選壩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因與胡院士同為南開大學系列學校自貢蜀光中學校友,并同在一個單位工作,易明初倍感親切。
青藏高原科考時留念
布達拉宮前留影
上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響應國家建設青藏鐵路的號召,組隊奔赴青藏高原進行地質勘探工作,39歲的易明初作為項目的負責人之一,踏上了青藏高原。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高原反應、險灘、虎豹出沒、道路崎嶇、缺乏通信工具、與外界經常失去聯絡……易明初和地質工作者們憑借著對地質工作的熱情和堅韌的毅力,沒有絲毫退縮,忘我地投入到科考工作中。3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換來的是豐碩的成果。青藏鐵路三年選線的科學勘察報告,獲得了1978年的全國科技大會成果獎。然而,青藏鐵路的建設卻因為歷史原因而擱淺。經過20余年的等待之后,2001年,66歲的易明初教授作為專家組成員和技術顧問。又一次踏上了青藏高原。他是唯一參加過青藏鐵路沿線兩次地質勘查的地質工作者。“我是這條鐵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易明初教授自豪地說。
易明初在科考實踐中不斷勇攀高峰,同時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上也是不斷地追求卓越。他撰寫并在國內外發表科研報告、學術論文和譯文130余篇,獨(合)專著14部,編制出版全國(1:500萬)及大江大區(1:200萬)相關專業性圖件6張,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集體成果獎以及各種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共15項。1993年,他被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其中部分成果及獲獎項目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并在新構造學、李四光教授倡導的“安全島”思想和地質力學理論等學術領域中有不少建樹和創新,為我國重大工程建設、為發展李四光教授地質力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退休后,易明初經常參與一些學術活動和社會活動。他協助單位爭取科研項目,并以技術指導的身份參與編制全國構造圖、南水北調和西氣東輸等工程線路圖;堅持學術研究,總結一生在地質科研上的成果,發表多篇論文,且著述頗豐。
易明初教授說他的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得益于年輕時對于運動的熱愛、高效專注的工作習慣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易明初從小熱愛運動,年輕的時候是一個長跑運動員,中學時各項運動指標都能輕易達標,每年代表蜀光中學參加1500米長跑比賽,達到了國家2級運動員水平。在長春上大學時,他堅持長跑,運動不斷,打下了良好的身體基礎。他常常感慨:熱愛運動會使人永葆年輕。
在科考工作中,自然條件艱苦,很多人由于身體原因中途退出,而易明初因為長期鍛煉。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挑戰了青藏鐵路這一“天路”工程。一次在攀登唐古拉山時,在缺氧的環境挑戰下,只有他一個人堅持了下來。“拿著冰鎬爬到了6300米高度,到了雪線。地質勘察之余,我的背包中還豐收了滿滿的一包雪蓮花。”歲月留香,回憶依然,易明初教授說那一天的記憶深刻。
除了熱愛運動,易明初做事做學問嚴肅認真、講求效率,所有的論文、專著、科研報告都是在8個小時內完成。不加夜班。在地質力學所。他做科研要求弟子也是出了名的嚴格,精力集中,專注高效。易明初談道:“這輩子沒有加過夜班也是身體好的原因之一。”
健康的身體,心態也非常重要,易明初稱自己是一個“老頑童”。他說:“我就是心態樂觀。樂觀了肯定老化得慢一點兒。我相信這個道理。”思維敏捷,反應快速,又非常幽默,這是許多人對易明初教授的評價。在參加南開老校友會時,他上臺發言:“我現在86歲,可許多人說我像68歲。別人說我可能活到120歲,我毫不謙虛地說:這很有可能!”
如今,易教授主張運動要適當,不要過度。退休后他多以散步為主,幾乎每天都會和老伴去離家很近的紫竹園公園散步。
易明初教授和夫人李錦蓉共同來京工作生活后,相伴至今,和諧幸福。易明初教授常說:“在我忙于工作的幾十年生活中,夫人既要承擔課題,又要負責家里所有的家務,為家庭做出了極大的犧牲。”正是因為家里有一個賢內助。易明初教授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經常提到:對于自己取得的成績,功勞有夫人的一半。
易教授夫婦年輕時合影
幾年前,夫人生了一次重病,易明初教授承擔了全部家務,悉心照顧,不離左右。他幽默地說:“家里兩個兒子,沒有小棉襖,但是家里有老伴這個小公主。”
少年夫妻老來伴,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妻子是丈夫生命中最后一個觀眾,丈夫是妻子人生中的最后一張‘存折,一定要用生命來珍藏。”
易明初教授和諧美滿的家庭還得到了公眾的認可,2015年易教授的家庭獲得北京市海淀區“最美家庭”的榮譽稱號,還被提名申報北京市“最美家庭”。他個人也曾獲得“北京市健康老人”榮譽稱號。易明初教授總結自己的感受時說:“人到夕陽更美好,老伴相依直到老;健康快樂新生活,子孫各自顯身手;多為國家做貢獻,幸福美滿到長久。”
易明初談到人生中最大的快樂和幸福就是為黨和人民做出了一些貢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這些貢獻和成就,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傳播和應用。他為此而知足。他說:“奉獻和知足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作為首屆南開系列學校蜀光中學北京校友聯誼會會長,易明初教授一直樂于與青年人分享人生智慧,他和夫人也常常在家里接待校友。他的愛國情懷、豁達精神,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積極向上的人生之路。
他常說:“人要知足常樂,要開心地去迎接一個個光輝燦爛的日出與晚霞。”如今,易教授每一天都會在自家陽臺上,第一時間用手機拍下美麗的日出與日落,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與微友們互動。
采訪結束時,易教授夫婦肩并肩合唱了一首《青藏高原》。蒼勁有力的合唱,仿佛穿越了時空,把我們帶進了易教授在青藏高原鐵路沿線上奮斗的青春歲月……歌聲背后那熾熱而純樸的靈魂令人肅然起敬,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在歌聲與祝福聲中,我們結束了采訪。
在這里,我們祝福易明初教授和夫人,身體康健,幸福美滿!
(責任編輯/崔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