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英
鞍山市鐵西區財政事務服務中心
民生在西方經濟學語境下可以民之福祉,民生財政既以為人民謀福祉為目標的財政,具體來說,以轉移支付為手段,民生財政以人民為中心,以廣大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為目的,包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改善群眾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實現社會分配的目的。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新常態階段,財政政策也逐步向高質量增長轉變,對民生福祉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有十三次提到民生問題,指出要補齊民生短板,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讓全體人民都能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獲得感。要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生財政進行改進,縮小貧富差距,幫助群眾解決“看病難、上學難、房價貴”的問題,深化民生財政體制改革,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財政的支出力度不斷增大,從37.6%逐步上升到40%以上,這也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于民生工作的重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即便如此,民生財政的支出占比仍然較小,仍和發達國家60%左右的支出比例有較大的差距。總量上,民生財政的支出總規模不足;支出結構上,在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環保等領域支出不足,人均上民生財政支出較少。同時民生財政占GDP的比例也相對較少,比如美國2010年僅衛生和教育支出就占GDP將近15%,而我國2017年整體民生財政占GDP的比例僅在10%左右,從支出比例上來看,10年前發達國家民生財政的單項支出比例就和我國民生財政的五項支出比例相當。2020年我國遭遇了嚴重的經濟沖擊,但是在整體財政吃緊的背景下,財政無力額外負擔民生開支,因此在失業保障、社會救濟等方面的支出較少,僅是醫療支出有明顯的增長。教育支出雖然近年增長較快,但是仍然達不到占GDP4%、占財政支出15%的水平。
當前我國很多民生財政資金的使用都沒有給群眾帶來實惠,黨中央近年來在持續增大民生財政的投入,但是落實到基層總會產生偏差。比如在2018年山東民生財政支出比例將近80%,但是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棚戶區改造、廁所改造等各項目建設上,群眾得到的實惠較少。同時我國民生財政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教育基礎薄弱,社會保障水平低,尤其是環保支出僅在10%左右。中央和地方支出差距也較大,醫療衛生領域地方政府支出占93%,就業保障地方支出也占到類似比例,而環保地方承擔高達95%。在此背景之下,雖然財政投入不斷增大,但是群眾得到的實惠少,尤其是住房難、上學難、醫療難,在特殊時期面臨的就業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民生需求缺口依然很大。
盡管財政資金使用透明度近年來不斷提高,資金規范性不斷增強,但是仍然大量民生項目設計沒有落到實處,層層下撥的制度導致資金不能及時到到位。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中央考核,做了大量的民生面子工程,更嚴重的問題是對于民生項目資金如何落實,如何使用以及任務如何。在教育領域最為突出,很多民生財政資金最后都被用作建校舍,而不是改善教育水平,在其它領域也是如此,很多基層單位打著民生的旗號建設各類服務大樓,導致資金濫用,而在社會保障領域利用民生財政資金創造的工作崗位就更少了。
民生財政受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行政命令為主導思想的影響,沒有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人民群眾的民生需求響應不及時,沒有切實幫助群眾解決上學難、看病貴和房價高等問題,這才導致了建設很多群眾并不需要的民生項目。以信息公開為例,這一理念導致財政信息披露不透明,預算不能反映民生需求,不但目標、內容、款項、具體數字不明,而且群眾也缺乏查詢的渠道。比如就業和社保方面,很多人將勞有所得當成一句口號,中央下指示之后就來一波運動,而沒有深入去分析2020年特殊時期間群眾到底遭遇了哪些就業問題,應該如何有效利用民生資金予以解決。
