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霞
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畜牧漁業發展中心
近年來,以各類合作社、協會為代表的農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得到快速發展,其中一部分發揮作用顯著,較好解決了眾多政府部門不便于操作,小散戶又做不好、做不了的問題,成為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橋梁和紐帶。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成之后,使小生產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使分散經營的小規模生產分工協作,逐漸出現規模優勢,獲取市場信息也比較及時,農民可以作為經濟組織的一員來面對農業市場,同時分散的小生產和大市場緊密結合,形成規模效益。如此小生產農戶可以借助經濟組織來減少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成本,降低市場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當下,全國各地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均是圍繞當地資源和產業的優勢逐漸發展起來的,存在較高的地域特色特征。此形式促使農村的經濟合作組織在農民利用各地資源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優勢,即外部連接市場,內部連接農戶,將農戶在生產過程中的前、中、后階段分被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社會化服務。同時,也將農戶原先分散的生產和經營的過程聯系起來,將各地的資源優勢變成了產業發展的優勢,有效推動了各地有特色、為主導的產業的不斷壯大。
那么,這些農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保持活力的原因何在,有哪些值得學習推廣特點呢?我們對此進行了調查思考。
因勢利導,找準突破點,小泥鰍也能做成大產業。寧津縣柴胡店鎮千鰍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初始利用窯廠復墾的283畝地發展養泥鰍,效益顯著加上育苗到銷售的全程服務,帶動周邊泥鰍養殖面積達到了2000畝,而且養泥鰍用的多是村里閑置的坑塘,雖然單個規模都不算大,但經濟效益比較可觀,還能美化村莊。眾多養殖戶通過抱團闖市場不僅增大了規模,保證了產品質量,還提高了市場話語權,去年合作社的50多萬斤泥鰍90%銷往韓國,創收370多萬元。下一步還準備上一套加工設備,生產泥鰍干,從而構建起更加完整的泥鰍產業鏈,市場競爭力將顯著提高。
立足優勢,圍繞融合點,小舢板也能組成大艦隊。平原縣是個奶牛養殖大縣,飼草市場供應需求量很大。農慧農牧合作社立足這一優勢,以飼草儲存收購和銷售為切入點,組建了飼草飼料庫3000平方米、裹包青貯存放場地5000平方米,青貯打捆包膜機3臺,大型青飼料收獲機6臺,飼料裝載機1臺,小麥收割打捆一體機14套,年收儲玉米10萬畝的全市最大的飼草經營企業,取得較好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合作社逐漸發展壯大,目前已經聯結了200多種植戶、30多個養殖戶、20多個貧困戶、11家大型奶牛養殖場、30多個奶吧、2家大型乳品加工廠,成為全市著名大型畜牧產業龍頭,帶動了當地奶牛養殖與種植業結合。
精打細算,保障贏利點,小環節連成完整產業鏈。武城縣李家戶鎮興家農機合作社通過算賬發現,機器烘干小麥可嚴格控制水分,生產的小麥更加符合加工要求,人工晾曬造成不必要的損耗完全可抵消烘干成本,還減少了大批小麥晾曬需要的場地和人工費用問題,有利可圖;而農戶在小麥八九成熟的時候直接交售小麥,省心省力,因為潮麥重量,實水分,價格雖低點,但總體看,收入每畝在1200元左右,沒有降低。目前,合作社每年麥收時節直接收取潮濕小麥4000多噸,直接進行烘干,實現了企業和農戶雙贏。同時,合作社還前后延伸產業環節,建立起了包含基地種植、土地托管、飛防、農機收割、烘干、商儲、互聯網電商等相互銜接的全產業鏈,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各項成本進一步降低,產品質量得到很好保障,銷售價格及市場得到穩定。
綠色循環,筑牢支撐點,小局點也能激活大棋局。禹城倫鎮圍繞引進的東君乳業,發展起了萬頭奶牛牧場、飼草合作組織、土地流轉合作組織等,還與華電集團等合作,將養殖糞污進行固液分離和烘干發酵,用于發電和再利用,牛糞和污水都成了資源,真正實現了綠色循環發展。該鎮還以此為鄉村振興的翹板,引導農戶集中建起了現代小區,解決了農民居住、增收、就業、改善環境等諸多問題,成為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的典范。
實踐證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能夠保持發展活力的秘訣,一是串起一條線,種養加銷旅全產業運營,各鏈條相互銜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解決好產業穩定、效益顯著、農民增收的問題;二是畫好一個圈,循環發展,綠色生態,鄉村宜居,解決好產業與整個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建立健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規章制度,是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公共服務部門要在對各地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進行總結的基礎上,依托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今早產出與各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相適應的規章制度,一定程度上放寬準入條件,規范生產環境;第二,公共服務部門要提高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財政和信用貸款方面,要進行大力支持,適當對經營活動和營業收入實行稅收減免。具體的落實方法,可以通過建立發展基金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和對農民的技能進行培訓來實現;第三,擴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產規模,但凡涉及到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和科技推廣的組織,要及時納為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體系當中,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
農村各種各樣的經濟合作組織的性成雨發展離不開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這不僅是各地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更是廣大農民群眾考慮自身利益而主動進行結合的組織生產的方式。因此,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與當地的經濟水平是分不開的。介于此,公共服務部門要順應此種經濟發展的趨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不斷壯大,同時要減少行政方面的干預。鼓勵通過不同形式、多種途徑來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一邊鼓勵發展,同時規范發展思路,示范和帶動同時進行,鼓勵越來越多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產生和發展;主動推進縣級的行業協會的性成和建設,行業協會要發揮指導作用,構建相關公共服務部門的歸口管理,形成以協會為指導、以農村合作組織群體為框架,實現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規范發展。
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明確的產權制度建設是核心,要加強內部結構和財務管理以及運行規范的建設,設定可行性較高的規章制服的管理原則。第一,設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正常運行的資產、人力、財務和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第二,要加大對財務運行的監管力度,將財務監管交由各地審計單位和行業協會來共同負責,重視其經營情況、債權債務情況;第三,廣泛調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員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實現管理上的民主化,使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運轉存在于廣大農民的共同監督之下。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是農民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加強了農民與市場的聯系。不過,我們也應意識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目前還屬于新興事物,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很多地區對其的認識有限。這要求我們公共服務部門要進行幫助和指導。首先,公共部門可以將農民組織起來,共同參觀并學習發展較快的地區的發展經驗,結合實際建立相應的不同種類的合作組織,因地制宜;其次,可采用小組討論、培訓教授的方式,邀請發展較快地區經濟合作組織的主力成員來做報告,宣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式,廣泛地調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同時使內部運行機制得到管理和規范,做好服務和指導的工作,邊發展、邊總結,樹榜樣、抓典型,為各地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供值得借鑒的發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