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恒
北京智湃科技有限公司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末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億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占比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人,占比12.6%。正在進行的第七次全國人口大普查,有專家分析,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比例很有可能要超過20%。一般來說,社會老齡化率按照65歲老年人占人口比率計算:老齡化社會:7 -14%,老齡社會:14 -20%,超老齡社會:20%,我國面臨進入超老齡社會。
人口老齡化的主要成因是人的平均壽命逐年延長,一個國家的人均壽命是這個國家綜合國力、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綜合反映。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有其特殊性:規模大、增速快,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尤其適齡孕育婦女生育意愿大幅降低,出生人口持續下降,使得老齡化加速到來。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各級政府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從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明確為“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明確為“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到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從“長期戰略任務”到“行動”、再到“國家戰略”,尤其是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對養老保障的重點關注,這些凸顯了我國對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性的意識高,積極主動應對意識強。
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于養老保障指明了方向,即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堅持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完善國民健康政策,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
通過對國內各大城市及農村養老模式的統計分析,我國主要存在9073的養老服務模式,即3%的老人去到機構養老(養老院,養護院等),7%的老人參與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區養老服務(參考各類養老社區),90%的老人進行居家養老(跟隨子女以及上門服務類)。
下面就以上三種養老模式進行簡要分析:
省會或者經濟實力強大城市的公立養老院,設施齊備、服務周到、環境優美,主要居住者為享受政府政策或者有較高養老金的人員,一般收入者很難入住,并且一床難求;小城市的公立養老院設施、服務、環境相對一般,僅能滿足基本的需求;鄉鎮的養老院一般為五保戶、生活困難戶提供養老服務。
民營養老院作為公立養老的一種補充,它會根據費用來提供相應的服務:有錢富養,沒錢窮養。由于其自負盈虧的屬性,其在資金、監管、專業人員配備上也有種種困難,面臨著在艱難中求生存的狀況。
養老院自身實力的差距以及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是目前機構養老院的現狀。
社區養老是近幾年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以及經濟發達省份逐步試點興起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主要是以老年人所在社區或者臨近社區建立養老服務中心,為在有效輻射范圍內的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
社區養老具有投資少、成本低、收費合理、服務廣等優勢,也是一種很受老年人及其家人歡迎的養老模式,其具有如下優點:
1.社會投資低。政府或者投資者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成本投入,可以借助社區現有活動中心,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或者其他公共空間適當改造即可成為養老護理服務中心。
2.老年人心理接受程度高。社區養老服務深入社區,老年人日常飲食起居在原有住所內,使老人既不需離開自己熟悉的住所與社區,又能得到專業細致的養老護理服務,不會產生陌生感、失落感及抵觸心理,在不降低老年人幸福指數的前提下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使老人的家居住房變成了“家庭養老院”,同時也降低了家庭成員的照料負擔。
3.社區養老所需費用較低。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靈活選擇服務內容及方式,經濟條件好的可以選多一些的服務,經濟條件普通的可以選擇最基本的服務。
4.社區居家養老創造新的崗位需求。老年人居家養老需要大量的專業養老護理人員,這將帶來專業護理、餐飲、家庭醫療等方面的人員需求,會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經濟及就業提供新的增長點。
社區養老具有以上優點的同時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問題:
1.資金和人員缺口大。雖然社區養老投資成本較低,但是投資回報率也很低,尤其是前期沉淀期較長,若出現資金缺口后續支撐難度大。社區養老服務受眾廣,不同老年人所需服務不同,因而對服務品質和人員要求高,若配套服務人員不能滿足要求,很難建立較好口碑進而難以擴大規模。同時社區養老機構普遍存在醫療功能不全、特殊需求家庭服務能力不強的現象,這些專業化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
2.基層社區機構認識觀念不到位。由于我國各地政策和地域傳統養老觀念不同,有些社區服務部門對開展和加強社區養老助老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觀念落后;加之沒有專門的強制性規定,有些社區、街道等基層單位沒有加大社區養老工作的動力。
3.配套服務資金不充足。目前我國家社區管理的資金大部分是政府投入,資金來源有局限,且不同地區經濟實力差距較大,這也導致了社區養老發展的不均衡,影響了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
4.社區養老設施不完善。當前關于社區養老服務的配置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社區養老的硬件、軟件設施不完善,專門化老年服務資源不足,尤其專業配套醫療難以實現。
家庭養老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由于之前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絕大多數家庭只撫養一個子女,到現階段,我國就形成了大量的421家庭,也就是說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要照顧4個乃至8個老人,家庭養老負擔急劇加重。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化進程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加快,年輕子女自身的生存壓力都比較大,老年人在家庭養老過程中,難以得到專業細致的護理。
此外,由于城市地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不同,導致大量的勞動人口流動,有些老年人的子女需要異地工作維持生計,無法兼顧老人的照料,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嚴重考驗。
目前單一的養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今老年群體多樣化的養老需求,結合中國養老模式本身的現狀、整體經濟形勢以及家庭經濟情況來看,未來居家養老比率將呈下降趨勢,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比率將上升,綜合養老機構將成為未來中國養老的主力軍。
有機構估測,我國養老服務和產品市場規模在十萬億級以上,這是發展“銀發經濟”的意義所在,指明了養老產業化發展的方向。目前,一些民間資本已經提早布局了養老產業,多數是地產+大型養老社區的高端模式。而對于更多的老年人來說政府與民間資本共同占股、共同經營的新型養老院才是其能接受的普惠養老模式:這種新型養老院的發展將會兼顧平衡社會公益福利性和盈利性。我認為新型的養老機構有以下兩種模式:
民間資本根據自身經濟實力,投資興辦養老院,政府充當其推動者、客戶的角色。政府對不同等級的養老院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比如建設用地審批優惠、建設補貼、伙食補貼、稅收優惠等綜合手段,以此提高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后續運營中,政府福利部門可以通過購買部分養老服務的方式,支持養老院的可持續發展,使民間資本進入養老行業更加有保障。
政府前期投入資金建立養老院并配備相應的基礎設施,然后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進行管理,社會力量以管理團隊入股,配備護工、醫生、經營管理人員等來彌補政府投入及管理的不足。這種模式下,養老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一方面降低了社會力量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在后期的人力、財政投入。每年根據各自占股比例進行分配,歸屬政府的盈利可以用來改善升級養老機構設施,歸屬管理團隊的盈利由其支配。
以上兩種養老院模式,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提供部分投資的方式參與,既解決了社會養老問題,又開辟出一條新的產業化發展之路,達到政府福利性與社會盈利性相結合的目的。同時政府在參與過程中更能發現養老產業的問題,為其研究制定養老產業指導意見,出臺落實綜合監管制度,健全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提供益處。只有政府和民間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才能打造出能夠長遠發展的養老產業化模式。解決好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可以激發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養老產業,對我國經濟新發展格局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