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城南小學 陳少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口算能力直接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口算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亟待研究的課題之一。
一年級是打好口算基礎的重要時期,但是由于一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小,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因此,在計算練習中出現錯誤是常有的事。開學初,我曾在學校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認為造成自己計算錯誤的主要原因(多選題)是“粗心大意(如抄寫錯誤)”的學生大約占90%,認為“沒看清運算符號的”的占43.3%。其實,孩子眼中所謂的“粗心”,一方面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計算基本功不扎實的體現。此外,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包括感知粗略,甚至感知錯誤、表象模糊、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以及注意力分配能力差、有意記憶能力差和情緒脆弱等。
孩子口算出錯的原因因人而異,有的家長和孩子把原因歸咎為“粗心”,這樣孩子就不會引起注意,下次又會犯同樣的錯誤。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找出錯誤的原因,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開展適合的教育活動。針對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們嘗試從課前開展適合的主題研究、課中進行針對性的實踐與應用、課后加強個性化的指引和輔導,指導學生和家長通過開展“融創式”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口算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在課程內容第一學段“數的運算”中提出的要求是:“能熟練地口算20 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能口算簡單的百以內的加減法和一位數乘除兩位數。”口算不僅要求做得正確,還要達到一定的速度。一年級計算技能評價的要求是“20 以內加減法每分鐘能做8~10 題,百以內加減法每分鐘能做3~4 題”。誠然,這些要求對于一個剛接觸口算的孩子來說是有難度的,因此需要我們老師和家長一起攜手,從課前、課中、課后這三個環節對孩子進行引領和指導。
為了提高一年級孩子的口算能力,我們首先深入了解全班學生的情況。一年級備課組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相關的主題,進行專題研討,如算理與算法、算法的多樣與優化、口算與估算的關系等研究主題。其中,在開學之初,我們發現學生的口算水平差距較大,有些孩子已經在幼兒園就學完了20 以內的加減法,而有一部分孩子還是從零開始。為此,我們開始探索如何結合學校教學特色,通過開展“融創式”活動,逐步培養孩子開展口算訓練的興趣。
近幾年,我校開展“融創式”智慧課堂和主題活動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融創式”智慧教學活動以智慧提升為核心,以創新為課程培養目標,融合多種方法和手段,以適應未來教育要求。其中,“智慧”是方向、思想和催化劑。“融”首先是一種“融通”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新的“融通”教育理念,即博取眾家之長為課程所用,包括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融合,學、研、創的融合,多種教學方式的融合,校內外資源融合等。“創”是通過智慧課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根據一年級口算教學的需要,我們設計了一系列課內外的“融創式”實踐活動:
(1)口算訓練與語文學科融合,提高孩子的記憶效果
為了幫助孩子更容易記住一些口算的方法,我們搜集了一些歌謠,讓孩子們玩對口令游戲。如《湊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因為朗朗上口,所以孩子們很快就記住了。我們還建議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創編兒歌,他們玩著玩著還真想出了好幾個版本,在創編的過程中快速地掌握了湊十法的應用。
(2)口算訓練與美術學科融合,培養孩子的創意思維
在傳統的口算練習中,口算卡片是一種常用的學具。以前一般只要求學生在卡片上寫上算式,但是這樣比較單調。于是,我們想到讓孩子們在口算卡片上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涂上豐富的色彩,這套口算卡片就成為學生的個人名片了。孩子們可以在課間互相練習的過程中彼此分享,有效提高了口算練習的積極性。
另外,我們還發揮孩子們的創意,鼓勵孩子們用算式作畫(如圖1),然后把好的作品在班上評比分享。孩子們創作的作品讓我們驚喜不斷,這一舉措也深受孩子和家長們的歡迎。
(3)口算訓練與手工制作融合,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當學習到“100 以內的加減法”時,如果每一道算式都做成口算卡片,比較費時,也占地方,不易于孩子們保管。于是,我們設想讓孩子們在家長的指導下制作臺歷式數字卡片(如圖2)、口算轉盤(如圖3)等,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口算學具的制作效率,也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圖2

圖3
(4)口算訓練與自主游戲融合,提高孩子的練習效率
學習完10 以內的加法,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口算表(如圖4),與孩子一起玩跳格子的游戲,在每一個空格中算出行和列中對應兩個數字的和,這樣一個表格就可以練習90 道題目了。其實在這個表格中,孩子們也可以發現加法算式中的一些有趣的規律。在練習熟練后,表格里數字的順序是可以改變的,活動時可以讓孩子們開展填數比賽,也可以與同學或家長隨機點到哪一格馬上說出得數,這樣可以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練。

圖4
(5)口算訓練與網絡資源融合,即時反饋孩子的學習情況
在課堂上,我們難以做到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個別化訓練,而運用網絡教學則有效地實現了這一想法,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而不會受到別人影響。如口算較慢的學生也能安下心來投入練習,不用擔心自己還沒算出結果而答案就出來了的尷尬局面。電腦屏幕上精美的畫面,自主選擇的題目,不斷得到滿足的好勝心,讓孩子們津津樂道,孩子們從“要我練”變成了“我要練”,練習的效率更高了。其實只要用心思考,發揮集體智慧,會設計出更多孩子們喜歡的“融創式”活動。
當確定好研究主題和設計好“融創式”活動后,我們注意把這些活動根據教學需要合理地在課堂實踐中應用。同時,在口算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1)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算理是指計算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算法主要是指計算的法則,解決“如何算得方便、準確”的問題。我們認為課堂不是簡單的告知,而要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做一做等實踐操作經歷計算的過程,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夯實基礎,掌握規律
