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黃塍中心小學 顧婷婷
小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和鞏固練習中出錯是常有之事,這是知識不牢、思維不清、能力不強的表現,正是錯誤暴露出了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和運用存在的問題,這是我們課堂教學和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切入點。加強出錯原因分析與糾正能力培養不失為一種提高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小學數學學習中,因為學生的知識基礎、認識理解能力和數學思維不強等原因,在課堂學習和課后練習中常會出錯。整體來看,可能是知識掌握不牢固,可能是題目理解不準確,可能是數學思維運用出問題,還可能是計算能力、表達能力不足。我們雖都希望學生一學就會、一做就對,但畢竟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是需要訓練和提升的,如此,出錯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讓學生發現學習問題,讓老師進一步明確教學的側重。
就小學生數學計算方面出現的錯誤來看,可能是一些運算規則、數字特點、有無括號等方面出錯。如在學習了“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減去這兩個數的和”這一知識點之后,遇到連減算式,部分學生不會運用簡便算法導致出錯,如“574-136-274”,有學生就會將算式變為574-(136+274),有學生則沒有認真閱讀題目,無法發現數字之間的特點,導致在退位相減中出錯。這樣的問題暴露出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式,也暴露出教師在教學指導中力度不足,忽視了對學生數學讀題、解題思想的指導,數學意識和品質培養不到位。
如此,在我們發現了數學課堂教學的問題或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后,通過對問題背后的原因的認知,探索糾正錯誤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自主糾錯,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品質。
小學生數學學習出錯可能是在課堂新學內容的夯實與拓展中,也可能是在課后鞏固提升中,還可能存在于檢測中。出錯說明學生在這個知識點或者數理的運用上有問題,早發現,早糾正,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是非常有意義的。
學生在課堂或者課后習題出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糾錯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因,獲得思維的訓練。如在“周長的認識”教學活動開展中,在學生感知了周長的概念后,我們可以讓他們“摸一摸”教具,說說教具的周長。這里,學生可能沒有認識到,應該從一點出發沿教具一周后回到這一點才是教具的周長。我們在發現學生的問題之后,可以多媒體展示“小螞蟻找周長”的視頻,讓學生發現視頻中的錯誤,進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思維訓練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有些老師在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可能會因其簡單或者出錯的離奇而指責、批評學生,但是最好的方法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能力得到提升。

另外,我們要讓學生整理自己的錯題集,并對錯題進行分析,對自己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出現的錯誤有清晰的認識,還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幫助,分析出錯、積極糾錯,獲得方法,培養學生深度思考和反復檢查、糾錯的意識和習慣。
總之,在小學數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做題錯誤,加強引導,推動和提升學生自主糾錯的能力,不斷夯實他們的數學知識認知和運用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和思維習慣,提升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