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清,李 輝,黃素芬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福建362011
臨床溝通能力是當今臨床護理管理和護理教育關注的重點和熱點之一,可影響護生的臨床實習生活,若與病人溝通不良,不僅會影響護生臨床操作的順利實施,還可能增加心理壓力,甚至畏懼及厭煩實習[1]。人際沖突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沖突處理方式的選擇會影響沖突的進展和結果,當護生面臨沖突時,能否正確處理尤為重要。加強護生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及對沖突處理方式的管理,對護生人際關系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調查中職護生的臨床溝通能力與人際沖突處理方式現狀,以期為臨床護理教育及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某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中職護生。納入標準:①護理專業學生;②處于實習期,且已參加實習時間≥3個月者;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者。剔除標準:問卷回收之后漏填項目>10%。
采用一般資料問卷、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和沖突處理方式量表對中職護生進行調查。
1.2.1 一般資料問卷
一般資料問卷由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及閱讀相關文獻自行設計,包括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庭所在地、是否為班干部、性格等內容。
1.2.2 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
護生臨床溝通能力量表由楊芳宇等[2]編制,包含建立和諧關系、敏銳傾聽、確認病人的問題、共同參與、傳遞有效信息和驗證感受6個維度,共28個條目,得分越高,臨床溝通能力就越強。量表的內容效度為0.84,量表總Cronbach′s α系數為0.84。
1.2.3 沖突處理方式量表
沖突處理方式量表(The Rahim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Inventory-Ⅱ)是Rahim于1983年編制的,由臺灣學者蘇雅慧[3]修訂,包括整合、逃避、讓步、支配4種方式,共包含18項。處理人際沖突的4種形態分別為整合、逃避、讓步和支配。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表示受調查者越傾向于此種方式解決沖突[3]。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線上問卷。研究者在調查前向研究對象說明本研究的目的、意義,采用統一指導語,獲得知情同意后,將問卷生成二維碼并發放給班級學委,由班級學委轉發到班群,共回收108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6份,最終有效問卷102份,有效回收率為94.4%。
采用SPSS 22.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兩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生臨床溝通能力的總分為60~109(81.18±7.60)分,總分及各因子得分率為67.65%~76.09%。詳見表2。

表1 護生的基本信息 (n=102)

表2 護生臨床溝通能力得分(n=102)
護生實習中的主要沖突對象為病人(34.3%),其次分別為其他(31.4%)、病人家屬(26.5%)、護生(22.5%)、護士(9.8%)等。護生面臨沖突時最常采用的處理形態是整合(3.67±0.54)分,其次分別為逃避(3.47±0.51)分、讓步(3.11±0.46)分,最不常采用的是支配(2.83±0.62)分。詳見表3。

表3 護生人際沖突處理方式得分 單位:分
Pearson分析結果顯示,護生的臨床溝通能力總分與整合呈正相關,建立和諧關系、敏銳傾聽、確認病人問題與逃避具有相關性,傳遞有效信息與整合處理方式相關。詳見表4。

表4 護生臨床溝通能力與人際沖突處理方式的相關分析 (r值)
本研究調查顯示,中職護生臨床溝通能力的總分為60~109(81.18±7.60)分,與朱娜等[4]的研究結果相似。敏銳傾聽維度的得分最高,表明護生掌握基本的與病人交流的技巧,愿意傾聽病人的訴說;在確認病人問題、建立和諧關系維度上護生得分較高,體現了護生能夠基本明白病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會選擇較通俗易懂的語言與病人交談,使交流更容易。而驗證感受、共同參與維度得分較低,與陳娜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說明護生還不能站在病人角度考慮問題,對自己所表達的內容理解不到位,這可能與護生在人文修養與素質培養方面不足有關。汪玉帆等[6]的研究顯示,本科見習護生在敏銳傾聽和確認病人問題方面得分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調查對象有差異,本科生與中職護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見習護生是初次接觸臨床,加之見習時間通常比較短,缺乏與病人溝通的經驗。
本研究顯示,發生在護生與病人之間的沖突最多(占34.3%),與梁美燕等[7-8]的研究結果相似。這可能是由于部分病人認為自己花錢到醫院看病卻成了臨床教學中的“教具”,加之臨床疾患的困擾,情緒不佳[9],且有些護生理論知識不扎實或技能不熟練都會使病人情緒受到影響,以至于對護生產生懷疑或不信任,這樣兩者之間就容易產生沖突。護生面臨沖突時會采取的處理方式取決于護生自我的認知和能力判斷形成的積極或消極的心態。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護生面臨沖突時最常采用的處理方式是整合[(3.67±0.54)分],其次分別為逃避[(3.47±0.51)分]、讓步[(3.11±0.46)分],最不常采用的是支配[(2.83±0.62)分]。這與劉秀靜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但與國外學者的研究結果相反。分析其原因:我國護生面臨沖突能冷靜權衡雙方利益,爭取雙贏,可能是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國外護生面臨沖突時,更關注自身利益,傾向于采用支配方式解決,可能與其所處環境比較開放有關。根據護生選擇不同的沖突處理方式,可看出我國護生更傾向采取雙贏的處理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的臨床溝通能力與整合呈正相關(r=0.194),提示臨床溝通能力越強,處理人際沖突時更傾向于采用整合的處理方式,能夠積極關心對方,善于采取各種途徑解決問題,使沖突雙方達成共識,獲得雙贏。相關研究指出,實習護生人際沖突的產生與自身人際溝通能力的高低有關[8]。溝通能力越強,發生人際沖突的概率就越少。護患溝通是護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護士每天面對最多的人群是病人,病人由于身心遭受疾病的折磨,需要更多的關心與安撫,若護士能關注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那護患關系將會有所改善,人際沖突也將會得到更好的化解。因此,應注重護生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在學校教育階段加強情感教育,將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護患關系,對護生人際沖突處理模式與溝通能力的研究,對護理教育與專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護生成為合格護士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護生溝通能力的關鍵時期[11]。加強護生臨床溝通能力培養對個人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護生臨床溝通能力總分處于中等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護生臨床溝通能力與人際沖突處理方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應加強護生臨床溝通能力以及沖突處理能力的培養。學校或者臨床教學醫院可以通過開設人際溝通課程、在護理專業教學中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團學活動等[12]來改善護生的人際關系,讓護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及生活,在實習中更好地與病人溝通,處理人際沖突,提高護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緩解護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營造和諧的醫療環境,促進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