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琪 孫連錚
吉林工商學院
地攤經濟又稱經濟夜市經濟,是指通過業余時間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在新冠疫情后時代,科學規范推進長春地攤經濟發展,提升地攤經濟建設水平,是滿足人民群眾品質化、多元化、便利化的消費需求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激發城市活力的新舉措。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國家失業率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1~5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3%、6.2%、5.9%、6.0%、5.9%,在此背景下地攤經濟悄然興起。2020年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期間指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此后,地攤經濟成為2020年的熱門話題,多地紛紛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地攤經濟在后疫情時代煥發新機。
針對長春市地攤經濟主體和空間特征,本文將長春市地攤經濟場所分為:公共場所開放型,是由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在城市公共場所進行夜經濟活動,包括城市展館、體育館(場)等;露天市場延伸型,它利用露天市場空間場地通過延長經營時間、豐富經營內容進行經濟活動;臨街商業外拓型,具備一定規模或商業基礎的臨街商業,利用部分室外空間進行經濟活動,主要分布在老城區和繁華商業街;自有用地經營型,及已經取得營業場所在原有經營范圍內,經營時間上的延伸。根據《長春市2020年夜市經濟場所現狀》調查資料顯示:“區內規模比較大的地攤場所有74處,其中朝陽區11處、南關區22處、寬城區11處、凈月區9處、二道區4處、汽開區2處、長春新區15處”。其經營日期為4月到10月,經營時間多為雙休日、節假日和工作日晚17點到10點。
經調查采樣分析,疫情下地攤經濟的經營人群大致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沒有穩定職業和收入人員。如失業人員、無業人員或家庭婦女,他們是地攤經濟的主要經營群體,普遍特點是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利用地攤經濟的低門檻與時間自由的性質,依靠地攤來支撐生活;第二類是學生或者是創業初期沒有資金成本的年輕人。他們在疫情的機遇下,運用所掌握的電子商務知識,通過線上進貨線下售貨的方式來賺取資金或一些零用錢;第三類是一些店面裝修或被征收的個體經營者,他們因為房屋原因,暫時通過地攤的方式進行售賣及甩賣,以加速資金周轉回籠;第四類是季節性農副產品生產自營者與經銷商。
地攤臨街店鋪經營,擴大了商鋪的經營面積,能夠將店鋪的主打商品直接展示出來,讓消費者快速看到,并能夠加速商品銷售速度;大型商場露天促銷,能夠擴大營銷影響,商家根據活動促銷優惠,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能夠輕松實現商品的利潤轉化;流動商販在小街小巷、小區周邊等區域販賣商品,這種流動經營能夠針對性的選擇客戶群體,讓商品快速展現在消費者面前,特別是食品及傳統工藝,能快速恢復活力。以上這些現象,使一些本沒有消費欲望和消費計劃的消費者加入新的消費,創造出新的消費群體。
地攤的經營者自身是失業者或無業者和第二職業人群,他們的經營資金普遍不足,適應門檻低,費用小的經營特點。一般生產與經營者不用購置固定成本,不需要支付門店商鋪等的大量資金,大多不辦理營業執照,甚至不用繳納稅款,只需要簡單的設備和少量的資金投入就能支起一個屬于自己的攤位。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可以在網絡批發商手中直接進貨,從而降低中間商賺差價,提高競爭優勢,這樣原來沒有經營能力的經營者參與經營行為,創造出新的經營者。
地攤經營者在路邊、公園、廣場、天橋等公共場所自由販賣,是一種自發非正規的就業渠道,產生了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新消費,擴大了消費數量,根據消費決定生產的基本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生產者產品銷售壓力,進而為生產者提供擴大生產產品的空間,在緩解疫情下就業問題的同時,客觀上促進經濟增長和保障了社會的穩定。地攤經營者從政府手中攫取的公共區域,以道路為對象進行“尋租”,通過合理的利用,所產生的效用是可以大于政府的讓度,其利益超過其外部經濟產生的負效用,這個均衡對于社會而言是一種帕累托改進。
地攤經濟的靈活性、流動性特點,使有些攤販們隨意離開后,留下許多垃圾污染環境,也給城市的清潔人員增加了工作量;小吃餐飲攤販排放的噪聲、油煙、氣味和排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經過更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后,會形成對人體以及大氣環境危害更大的污染物。
地攤經濟流動性與臨時性的特點注定消防設施不完備,在人群密集的場所經營的攤販,發生事故時很容易對周圍群眾造成傷害。同時他們普遍消防意識淡薄,沒有相關的消防安全知識,遇到問題不能及時止損,容易造成事故惡化。相關部門對地攤的消防安全管理力度不夠,存在著許多漏區、盲區。此外,餐飲攤販多為露天經營,缺少相應的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不能保證食品安全衛生,尤其是夏季,有些食物可能存在變質,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在地攤中售賣的商品本薄利小,有些經營者就以次充好,賣假冒偽劣產品,或者缺斤少兩來欺騙消費者,由于攤位的不固定性,消費者即使發現后,也不能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致使消費者權益受損。還有一些經營者假借“名牌打折工廠”等名義,欺騙消費者花大價錢買假商品,來賺取高額利潤。冒用他人商標專利,來為自己增加利潤。這些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侵犯了正版的知識產權,為市場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
以人為本,就是政府以人民群眾的生活為根本,以此來把握時代背景,用改革思維和改革精神來看待地攤經濟現象;科學規劃就是以滿足市民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市民生活為目標的理念,結合城市空間特征,合理布局,構建空間有序、支撐有力地攤經濟空間布局體系。長春市地攤經濟要依托市級商圈打造特色商業集市,依托大型文體設施打造特色文化集市;依托旅游、生態資源打造休閑集市依托生活圈,培育便民夜市;依托現有的桂林路商街、重慶路等“特色集市”,結合居住周邊現有市場、早市、商街、自由市場,通過延長營業時間,拓展消費空間,豐富消費體驗等方式,打造多處“便民夜市”,形成特色品種齊全、業態豐富、文明全國的“春城地標”,引領全市地攤經濟發展,同時依托生活圈,培育“N”處綜合便民地攤型夜市,滿足居民夜購、夜食、夜娛、夜行的夜經濟場所,提升生活圈配套服務。使地攤經濟成為主題鮮明、特色突出、業態多元、功能完善、管理規范的長春經濟名片。
依法合規,就是堅決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及公共衛生安全。要堅持政府依法準入制度,嚴禁擅自開設經濟場所,經批準的地攤、夜市場所要向社會公示,設立標識牌,根據經濟場所的類型和實際情況設定具體的經營時間,通過報刊網絡等媒體平臺,廣泛開展地攤經濟管理制度和文明行為的宣傳工作,積極引導依法、有序、規范經營。要有明確具體規范要求,在占用道路問題上,規定地攤與機動車道的距離,明確禁止在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橫道上進行販賣,違反者依法處置;在食品安全方面,市場監督增加隨機抽查質檢,確保商品質量,為消費者增加保障;對于即做即吃的小吃攤販,必須配備滅火器等消防措施,以防止火災事故發生。
加強法制宣傳力度,提高經營者素質,做到自覺遵紀守法。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地攤經營者學習經營規范與安全演練,以提高經營者的素質,執法人員要主動宣傳,細致講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城管與商販之間不應再像之前一樣“貓捉老鼠”模式,應該更多的體現人性化管理,與商販多溝通多交流,統一協調,互相配合,使長春市地攤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