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玲
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引言:同聲傳譯正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于電視新聞直播中。而對于譯員來說,為電視新聞直播做同傳是一個充滿了未知的極大挑戰。電視新聞直播同傳的工作環境不同于傳統的會議同傳,譯員通過電視媒體接收源語和傳達譯語,時間、空間和行動步驟等都存在不穩定因素。由于借助電視媒體這一傳播渠道,電視新聞直播同傳具有鮮明的傳播活動特征。因此,從傳播學的傳播模式去看其傳播過程,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其全貌和特征,對譯員明確口譯目標、分解口譯任務等工作實踐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么效果(What effect)?盡管簡單,但這一模式準確地提煉出了信息交流中的重要部分,并激發了有關大眾傳媒的研究(AECT,2004)。而電視新聞直播同傳具有鮮明的傳播活動特征,電視又屬于大眾傳媒,因此,此模式也適用于分析電視新聞直播同傳的傳播過程。
Mack(2001)通過觀察發現電視同傳不像會議同傳那樣總是在井然有序、語音清晰的環境下進行,而是充滿了不穩定因素,諸如時間、空間和行動步驟等。David Katan和Francesco Straniero-Sergio(2003)指出電視同傳譯員的傳譯表達應當符合播音主持標準,他們強調了觀眾對于譯員的嗓音和語言表達的期待,而譯員往往會忽略這兩方面的期待。
曾在鳳凰衛視擔任同傳譯員的溫爽(2006)認為,電視同傳譯員的定位更接近于新聞報道者,而不是純粹的同傳譯員,而且,電視同傳譯員的首要職責應該是使用同傳技術把最新動態盡快傳遞給電視觀眾。曾在央視從事新聞同傳的曲強(2016)指出電視新聞直播同傳具有不確定時效性、媒體技術性、內容敏感性三大特點,且直播同傳擔任了記者、解說員、主播的一部分工作,超越了簡單的傳譯工作。
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Lasswell(1948)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即傳播過程由以下五個基本構成要素:誰(Who)?說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取得什
劉林軍(2004)認為同聲傳譯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而譯員在此過程中擔當的是信息接收者和發送者的角色,在接收發言人的源語信息時,譯員要對源語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做一個“負責任的聽者”,在產出譯語時,要注意顧及受眾的接受偏好和理解能力。電視新聞直播中的同傳工作同樣如此,接收信息時要負責任地加工處理,產出譯語時也要適當調整以符合觀眾需求。另一方面,新聞節目具有鮮活生動的特征,這就要求譯員所產出的譯語也不能過于刻板。張燕(2008)指出,在一定程度上,電視場合的譯員需要具備相應的表演能力以滿足觀眾的需要。
同聲傳譯的特性決定了同傳譯員首先要成為“負責任的聽者”,然后才能成為信息傳播者。而新聞節目的特點又決定了譯員在節目播出過程中不僅僅是信息發出者,同時還必須是稱職的傳媒工作者。這樣一體多面的要求,不僅體現出了電視新聞直播同傳工作的高度復雜性,也明確了對譯員的素質能力需求——精通業務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傳媒素養。
與會議同傳相比,在形式方面,電視新聞直播同傳的特點之一就是增加了電視畫面,同時在語言表達上有新聞性和口語性的要求。增加了電視畫面,這就要求譯員的譯語要能與畫面匹配。語言表達上要求新聞性和口語性,譯員就需要掌握并運用媒體工作者及畫面中其他發言人的話語風格。源語信息、電視臺的選擇、譯員的傳譯共同決定了傳播內容的最終結果。首先,源語信息多為突發的重大事件,往往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如關于311 大地震的直播報道,里面就包含許多核電和地震的相關知識。會議場合的發言人多采用書面語,發言形式多為獨白式,而電視場合則不同,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語體和風格,如名人演講、現場解說、記者采訪、播音員播報等,一般源語信息具有口語性、對話性和敘事性等特點。其次,出于政治和社會等方面的考量,電視臺會對同傳播出的內容進行篩選和控制,尤其可能涉及一些敏感話題時,需要特別謹慎對待。此外,由導播掌控同傳譯員聲音的接入和切出。最后才是譯員的傳譯,這就取決于譯員的口譯能力、事前準備和當時狀態等主客觀因素。
與傳統的會議同傳相較,中間的控制環節是電視新聞直播同傳中增加的內容。究其原因,就在于電視臺這一特殊的傳播平臺,它所擔負的責任和所追求的效果使得它必然會對需要傳譯的內容加以嚴格控制。同時,電視同傳要求譯員以口語的形式將獨白或對話的內容翻譯出來,并與播出的電視畫面保持一致內容(Mack,2002)。可以說在電視新聞直播同傳中建立情境是很必要的。譯員需要根據畫面切換協調自己的口譯活動,以配合新聞節目的播出,有時要在對話模式和獨白模式之間轉換,甚至有時還要模仿源語發言人的聲音、語速和腔調,以做到兼具形神的情境直播。
