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外國語學校 倪 波
課本例題是各地專家智慧的結晶,大部分中考題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即是由課本中的例題引申、變化而來的,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和復習回歸教材、重視基礎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本文從一道中考題入手,尋找課本的題源,從課本例題出發,通過對例題進行變式、探究、推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下面將一些想法與大家分享。
(2019?安順)如圖1,半徑為3 的⊙A 經過原點O 和點C(0,2),B 是y 軸左側⊙A 優弧上的一點,則tan ∠OBC 為( )。


圖1

圖2
此中考題主要考查圓周角定理、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仔細分析可以看出,此題是由蘇科版數學九上第121 頁例3 改編而來的,源于課本,高于課本。
原題:如圖2,△ABC 的頂點都在⊙O 上,AD 是△ABC 的高,AE 是⊙O 的直徑,△ABE 與△ACD 相似嗎?為什么?
分析: 由AE 是⊙O 的直徑, 可得∠ABE=90 °, 由AD是△ABC 的高, 可得∠ADC=90 °, 再由∠C= ∠E, 可得△ABE ∽△ADC。
點評:解決課本例題的關鍵是利用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直徑所對的圓周角為直角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此題還可以做如下系列變式。
變式1:如圖3,△ABC 的頂點都在⊙O 上,AD 是△ABC 的高,AE 是⊙O 的直徑,AB=2.5,AC=2,AE=3,求AD 的長。
分析:可連接BE,由例題可知△ABE ∽△ADC,

圖3
變式2:如圖4,△ABC 的頂點都在⊙O 上,AE 是⊙O 的直徑,AC=2,AE=3,求sinB 的值。
分析:


圖4

圖5

點評:上題解決關鍵是抓住直徑這個條件去構造輔助線,文章開頭所提的中考題與變式2 的問題本質相同,它們與課本例題本源是一樣的。
變式3:如圖6,△ABC 的頂點都在⊙O 上,AD 是△ABC 的高,AB=4,AC=3,AD=2,求⊙O的面積。
分析:


圖6

圖7

圖8


方法四:如圖9,過點B 作直徑BE,連接AE,具體解法請讀者去思考。
點評:以上幾種解題方法仍然是抓住直徑這個關鍵條件去構造輔助線,不過在構造輔助線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
變式4:已知△ABC 的頂點都在⊙O 上,AD是△ABC 的高,AB=4,AC=3,AD=2,求⊙O 的面積。

圖9

圖10

圖11
分析:此題沒有畫出相應的圖形,主要考查學生的分類思想,根據題意畫圖時,△ABC 要分銳角三角形與鈍角三角形兩種情況來思考,如圖10 與圖11,圖10 文中已經給過具體分析,圖11 則可采用類似方法加以解決,如過點A 作直徑AE,連接CE,具體解法由讀者去思考完成。
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教材,以本為本。要認真研究教材,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對教材內容的前后知識要理清脈絡,形成體系,領會教材編寫的目的,充分發揮例題的示范功能,同時讓學生也重視課本,切不可舍棄課本一味刷題,否則這樣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老師要加強課本例題研究,了解例題的背景、知識能力的要求以及與相關知識的前后聯系。在教學中需要對例題從多角度進行變式,要重視例題的生成,舉一反三,同時還要學會去除背景,提煉出例題的數學思想與方法。
(1)將問題等化成新問題:保持原考查的知識點或能力點不變,將問題的設問方式加以變化,同時添加適當的問題背景,從而改編成新問題。
(2)將問題演化成開放性問題:保持原考查的內容不變,在改編問題的形式的同時,將新的考查點加入其中,甚至將問題開放,這樣可以構造出一系列的問題。
(3)拓展問題的結論成新問題:有些數學問題的結論具有廣泛性,教學時可以將這些問題的結論進行拓展,從而演變成新問題。
(4)變換條件與結論:保持原考查內容,將問題中的條件與結論進行合理變換,這樣就可產生新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條件與結論不一定等價,因而要關注改編的科學性。
(5)條件與結論的特殊化與一般化。
在以往的例題教學中,老師主要是講解例題,然后選擇同類題型變式強化,而輕視對例題的總結反思,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方法上主要是“模仿”,一旦遇到新的背景、新的問題就無法解決。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積累解題經驗,學會總結反思,歸納提煉,真正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中,重視課本,用好例題,總結反思,領悟編者的意圖,是學好數學和教好數學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對課本上的例題的有效教學,更能加強對教材綱領性功能的理解,真正達到抓住課本例題、體現最佳解題示范、延拓課本例題、生長探究教育功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