從預算編制、資金管理、任務完成到考核評價都存在不透明、不規范和不匹配之處,預算、政策和規劃之間三者嚴重脫節。在民生項目的設計和規劃上,沒有科學的論證程序,很多項目草率上馬,造成資金流失。在資金使用上問題最為嚴重,缺乏有效的監督措施,對財政部門的稽查和稽核也比較慢。很多單位還把財政監督和審計監督混為一談,而且監督方法落后,信息化監督水平不足。沒有建立高效的績效評價體系,績效評價帶有明顯的審計調整,決算報表上有夸大的嫌疑。績效評價也缺乏專業的管理機構,加之財政透明度低,給財政資金的運用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界限不明,政府越位和缺位現象嚴重,經常表現在管理上越位,而在公共產品供給上缺位。比如在醫療上過度市場化,在教育上資源分配不均,在就業保障方面沒有建立支持體系,在住房保障上供給嚴重不足,而環保上既缺乏支出,又缺乏干預。之所以民生財政受到限制,根本上還是由于權力體系結構缺乏有效制衡和監督的問題,如果缺乏制約,那么即使民生財政投入超過60%,效率也不會有顯著的提高。
首先,要加大公共服務的供給,擴大民生財政支出,提高支出比例,切實將各項財政資金用于民生的領域。每年應根據實際需要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長速度,實施積極的民生財政,投入到與民生福祉密切相關的領域。其次,重點改善支出結構,面對我國教育經驗支出不足的問題,要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在投資結構上,要堅持加大教育投資的比重,應該在5%以上,結合教育補助和助學貸款等方式,確保所有人都能完成大學教育。醫療衛生方面,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和財政資金支持,實現病有所醫。以公租房等方式加大住房保障,建設良好的鄉村環境給居民創設美好生活,在就業上可以利用財政資金在城鄉設置一些臨時就業崗位,幫助群眾度過困難時期。
各級單位的行政人員都必須要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改變官僚主義思想,時刻將總書記的教誨銘記于心。具體來說,明確領導的面子和群眾的日子孰輕孰重,堅決杜絕面子工程,在規劃民生項目時,要廣泛征求社會意見,了解人民群眾之所所及和所需,而不是領導為了完成考核中央的考核指標而趕的作業。財政部門堅持以民生和人民需求為導向,調整政策方針。2020年以來現有財政壓力較大,因此必須要確保資金全部投入到民生事業,根據當前的需求投入在就業、衣食住行、醫療、養老和教育上。在理念上要政府過緊日子,盡量讓群眾寬松。比如2020年以來經濟壓力持續增大,政府就應該將民生工作首要放在保就業上,利用財政資金幫助群眾創造就業崗位。經濟發展成果與群眾共享的根本是不要光看GDP數據,更要專注于群眾的生活實際,具體看他們有哪些困難,然后利用民生財政資金幫助群眾去解決。
所有民生資金必須確保公開透明,政府要結合區塊鏈等技術建立民生財政資金統一平臺,財政資金用于民生的哪些方面必須要詳細披露。如果民生財政資金使用披露不詳實,要建立相應的處罰機制,追求像責任人責任。以民生訴求為導向合理編制預算,確保公開透明,構建多種途徑的公眾參與方式。規范民生財政資金的運行機制,通過健全地方政府民生財政支出責任約束機制確保資金嚴格按照預算執行。健全規范的民生財政監督機制,完善財政部門內部監督體系和架構,確保政府部門財政管理透明有序。建立群眾監督、媒體監督、社會第三方機構監督相結合的外部監督體系,以群眾為主體對民生財政進行績效評價,確保財政資金的使用落在實處,取得實效。
要不斷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突破傳統民生財政的權力制約,進一步完善民生財政的分權工作,確保財政資金的使用能夠在有效監督和制約下進行。在基層單位要逐步推動民生財政資金使用的民主機制,明確財權和事權,避免領導干部因為權力過大而濫用財政資金。在政府和市場的界限方面,政府不應過度介入到具體事務當中,但要規范市場的運行,將民生財政資金更多運用于造血輸血、救急脫貧,而非搞工程和蓋大樓上。政府要明確自身裁判員的角色,經濟活動交給企業來做,以彌補財政支出過大,收入下滑的困境,確保自身能夠公正進行監督和管理,確保權力不被濫用,也不被利益所左右。
為解決財政資金不足的困境,要充分調動社會的力量,加入民生財政的建設當中,比如針對教育財政投入不足,除了財政直接補貼之外,還可以引入助學貸款、企業贊助、企業借款和社會捐助等方式,還可以建立財政教育基金,以財政資金為紐帶,讓全社會都投入到教育當中。醫療市場更是如此,考慮到醫療費用巨大,就要建立市場提供超值醫療服務,政府負責大病救治的保障制度,確保人民不因為醫療費用而致貧或者是病亡。
結語:民生財政支出的擴大能夠有效改善我國人民福祉,實現快速脫貧,促進設核心。因此新時期我國民生財政要堅持在發展中改善民生,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手段,切實做到與民謀利,解民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