電視節目的定位和電視臺自身的形象會反映在節目制作的各個環節中,當然也包括同聲傳譯的使用。新聞直播節目旨在迅速報道重大事件,而同聲傳譯具有突出的時效性,二者不謀而合,故新聞直播越來越多地使用同聲傳譯。擔任新聞直播節目的同傳譯員,要面臨來自新環境的挑戰。譯員不能像會議同傳那樣靜坐在單獨的小隔間里一心一意地戰斗,而要面對眾多顯示屏,同時身處于開放的空間里,和其他新聞節目工作人員交流協作,一起開展節目的直播工作。
會議同傳多為對客戶預先準備好的內容進行傳譯,而電視新聞直播同傳則不同,它要求譯員能夠主動尋找需要傳譯的新聞點,甚至對后期報道進行協助。因此,譯員面臨的工作與會議同傳相比更為復雜和綜合。并且,譯員是在一個各種機器一起運轉、不停有人員走動的開放環境中,與此同時,源語信息輸入更加多樣化,這就對譯員的抗干擾力和集中力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譯員在電視新聞直播間進行傳譯,而電視觀眾卻不在視野范圍之內。這與會議同傳完全不同,也就是說譯員想要從電視觀眾那里獲得及時的反饋是不可能的。同傳譯員在進行傳譯的當下,不能從電視觀眾那里及時獲得反饋,從而無法對譯語產出做相應調整。此外,電視觀眾的年齡、職業和知識經驗等千差萬別,也就對譯員的語言表達提出了要求——應當便于普通大眾接受和理解。同時,廣泛性也是電視觀眾的一個特點,雖然他們在年齡、職業和知識水平等因素上存在差異,但整體上又有共通的一些特征。例如,電視觀眾一般來說不具備特定方面的專業知識。又如,他們較難理解結構復雜的長句,而容易理解結構簡單的短句。如果源語信息中出現了專業術語,而譯員又不對其加以解釋,大部分觀眾可能難以理解節目的內容。
溫爽(2006)指出,在為電視節目做同傳時,必須考慮到不同層次的觀眾,盡量減少譯語中的專業術語,同時應過濾掉冗余信息,從而更好地幫助觀眾把握節目想要傳達的主旨。日本電視譯員柴原智幸(2003)曾形象地說過,譯員的語言要讓年幼的小孩和高齡的老人聽了都能馬上明白。這不僅是電視譯員的專業追求,也說明了電視節目的同傳工作要求譯員的語言表達應當盡可能通俗易懂。
傳播效果主要包括信息傳播、觀眾反響、節目收視率及社會輿論。在電視新聞直播中適時加入同聲傳譯,尤其是對緊急突發事件的報道,可以加強節目的時效性,讓觀眾直觀地獲取第一手的信息,同時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所以節目的收視率也會較好。但是,由于譯員狀態和技術手段等主客觀因素,還是會偶爾出現比較失敗的情況,而普通觀眾大多不了解電視同傳工作的高難度和復雜性,容易對譯員的表現不滿甚至加以指責,博客網站或社區論壇上較為多見此類內容。
觀眾之所以如此挑剔,一方面是源于平時的收視體驗,另一方面則由于他們不了解電視同傳面臨的諸多困難和挑戰。Viaggio(2001)指出,當譯員需要面向大眾傳播其產出的譯語時,譯員便不得不接受觀眾對于口譯表現的特殊期待,如和播音員一樣的流暢程度和標準發音。Kurz &P?chhacker(1995)比較了電視觀眾和會議聽眾對口譯表現的期待,得出結論:電視觀眾對視聽感受(如口音地道、嗓音悅耳、表達流暢)期待更高,而對專業術語及信息完整的期待要低很多;而會議聽眾則對專業術語和信息完整的期待更高,對嗓音及口音的期待要低得多。由于平時收看的節目都有較好的視聽感受,所以觀眾對加入同傳的新聞直播節目也抱有相同的期待。但是,媒體經驗豐富的同傳譯員相對較少,同時,嘈雜的環境、信息輸入源的多樣化等都會干擾譯員的口譯工作,從而影響譯員的表達流暢度。
電視新聞直播同傳由于借助電視這一傳播媒介和新聞直播這一節目載體,較之傳統的會議同傳,有著不同的特征與要求。本文從傳播模式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電視新聞直播同傳在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和傳播效果五個方面的特點及對譯員的要求,結論如下。
傳播者方面,電視新聞直播同傳中譯員的角色超越了單純的翻譯工作者,同時也是傳媒工作者,需要譯員在專業能力過硬的同時具備一定的傳媒素養。傳播內容方面,電視新聞直播同傳需要配合畫面的切換,且增加了電視臺的控制這一中間環節,需要譯員靈活應對,迅速建立情境,調節譯語使之與畫面匹配,同時與導播默契協作。傳播渠道方面,新聞直播追求迅速傳播新聞訊息,需要譯員主動尋找需要傳譯的新聞點,要求譯員有一定的新聞敏感度,同時直播間的工作環境是相對開放的,存在各種干擾因素,因此也要求譯員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傳播對象方面,新聞直播節目的觀眾具有廣泛性,要求譯員產出譯語時要力求通俗易懂,把握核心內容,過濾冗余信息。傳播效果方面,同傳的加入能滿足人們對第一手信息的渴求,給電視節目帶來更高的收視率,但同時觀眾對視聽感受期待值更高,也不了解譯員面臨的種種困境,因而對譯員表現更為挑剔,這就要求譯員在傳譯信息時要優先考慮譯語的流暢度,必要時使用一些新聞節目的話語術銜接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