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仁

心臟支架是心臟介入手術中常用的醫療器械,一個空心、圓柱、網狀的金屬管,直徑約2~4 毫米,長幾厘米,主要材料為不銹鋼、鎳鈦合金或鈷鉻合金。作用是放在血管的堵塞處將血管撐開,保證血液的正常流通。
自今年年初首批“降價”支架在18 個省區市落地實施后,冠脈支架從上萬元降到平均700 元,患者成為受益最大的群體。但同時也有人擔心,會不會出現支架過度安裝等情況?到底什么情況下需要安裝支架?為此,我們總結了大家最關心的10 個有關支架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
心血管堵塞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考慮放支架。要明確血管堵塞程度,先要做冠脈CT 或冠脈造影檢查,醫生會視情況決定是否要放支架。
一般有幾種情況:
(一)血管狹窄程度在50%以下,達不到冠心病診斷標準,只能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這種情況下無需放支架,遵醫囑服藥即可。
(二)狹窄程度在70%左右,如果沒有任何癥狀,也沒有缺血或癥狀穩定,可由醫生根據經驗判斷是否安放,但可能會有一定的判斷誤差。
(三)血管狹窄程度達80%以上,建議放支架。
(四)血管完全閉塞或即將閉塞,須盡快植入支架。
心臟支架根據材質主要分為金屬裸支架、藥物涂層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金屬裸支架應用最早,由金屬構成,無任何藥物成分,容易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導致血管再次狹窄。
藥物涂層支架臨床應用廣泛,在金屬裸架表面涂有抑制內皮細胞增生和減輕血管炎癥的藥物。不過,藥物釋放完畢后,仍可能引起血管炎癥反應,發生支架內血栓。
最新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將支撐主材料改為可被吸收和降解的生物材料,同時保留了藥物涂層,既可開通血管,又能減少再狹窄風險。
目前,國產支架與進口支架的質量并沒有差別。臨床上應用的支架70%是國產的,30%是進口的。與用藥一樣,不同的病變部位以及特征是支架選擇的主要考量點,醫生會視情況選擇適合患者的支架,國產還是進口并不是主要考慮的問題。若兩類支架均適合患者,可根據經濟情況進行選擇。
心臟支架根據設計不同,分為網狀、管狀、纏繞型和環狀支架。根據材料不同,分為不銹鋼支架、鎳支架、鉭支架。根據輸送方式不同,分為球囊膨脹型和自膨脹型支架。每種支架都有各自的特性,醫生會根據病變特點選擇最適合的。
植入支架絕非一勞永逸,只是解決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部分病變。由于機體差異,每個人血管內皮的修復能力不同。如果血管在支架表面過度增生,就會造成支架內的血管管腔變窄,再狹窄問題嚴重時需要再次進行介入手術。即使放支架的血管打通了,其他部位、血管也可能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狹窄。支架只是救急的,要想血管不再堵塞,必須綜合治療,植入支架后1 年內仍要遵醫囑堅持服藥。
理論上講,支架對血管的狹窄部位提供支撐,只要不出現再狹窄則終身管用。但現實可能有例外,比如安裝支架的一段血管可能出現增生,斑塊透過支架長到血管里,導致3%~7%的患者在安裝支架后一段時間內發生再狹窄,需要重新進行介入治療。
但此前的支架并不能取出來,因為支架是高壓嵌入血管內壁的,而且一段時間后和血管融為一體,所以這種金屬絲是永久遺留在體內的。不過,目前有一種生物可降解支架,一段時間后可完全降解吸收成血管結構,體內不會存留。
支架植入過程中,需要使用較大張力使支架與血管壁緊密結合,并嵌入血管壁,很難移動。支架植入6~8 周后會有血管內膜生長,變得更加牢固,慢慢地鋼絲會嵌入血管壁組織。且支架上的藥物完全釋放后,血管壁內的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就會包裹住支架,不會發生移動。
植入支架12 周后就可以進行磁共振檢查。2007年,美國心臟學會就明確指出,幾乎所有上市的冠狀動脈支架產品都已經過測試,在3.0 特斯拉或以下場強的磁共振機上,掃描時間不超過15 分鐘是安全的。目前,臨床使用的磁共振最高場強不超過3.0 特斯拉,絕大多數磁共振連續掃描時間也不會超過6分鐘。
支架植入術后24 小時很關鍵,可能會出現不適:
(一)穿刺部位輕微疼痛。
(二)胸部不適,排除心肌缺血后可繼續觀察,多數癥狀可自行緩解。
(三)腹脹、惡心嘔吐、排尿困難,可能與活動受限、使用造影劑有關,經過處理,1~3 天可緩解。
(四)穿刺處皮下淤斑或硬結,如發現硬結突然增大,按壓疼痛,需重新壓迫包扎,再平臥12~24 小時,必要時停用部分抗凝藥。
(五)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心率加快、血壓降低等,應考慮出血的可能,要立即通知醫生。
建議適度運動,以不疲勞、不誘發心絞痛為準。另外,很多患者術后沒有癥狀,自認為完全康復而停止吃藥,這種做法很危險。患者術后需要長期應用抗血小板和調脂藥物,以防血栓再次形成。而且,術后1 個月、3 個月要復查一次,6~12 個月也應進行一次造影復查。若出現胸痛、胸悶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最后,冠心病是個可防可控但不能治愈的進展性疾病。支架起不到治愈冠心病的作用,支架只是解決冠脈局部管腔狹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積極地進行藥物治療和改善生活方式才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