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麗
[中圖分類號]R516.1 [文獻標識碼]A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的結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病程常復發和緩解交替出現。炎癥病變主要彌漫分布于結腸和直腸黏膜。臨床癥狀表現為反復出現的腹瀉、血便、腹痛。內鏡表現為結腸、直腸彌漫一致性的黏膜改變。美沙拉嗪為5-氨基水楊酸制藥,對腸壁炎癥有明顯消炎作用。一般對所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都推薦維持治療。一般來說,維持治療期的藥物選擇與誘導緩解期的藥物相同,劑量一般為誘導緩解期半量。但近年來有全量較半量維持治療有更好療效的特點。本研究觀察緩解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全量及半量美沙拉嗪臨床觀察,現將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12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25~51歲,平均年齡(27.20±16.43)歲。納入標準:①具有典型臨床表現腹痛、腹瀉及血便;②具備結腸鏡或放射影像特征;③黏膜活檢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組織病理學特征。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心、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患者;③合并腸道惡性腫瘤或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疾病者;④存在胃腸道切除手術史者;⑤存在美沙拉嗪藥物過敏或使用禁忌證。
兩組患者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其中41例患者予美沙拉嗪3 g/d,設為觀察組,余39例患者予1.5 g/d,設為參照組。兩組患者同時口服雙歧桿菌三聯菌420 mg,2次/d。兩組患者均進行監測腹痛、腹瀉及便血癥狀出現,出現臨床癥狀患者完善結腸鏡檢查。無臨床癥狀出現,患者半年后完善腸鏡檢查明確腸鏡下是否有活動性炎癥改變。潰瘍性結腸炎的內鏡表現觀察包括病變的連續性和范圍、結直腸上皮炎癥特點、血管紋理變化、上皮增生和血管結構異常。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早期表現病變區域黏膜水腫、充血,正常血管紋理模糊、減少或消失。直腸相對最重,內鏡下最基本特征為炎癥為表淺、連續、彌漫性,其間無正常黏膜;內鏡下,病變上皮充血水腫明顯,且為顆粒樣,質地變脆,部分區域有糜爛、針尖樣或不規則的小白苔潰瘍。,嚴重可有片狀自發性出血。按中國潰瘍性結腸炎分級標準:①輕度黏膜下血管紋理消失,黏膜呈顆粒狀改變;②中度黏膜表面發紅,伴黃色點狀滲出,黏膜增粗、糜爛小潰瘍,接觸易出血;③重度廣泛潰瘍,明顯充血水腫,有自發性出血特征。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癥狀發病率及內鏡下表現。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選取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進行表示,組問對比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癥狀發病率比較
觀察組腹痛腹瀉癥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便血發病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內鏡下表現比較
兩組內鏡下表現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美沙拉嗪做為治療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首選用藥,其作用機制為:①美沙拉嗪可抑制環氧化酶l和2、脂質氧化酶及血栓合成酶,抑制前列腺素的產生,并有抗菌作用小劑量時促進前列腺素對腸道黏膜的保護作用。②抗菌作用,如抑制細菌毒素性產物脂多糖等的產生,減少對吞噬細胞的激活,減輕炎癥反應。③抑制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抑制白細胞趨化、游走、脫顆粒及吞噬運動,抑制白三烯生成。④抑制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a,干擾素g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的釋放。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腹痛、腹瀉及便血癥狀發病均低于對照組。電子結腸鏡表現觀察組輕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中、重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全量美沙拉嗪維持治療緩解期潰瘍性結腸炎優于半量美沙拉嗪。
綜上所述,潰瘍性結腸炎病情易反復,全量維持治療有能有效控制腸道炎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