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云芳 崔琦芬等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患者住院治療多會出現精神紊亂障礙,極大程度增加了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率。患者手術后行動不便,比較擔心術后的疼痛和不適,容易使其對手術產生懷疑,對麻醉及意識喪失產生恐慌,形成術前焦慮。術前焦慮不屬于精神類疾病,只是因患者比較擔心術后并發癥而產生,不利于預后恢復。目前,針對術前焦慮,尚無有效方式控制?;诖?,本文旨在探討術前焦慮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疼痛和麻醉復蘇的影響,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44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將其均分為兩組。對照組22例患者,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46.50±6.45)歲;病程1~4.7年,平均病程(1.70±0.50)年;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觀察組22例患者,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6.75±6.62)歲;病程2~4.5年,平均病程(1.45±0.75)年;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并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①麻醉方法:術前30min給患者應用鹽酸戊乙奎醚注射液治療,藥物使用劑量為0.5~1.0mg,使用方式為肌肉注射。隨后使用咪達唑侖、芬太尼、丙泊酚、維庫溴銨實施全身麻醉誘導,藥物使用劑量分別為3mg、1ug/kg、2.0~2.5mg/kg、0.1mg/kg,并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手術過程中注重新鮮氣流量、潮氣量的控制,將其分別控制在4L/min和8mL/kg。維持呼吸頻率12次/min。麻醉維持過程中使用芬太尼和丙泊酚,術中對患者生命指標進行實時監測。手術完成后停止注射丙泊酚,使用阿托品和維庫溴銨維持肌松,待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后拔出氣管導管。
②術后鎮痛方式:使用芬太尼、昂丹司瓊對患者進行靜脈自控鎮痛,泵注速度為2mL/h。患者單次給藥量為2mL,30min/次。所有患者均于術后48h拔除鎮痛泵。隨后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若評估分值超過4分,則需給患者應用氯諾昔康片治療,并詳細記錄相關結果。
1.3觀察指標
對麻醉后復蘇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患者活動、呼吸、意識和氧合,評估分值為0~2分,完成評分后將患者送回病房。采用疼痛評分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選取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組間對比進行t檢驗。其中計數資料采用(%)進行表示,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對比患者疼痛評分
術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并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對比患者麻醉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3.03±0.41)d;肛門排氣時間(2.22±0.33)h;下床活動時間(1.64±0.55)h。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5.64±0.44)d;肛門排氣時間(2.77±0.41)h;下床活動時間(2.44±0.62)h。觀察組麻醉恢復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多伴有術前焦慮,患者極易對麻醉、手術風險、疼痛造成恐懼,從而對術后造成不良影響。有研究表明:術前焦慮能夠增加術中麻醉用量、延長麻醉后復蘇時問,增加術后嘔吐、惡心的發生率。目前,針對術前焦慮患者,單純使用鎮痛藥難以控制,需要加大止痛藥用藥量,而用藥量的增加意味著并發癥發生率的增加,所以必須選擇一種科學的術后鎮痛方案。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手術后疼痛評分和麻醉恢復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的患者麻醉恢復情況較好。由此可見,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前焦慮進行評估,能夠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減輕患者疼痛感,有利于麻醉后復蘇,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