任何復雜的問題都是由一個個簡單的問題組成的。10 以內加減法、20 以內加減法等內容必須在明確算理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在20以內的口算教學中常采用的是“湊十法”和“破十法”,這兩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口算要做到熟練,必須每天進行訓練,我們可以利用口算冊、口算卡片、口算表、口算學具等開展互動游戲或比賽等,讓學生發現規律,找出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如算“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時,通過練習,讓孩子們通過觀察“11-9=2,12-9=3”等算式,最后總結出“十幾減9 等于幾加1”的規律,然后再應用規律進行口算,這樣速度就大大提高了。
(3)細心口算,養成習慣
養成良好的口算習慣,是提高學生口算能力的切實有效的辦法,我們要求學生養成 “一看、二想、三算、四查”認真計算的習慣。在教學中,我們指導學生分四步走:一要看清楚數字和符號;二要想清楚運算順序和方法;三要用心計算;四要仔細檢查。有些孩子經常把56 看成65,把加法看成減法等,這不是因為計算出錯,而是不認真造成的。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做事的態度。
(4)練習多樣,持之以恒
練習是鞏固新知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要盡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學習情境多樣。首先,可以把練習內容與生活情境相結合,比如讓學生計算自己吃早餐用的錢數,計算過年紅包的總數等,使計算與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習計算的樂趣。其次,在游戲競賽中學習,可以開展計算小能手評比、計算擂臺賽、速算大王等多種數學活動,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計算速度、準確率會有所提高。
②練習形式多樣。因為口算練習相對比較枯燥,所以練習的形式不能單一,否則學生就不喜歡練習了。我們可以采用填空、選擇、改錯、判斷等題型,采用“開火車”“小組接龍”“搶答”等豐富的形式開展練習。
③活動形式多樣。針對一年級學生好動,持久性、穩定性較弱的特點,我們除了開展對口令、聽算、視算等傳統的活動外,還會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融創式”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訓練計算能力。
孩子的學習是具有差異性的,因此,老師和家長要根據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課后的跟進與輔導。
(1)教師因材施教,開展分層指導
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老師應進行專門的指導。如“20 以內退位減法”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個學習難點,因而我們可以集中這一部分的孩子,課后讓他們用學具開展分一分等實踐活動,再幫助他們找出規律后進行專項訓練。至于個別學習數學方面比較弱勢的孩子,我們會在了解他的真正問題后開展一對一的輔導。
(2)同伴互助互學,促使共同進步
同伴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方法與同伴分享,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而說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復習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發揮每一個孩子的優勢,讓孩子們結成學習小組互幫互學,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而我也嘗試把能力相當的“學困生”分在一起進行專門輔導,讓他們經過啟發也有“獲得第一名”的機會,改變了以往他們因為反應較慢只能做“觀眾”的現象。通過這樣的輔導,這些孩子也慢慢變得自信起來了。
(3)發揮家長優勢,形成教育合力
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只要有效發揮家長的作用,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家長與孩子開展親子口算游戲是很有效果的。如,我布置孩子回家與家長用撲克牌玩口算游戲,并鼓勵他們自創玩法。于是,從原來的“24 點”游戲創造出了“釣魚游戲”(湊十法)“數字接龍”“連加連減”等多個游戲,其中很多都是家長幫忙拍攝,甚至是一同參與游戲的。 我擇優把視頻發到家長群里共享,這對被推薦的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孩子們玩口算游戲的熱情高漲,班上形成了互相分享口算妙招的良好氛圍。
另外,口算來源于生活,讓家長指導孩子把口算與現實生活有機融合,利用生活情境對學生進行口算訓練,可以學以致用。如乘車時,可以數數車上有幾人?到某站下去了幾人?又上來了幾人?現在又有多少人?還可以在回家時算一算走路的步數等。讓孩子在生活中快樂地提高自己的口算能力,同時也讓孩子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
(4)專業人士引領開展特殊輔導
在我們學校,很多班級都有一些多動癥、自閉癥、學習障礙的孩子,但是我們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學校與專門的輔導機構合作,邀請專門的特教輔導員到校為老師、孩子和家長進行專業輔導,家校攜手,合力提升這群孩子的生活與學習能力。
小A 是一位患有多動癥的孩子,學習主動性不強,注意力極易分散,自控能力差,特別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很喜歡生動有趣的游戲。抓住這一契機,我讓他在“玩”中練習口算,我把練習的形式改變為他喜歡的游戲,與他一起玩“拍卡片”“誰的反應快”等撲克牌游戲和手機闖關游戲等。同時,我有針對性地指導家長下載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口算APP 晉級游戲,孩子在家追著爸爸與他玩“游戲”,口算能力在玩的過程中也得到了提高,學習也慢慢有了進步。
一年來,通過合理地開展“融創式”活動,學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開學初期,大部分學生口算較慢,準確率較低,即使會口算的學生也不能很好地說出算理和方法。通過“融創式”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參與口算的興趣提高了,練習注意力也集中了,積極投入游戲活動中,因此,速度和準確率有了明顯提高,期末考試時發現口算出錯的學生極少,現在學生在課堂上也能說出多種不同的口算方法。由于“融創式”活動與多個學科和領域有機融合,因此,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得以提升,同時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信心。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數學邏輯智能是人類智能的一個重要部分,而數學邏輯智能又包含了人類的計算能力。通過口算能力的訓練,在促進學生計算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觀察力、快速反應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