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氾水鎮中心初級中學 楊 娟
逆向思維是一種發散思維,指故意從正向思維的反向入手分析和研究問題。借助逆向思維解答問題能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不僅能簡化原本復雜的題目,還能縮短學生的解題時間,激活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在做題時能更加靈活地思考和處理問題。本文探討了逆向思維在初中數學解題教學中的融合策略,以期能夠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其數學水平、解題效率與考試成績。
初中數學學科的知識內容涵蓋廣泛,涉及許多概念性知識,包括數學性質、公式、法則等。教師在講解這些內容時要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概念和定理的含義,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這樣在遇到相關數學題目的時候,學生就能從概念的定義出發進行逆向思考,高效解答題目。
比如,在講解“完全平方公式”時,教師給出了以下題目:“已知m+2n=4,那么代數式m2+4mn+4n2+2m+4n+5 的值是多少?”許多學生看到題目后會習慣性地按照正向思維分析和解答,直接用m表示n,或者用n 表示m,再將其代入要求的代數式中,但是這種做法非常麻煩,出錯概率高。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題目,看能否有特別的發現。有學生提出題目中復雜的代數式中有的項符合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教師先肯定他們的想法,然后繼續引導:“那能否改寫成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呢?怎樣改寫可以更加簡單地求出代數式的值?”學生發現代數式中“m2+4mn+4n2”的部分可以逆用完全平方公式,寫成(m+2n)2,而剩下的部分中,2m+4n 可以提出m 和n 系數的公因式2,寫成2(m+2n),而5 是常數,不用改變,所以原代數式m2+4mn+4n2+2m+4n+5=(m+2n)2+2(m+2n)+5,直接將m+2n=4 代入即可,即42+2×4+5=29。通過逆用公式,問題很容易解答。
運算是初中數學的重要教學內容,在考試中,無論是填空題、選擇題,還是簡答題、應用題都會涉及計算,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應用逆向思維解決運算問題。

有些數學題目的題干比較復雜,需要探討多種情況,如果按照正向思維分析,不僅十分麻煩,還可能漏掉某種可能性,導致結果錯誤。所以可以從已知條件的反面入手,分析相對簡單的情況,這樣更容易解題。
比如,對于證明題:“請證明如果實數m、n 滿足m2+n2=0,那么m=0 且n=0。”這道題的題干簡單,思路也不復雜,大部分學生看到題目后的第一感覺就是題干中給出的命題是正確的,但是對于要如何證明卻沒有思路。這時不如從反方向思考,應用逆向思維,也就是運用反證法進行證明,假設n ≠0 且m ≠0,那么m2>0,n2>0,所以m2+n2>0,與m2+n2=0 出現矛盾,故原命題正確。
又如:“如圖所示,在△ABC 中,AB=AC,∠APB ≠∠APC,求證PB ≠PC。”該題同樣可以用反證法證明:先假設PB ≠PC不成立,則PB=PC,那么∠PBC=∠PCB,又因為AB=AC,所以∠ABC=∠ACB,所以∠ABP=∠ACP,由此可證△ABP 與△ACP全等,所以∠APB=∠APC,與已知條件矛盾,因而PB=PC 不成立,則PB ≠PC。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非朝夕之事,只有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成效。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尤其是在遇到復雜的題目時,許多學生都不知該從何入手,容易產生畏學心理,打擊學習信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初中數學解題教學中融合逆向思維,向學生滲透應用逆向思維解題的方法和價值,提升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掌握逆向思維方法,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和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