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張 默
新生兒期,指的是寶寶自臍帶結扎起,至出生后滿28 天這一段時間。在這個特殊時期,新生兒的許多器官和組織尚未發育成熟,神經系統、肝、腎特別嬌嫩,對藥物反應敏感性強,耐受性差,容易引起不良反應。因此,家長應了解一些新生兒服藥常識,掌握正確的服藥方法,給寶寶用藥時要慎之又慎。
小兒退熱片、復方阿司匹林等易導致新生兒青紫癥、貧血、便血、吐血,最好不用。有些藥物可引起晚期毒性,如四環素可引起黃斑牙,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新霉素、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可引起耳聾等不良反應,這些均要經過一段時期才表現出來。給新生兒服用以下這些藥物時,家長應尤為注意。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易引起腎臟和聽力損害;氯霉素可致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對新生兒可導致“灰嬰綜合征”;喹諾酮類藥物可損害幼年軟骨發育;四環素可引起8 歲以下小兒牙釉發育不良。
◆服用β-內酰胺類藥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氨芐西林-舒巴坦等藥物前,應注意患兒及父母有無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過敏史,用藥前須做青霉素皮試。
◆使用微生態制劑,如枯草桿菌腸球菌顆粒時,不可與口服抗生素合用。因為抗生素可以殺滅具有生理作用的微生物,使藥效降低;另外,長期使用微生態制劑和廣譜抗菌藥容易引起胃腸道菌群失調。
◆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可導致新生兒生長發育障礙。
◆氨茶堿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中毒時可致驚厥、呼吸衰竭等不良反應,應密切監測血藥濃度。
◆新生兒過快或持久地靜脈滴注葡萄糖可造成醫源性高血糖癥。
由于藥物的副作用較大,新生兒用藥的一般原則是用藥宜少,用藥間隔應適當延長,用藥也不宜過久。治療前盡可能明確診斷,選擇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較小的藥物,特別是對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功能有損害的藥物盡可能少用或不用。
給藥途徑不僅關系到藥物的吸收、分布以及發揮作用的快慢、持續時間,還關系到患兒對藥品的依從性,應根據病情采用不同的途徑給藥。新生兒用藥能口服給藥的,不選用注射給藥;能肌內注射給藥的,不選用靜脈注射或滴注給藥;必須選用靜脈注射或滴注給藥的應加強監測。
(1)口服給藥
口服給藥是最方便、最安全的給藥途徑,但影響因素較多,劑量不如注射給藥準確。
新生兒用糖漿、水劑、沖劑口服較合適。給新生兒喂藥的方法是把藥水或藥粉溶于糖水倒入奶瓶,讓寶寶像吸奶一樣服藥;也可以把丸、片劑研成粉末,用糖水調成稀糊狀,持食匙取藥慢慢喂下。應特別注意,喂藥之前不應喂飽奶,以免飽后寶寶拒絕服藥;也不可將藥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為二者混合用可能會降低藥物療效。
(2)注射給藥
注射給藥比口服給藥奏效快,但對新生兒刺激性大。
肌內注射時,藥物的吸收與局部血流量有關,因此要充分考慮注射部位的吸收狀況,避免局部結塊、壞死,如使用含苯甲醇為添加劑的溶媒易導致臀肌攣縮癥的嚴重不良反應。臨床上多選擇臀大肌外上方,但注射次數過多也可造成臀部肌肉損害。所以,平時多采用靜脈滴注,因靜滴可給予較大容量的藥物,當然也要根據年齡大小、病情嚴重程度控制給藥量和給藥速度,減少藥品的不良反應。
(3)透皮給藥
透皮給藥方便且痛苦小,藥物劑型多為軟膏,也可用水劑、混懸劑等。用藥時要注意防止寶寶用手抓摸藥物,誤入眼、口引起意外,且不宜使用刺激性較大的品種。
(4)直腸給藥
藥物從直腸下部吸收,不經過肝臟直接進入人體,所用劑型有栓劑和灌腸劑。臨床應用較多的有用退熱藥物制成的小兒退熱栓劑,而灌腸法在小兒應用較少,因藥液在腸腔不易保留。
新生兒用藥應嚴格掌握藥物的使用方法和服藥劑量,劑量太小達不到治療效果,太大則有可能引起不良反應,要避免一日或多次劑量一次誤服。因為新生兒用藥需要在成人的藥物劑量上減量服用,家長必須清楚劑量,以免發生用藥差錯。
新生兒服藥后極易產生藥品不良反應,在用藥過程中家長應密切注意觀察寶寶,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保暖散熱功能不強,在體溫不超過38℃時,只要多喂溫開水即可,再升高時可采用物理降溫法,如仍無效,請醫生決定是否使用退熱藥。體溫下降后,立即停止降溫措施。
對處于哺乳期的新生兒,媽媽也要把住服藥關,謹慎用藥,最好做到不用藥。很多藥物能夠通過乳汁進入正在哺乳期的新生兒體內,由此產生不良后果。必須服藥的乳母在服藥期間,最好暫時采用人工哺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