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聯星小學 蘇宴紅
在知識方面,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對數字、空間、數學世界觀有基本的理解,學生學習的都是一些比較簡單、基礎的數學知識。在低年級階段,主要是靠重復練習來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到了高年級階段,則需要學生由理解數學知識轉向發展自己的抽象思維。隨著年級的增長,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度也在持續提升,這也給新課程改革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往往是因為數學知識點毫無趣味,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使枯燥的數學知識點更貼近生活,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一課中,需要學生認識物體的幾種基本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感知它們的特點,能正確區分這些圖形。教師就可以借助相機,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比如牙膏盒、足球、柱子等拍照下來,上傳至電腦,再分別放入教科書中的長方體、球體、圓柱體模型圖片,做成PPT。課堂上,先放出實物照片,讓學生分辨它們的形狀,在學生回答后,再放出教科書中的模型圖片作為正確答案,讓學生進行對比。這樣相比于教科書上呈現的單一的物體形狀,學生對分辨生活中常見實物的形狀往往更感興趣,學習注意力也更集中。如果教師再使用動畫軟件,將物體解剖為基本形狀,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程度,而且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應用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高教學有效性。
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能否攻克難點問題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困擾大部分學生的“追及問題”“相遇問題”等,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使知識點簡單化。
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一課中,“軸對稱”與“對稱軸”名稱相似,同時,對于“軸對稱”與“中心對稱”兩個概念,學生很容易混淆,導致無法很好地理解軸對稱圖形的含義。這時,教師就可以用動畫軟件展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折疊過程。課堂上,教師先用圖形舉例,讓學生回答例子中的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播放圖形對稱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軸對稱圖形的形成過程,找出軸對稱圖形的特點,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突破了學習難點。
積極的合作交流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因此,借助信息技術組織數學教學,教師可以開展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讓學生有各抒己見的機會。比如,在學習“統計圖”時,教師可以設定一個教學背景,統計學校中使用鉛筆和鋼筆的學生數量,并利用多媒體制作一份空白的統計圖。在教學時,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給出收集到的數據,讓每個組負責一部分統計項目,例如A 小組完成使用鉛筆的學生的統計,B 小組完成使用鋼筆的學生數量的統計。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將統計結果呈現在空白的統計圖上,并引導學生對不同小組的完成情況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收集、分類,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度也在提升,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信息技術將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數學教學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趨勢,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上發揮的作用也會日益凸顯。對此,教育者應該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生情況不斷嘗試、不斷實踐,開發出適合學生的信息技術化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真正落實信息化教學,響應新課改的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