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習慣:身體出現不適癥狀時,先在網絡上對癥搜索一番,判斷自己得了什么疾病。不少人表示,在網上搜索后,往往會得出自己患了某些嚴重疾病的結論,擔憂不已。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 上發布的的一項研究對該現象進行了分析,來自美國哈弗醫學院的作者David Levine 博士寫道,“我總是碰到這樣的病人,他們來看病的唯一原因是,上網搜索后認為自己得了癌癥。”
JAMA 上曾經刊發的另一篇有關“非醫療專業人群之間交流健康建議的風險”的文章也值得引起思考。該項研究的研究主體為一個擁有超過3.3億月活用戶的網站,其中一個板塊為傳播性疾病。由于傳播性疾病的特殊性,不少疑似患者可能因為擔憂歧視等原因,傾向于“躲”在鍵盤后尋找診斷建議,而非前往醫院就診。
根據數據顯示,近10 年來,患者在得到其他“病友”“專業人士”的回復后,只有20%的用戶會真正前往醫院確診。研究作者之一、流行病學家John Ayers 博士表示,“很顯然,互聯網上的陌生人往往不是專業醫生。”不少醫生對此表示認同,在缺乏專業檢測手段的情況下是難以準確確診的,很難想象僅憑網絡上寥寥幾句就能確診的是何方神圣。另一名作者Alicia Nobles 博士提出了盲目相信網絡診斷的可怕之處,“誤診將導致這些傳染病繼續傳播。更糟糕的是,這還可能讓看到這些錯誤信息、有類似癥狀的成千上萬的人,都錯誤地進行自我診斷。”
在招聘網站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招聘信息,“醫療網站招聘問答兼職,答案在網上找就行,每日至少回復50+”。曾經有記者根據這樣的招聘信息“潛入”一個兼職群,發現兼職的人大部分都不具備任何醫學專業基礎,兼職者發布的答案80%來源于復制粘貼。該群的一名兼職者表示自己干了半個月后就放棄了,“主要是覺得很坑人,問題答案都是復制粘貼,也有的是瞎編亂造的。”
這樣的發現觸目驚心。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治研究院副院長趙鵬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通過網絡技術等手段獲取醫療信息是必然趨勢,但該行業屬于特殊領域,直接關乎百姓健康與生命安全,因此監管舉措需要注重其特殊性。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過《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等第三方機構應當確保提供服務人員的資質符合有關規定要求,并對所提供的服務承擔責任。
總的來說,上網搜索在一定程度上也許對了解疾病有作用,使患者對所患疾病有初步的了解,但卻無法替代線下求醫。我們期待更加詳細、可落地的監管舉措,也希望相關平臺能加強行業自律,擔負起更高的社會責任,避免造成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