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喬 禹
瘧疾,民間俗稱“打擺子”,是非洲兒童最易患上的常見傳染病。
今天,我國國內幾乎不再有惡性瘧原蟲的大規模傳播,但在西南邊境地區和外來人口中還是時有發生。瘧疾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是來自于蚊子叮咬,如何通過化學預防幫助我們尤其是幫助兒童有效防范瘧疾,仍需要引起關注。
瘧疾跟其他的寄生蟲病不大一樣,這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蟲,寄生者是一種單細胞原生生物,名為瘧原蟲。
這種單細胞動物,在蚊子體內發育形成孢子,孢子隨著蚊子按蚊(也有叫瘧蚊的)叮咬吸血而進入人體的血液,引起的癥狀是寒戰、高熱。古代人們所說的“瘴氣”或者“瘴癘之疾”,以及口語當中的“打擺子”,其實就是指的瘧疾。

瘧疾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發冷、出汗、乏力。新冠肺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乏力、干咳。在發病的早期,瘧疾與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有許多相同之處。
人體瘧疾分為四種: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以及卵型瘧。間日瘧和惡性瘧是最常見的兩種,而惡性瘧又是致死率最高的。
瘧原蟲進入人體以后,要經過14 天左右的發育繁殖,瘧原蟲增殖到一定的數量才使人出現癥狀,這段時間叫潛伏期。
發病開始時先是渾身發冷、寒顫,隨后發熱,體溫可高達40℃以上,面色發紅、口渴、頭痛,有時惡心、嘔吐,甚至說胡話。
每發作一次,血液里的紅細胞就被破壞一次,發作次數越多,破壞的紅細胞越多,所以病人臉色蒼白,全身無力,造成嚴重的貧血癥狀。
對瘧原蟲無免疫力的人,如果得了惡性瘧而沒有及時治療,可能發展成多臟器衰竭,并往往會致命,與臟器衰竭有關的癥狀可能有急性腎衰竭、肺水腫、全身抽搐、循環衰竭、昏迷而死亡。
瘧疾導致的死亡,90%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在非洲,每30 秒就會有一名兒童死于瘧疾,大概占非洲兒童死亡人數的1/5。這些孩子長大仍會感染瘧疾,一個兒童可能會在成年之前反復感染瘧疾20 次以上,每一次都面臨死亡的風險。更可怕的是,還有許多兒童感染嚴重瘧疾后雖然幸存,但大多也會出現聽力損害和腦損傷。妊娠婦女和她們未出生的嬰兒是易感者,這也是導致圍產期死亡、新生兒體重過低以及母體貧血的主要原因。
惡性瘧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是最常見,這也直接導致了該地區高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惡性瘧有可能會傳播到其它地區以及在已經消滅瘧疾的地區重現。當被感染的蚊子叮咬人時,瘧原蟲就隨之注入人體。在人體宿主體內,瘧原蟲進行一系列的變化。在不同的時期,瘧原蟲會侵入免疫系統,肝臟以及紅細胞,最終形成能夠再次感染叮咬人體的蚊子的形態。
所以預防瘧疾的關鍵是防止蚊子叮咬。
◆在瘧疾流行區,室內外環境應保持干凈整潔,減少蚊子孳生。在瘧疾流行高峰期,采用高效殺蟲劑進行室內外滅蚊,降低蚊蟲密度。
◆在蚊子活動高峰期(黃昏與黎明之間),應盡量避免野外活動,如必須在戶外作業,可穿長袖衣和長褲,涂抹蚊蟲驅避劑,防止蚊子叮咬。
◆室內可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蚊香、滅蚊燈等,進行防蚊滅蚊。
◆患了瘧疾,應及時治療,常用藥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殺滅血液中的瘧原蟲,伯喹能殺滅肝臟中的瘧原蟲和血中配子體。服用方法是二藥合用,連服8 天。為了防止復發,第二年春天還須進行休止期治療,以達到根治。此外,亦可以用藥物來預防瘧疾。目前常用來預防瘧疾的藥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藥一次就可以達到預防目的,但是需要經常服用。治療惡性瘧使用蒿甲醚、雙氫青蒿素療效較好。
◆一旦入境,來自或途經相關疾病流行國家及地區的旅客,如有發熱、寒戰、頭痛等癥狀,應當主動向海關關員申報,并告知近期旅行史,配合做好體溫監測、流行病學調查、醫學排查等工作,以便得到及時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