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秀琴
(甘肅省平涼市華亭市第二人民醫院 甘肅平涼 744100)
電子支氣管鏡是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常用方法,但其作為一種侵入性檢查方法,對于患者而言會造成一定的風險及痛苦[1]。為了讓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更好的進行,在檢查過程中一般會對于患者進行麻醉后再檢查,但是麻醉效果往往因人而異,尤其是在檢查中鏡身過會厭進聲帶處,患者如果麻醉不夠會出現劇烈咳嗽,頑固性惡心等情況。在傳統的超聲霧化吸入麻醉方法中,部分病人因麻醉效果不足導致對于檢查不能耐受而拒絕檢查,往往導致潛在風險與并發癥的發生,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2]。針對于這一現狀,選取在我院進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20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霧化麻醉組與聯合穿刺麻醉組,觀察采用霧化麻醉聯合環甲膜穿刺麻醉法在電子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在我院進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20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治療時間選擇2011 年5 月至2019 年11 月,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霧化麻醉組與聯合穿刺麻醉組,兩組各分配100 例患者。本次選擇患者均為肺部疾病檢查患者,霧化麻醉組100 例患者中男女各50 例,年齡19~83 歲,中位年齡為(44.20±8.30)歲;聯合穿刺麻醉組100 例患者中男女各50 例,年齡19~82 歲,中位年齡為(43.87±9.12)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患者與家屬均知情且同意。
為霧化麻醉組100 例患者選擇超聲霧化吸入麻醉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①為患者術中取平臥,肩部墊高,舒適體位;
②隨后將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5 毫升(不加稀釋)注入霧化器瓶,囑患者用口吸入霧化液,用鼻排出;
③鼓勵患者盡量深吸氣以使藥液能在氣道內充分彌散,反復吸入10~15 分鐘;
④術中如患者出現嗆咳再次追加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1~2 毫升后進行氣管鏡檢查。
為聯合穿刺麻醉組100 例患者選擇超聲霧化吸入聯合環甲膜穿刺麻醉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①為患者術中取平臥,肩部墊高,舒適體位;
②隨后將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5 毫升(不加稀釋)注入霧化器瓶,用鼻排出,鼓勵患者盡量深吸氣以使藥液能在氣道內充分彌散,反復吸入10~15 分鐘;
③隨后再進行環甲膜穿刺,將患者的環甲膜進行定位,以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兩個隆起點間的凹陷處為穿刺點,穿刺點及周圍皮膚常規消毒,以注射器垂直刺入,直至穿破環甲膜到達喉腔(針尖有落空感,回抽可見空氣)[3];
④隨后用5 毫升注射器抽吸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5 毫升,緩慢進行環甲膜穿刺,為患者喉腔內注射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5ml,期間囑患者放松配合,不要隨意移動、說話或做吞咽動作;
⑤注藥完成后,快速退出注射器,拔出針頭,棉簽按壓穿刺點止血5 分鐘,直到無出血為止,指導患者做呼吸運動或自動咳嗽,幫助藥物彌散。約5~10min 后行常規氣管鏡檢查。
本次研究中主要對比兩組患者的麻醉優良率與平均麻藥用量和患者滿意度,麻醉優良率根據患者在鏡檢過程中的聲門打開情況、惡心干嘔情況、精神狀態與憋氣情況等進行麻醉優良率的判斷,分為優秀、良好、尚可、較差四個標準。在進行鏡檢的過程中記錄患者的平均麻藥用量,并在檢查完畢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于患者的滿意度進行統計,滿分為100 分,≥80 分為滿意,其余為不滿意。
使用SPSS20.0 軟件做統計學分析。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完畢后,霧化麻醉組的麻醉優良率為81.00%(81/100),平均麻藥用量為(25.0±1.5)ml,患者滿意度為75.00%(75/100);聯合穿刺麻醉組的麻醉優良率為100.00%(100/100),平均麻藥用量為(15.0±0.5)ml,患者滿意度為95.00%(95/100),表明聯合穿刺麻醉組100 例患者在麻醉優良率、平均麻藥用量、患者滿意度方面均明顯優于霧化麻醉組100 例患者,差異明顯(P<0.05),見表1、2。
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是臨床既常用又重要的檢查手段,它可以對氣管、支氣管鏡以及段支氣管的各種疾病做出診斷,又可以進行氣管鏡的各種介入治療,在現代的呼吸內科診療中占居重要的位置[4]。氣管鏡檢查中病人往往會感到鼻、咽、氣管內有異物感及咳嗽反射等令病人感到痛苦,產生恐懼,而使部分病人抗拒檢查或不能很好的配合氣管鏡診療的整個過程。接受環甲膜穿刺給藥對聲帶麻醉作用效果好,可減少進境時引起的咳嗽不適及對會厭及聲帶的刺激,減少病人痛苦[5]。使其充分麻醉,可縮短檢查時間,因而臨床開展支氣管鏡檢查使用此種方法效果好。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優良率對比

表2 兩組患者的平均麻藥用量與患者滿意度對比
綜上所述,在進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的過程中,采用超聲霧化吸入聯合環甲膜穿刺麻醉方法相對于超聲霧化吸入麻醉方法而言,其麻醉效果更加好,病人反應輕痛苦少,患者的滿意度也更加高,還能有效減少檢查中麻藥用量,是一項值得臨床使用和推廣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