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敏
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隨著國際海洋競爭由單領域轉向多領域,海洋文化話語權等“軟實力”在競爭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顯。然而,以西方海洋文化為中心的示范效應不斷擴大,表現為表面的多元海洋文化交流與對話,實則為呈單向度態勢,世界海洋文化話語權仍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中國處于弱勢地位。隨著中國“海洋強國”戰略及海洋崛起進程的推進,建構能提升中國在世界海洋文化交流中的話語權的海洋文化已十分迫切。
根據話話權理論可知,海洋文化話語權的實現依賴于主體與客體(或“他者”,本文特指其他國家與民族。下文兩種提法交替使用——筆者注。)雙向互動。是主體通過海洋文化話語的表達、傳播在實現自身影響力的同時增強客體對其所表達的海洋文化話語的認同。認同程度的高低決定了海洋文化話語權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將國家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動員力變現為“他國”的自覺認同與自愿追隨[1]。因此,應基于獲得這種“力量”的考量,要求所建構的海洋文化話語應該是能使客體愿意聽、聽得到、聽得明、愿回應和愿參與的話語體系。這意味著海洋文化話語需具備能有被客體愿意聽的價值邏輯,有能夠被客體聽得到、聽得明的話語邏輯和有產生設置議題并得到客體回應和參與的實踐邏輯。
海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只有與客體產生“共鳴”才會被客體愿意聽聞,話語才有轉化為“文化力”的可能。因此,中國所重構的海洋文化話語在價值邏輯上應注重中國“特殊性”的價值取向的同時,融合進“他者”的具有“普遍性”價值偏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讓“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2]那樣,在新時代重構中國海洋文化應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海洋文化,立足新時代中國海洋強國戰略實踐,借鑒“他者”海洋文化所長;要在挖掘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中把握當代海洋文化旨歸,轉化創新中國優秀的海洋文化歷史資源;要在“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宏大視野中,與世界多元海洋文化交流與借鑒;要在綜合創新中體現海洋文化建構中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3]。
第一,中國海洋文化命運多舛,但從未消亡,其優秀的海洋文化價值理念理應在當代被發揚。在新時代重構中國海洋文化時應摒棄陸主海從的傳統文化觀,正視中國文化乃是復合型文化,客觀的重拾和補綴傳統海洋文化的優秀價值理念,結合于新時代海洋文化的發展,回應當代世界海洋文化交流與發展,推動中國海洋文化價值理念的現代化轉向,在面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與時俱進,延續生生不息的海洋文化生命。
第二,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創新中國海洋文化價值理念。“當前,中國正處于由陸向海、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歷史階段”[4],走向海洋已然成為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國際海洋競爭已從單領域轉向多領域,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制定本國的海洋發展戰略,參與到世界海洋發展的“藍色爭鋒”中,其中海洋文化話語權等“軟實力”在爭鋒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這是區別于大航海時代的“武力爭鋒”下的,“慎用武力”的海洋合作與發展的價值偏好的體現。而中國海洋文化所具備的“對外和平的開放性”特質正好契合了這一價值偏好。故此,中國海洋文化重構應從價值取向維度的視角,繼續伸張中國海洋文化所具有和平開放性,立足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當代,面向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未來,將這一世界“慎用武力”“合作與發展”的價值融進新時代中國海洋文化重構中,凝練出“親、誠、惠、容”[5]為核心價值的“和諧海洋文化”。
第三,吸收“他者”海洋文化所長,開創包容互鑒的海洋文化格局。中國海洋文化具有開放與包容的特質,在世界多元海洋文化交流中,能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和借鑒“他者”海洋文化所長,開創“既包容西方又超越西方,為人類海洋文明開創新的時代”[6]的,面向世界的包容互鑒的海洋文化格局。當然,基于主體性的維度,新時代中國海洋文化的重構必須擺脫“西方中心論”的干擾,將更多的研究集中于中華民族自身的海洋文化價值邏輯上,“他者”海洋文化只能是吸收和借鑒的對象。如此方可保證所重構的海洋文化的價值邏輯是中國本土的,同時又因有“他者”的價值融合,而易于為“他者”所認同和接受。
海洋文化價值邏輯解決的是客體愿意聽的問題,而充分、嚴謹的話語體系能將海洋文化的思想內容傳遞給客體,解決的是客體能聽聞和聽得明的問題。包括話語內容建構和話語內容傳播兩部分。話語內容建構的充分與嚴謹決定了話語的“質量”,話語內容傳播渠道的寬與窄決定了話語的“音量”。
第一,話語內容建構。充分、嚴謹的話語內容建構是必要的,否則核心價值理念再好的海洋文化亦不能被充分表達,不能被客體所聽聞、所理解,更無從談起認同。且話語內容建構的邏輯體系越完整、越充分,所起議題設置能力越強,話語權也就越強。在海洋文化話語內容的建構上要做到: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界專家主力軍的作用。學界專家有著高深的理論功底,經過他/她們的專業性研究后能解構“西方中心論”,建構起完整的中國海洋文化話語體系,并打破西方學術話語的壟斷;能提升海洋文化話語的質量,保證話語的邏輯性和創新性;能充分運用翻譯技巧,讓海洋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有效傳播。另一方面,要注重政府在海洋文化話語內容建構中的主導性功能。有政府的參與,話語建構能借助于政府權力的力量將其作為一項國家工程來推動,如此可保證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建構任務。因為政府能為其提供制度供給和財政支持,能有效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合力推動建構任務的完成,也能在涉外交流中的聲明、講話、談話及發文中為中國海洋文化話語內容建構指明方向,尤其是對海洋文化的核心理念起著導向性的功能。
第二,話語的傳播。話語傳播的有效性,是話語能被聽聞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中國海洋文化話語的傳播上應建構包括國家政府層面、學者、企業、媒體、公眾等參與的全方位的有效的傳播路徑。應在國家的引導下,建立起有效的傳播機制,打造出多樣的、先進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話語載體,如媒體、大師級的專家、高質量的海洋文化產品等,形成強大的傳播合力,達至話語的有效傳播。
當然,政府作為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在話語傳播上應少些“硬”,多些“柔”。即淡化官方的宣傳,多些如“和諧”、“和平”、“合作”、“共贏”、“誠信”等具有“柔”性的詞;在一些海洋文化的專業新聞報道中應多采取“暖”的報道的方式,增加人文、世界環境、海洋治理等合作議題的內容。例如在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文化交流中,可將歷史上形成的“東漢海洋文化圈”作為共同的“文化情感”,與這些國家形成海洋文化話語的“共情”,讓其易于接受和認同當代中國海洋文化。
根據實踐理論可知,話語可以促進實踐,實踐又會強化或弱化話語,話語與實踐一起促進形成話語議題設置的實踐共同體[7],影響話語權的強與弱。中國海洋文化要在世界海洋文化的交流中贏得話語權,則需加強海洋文化話語的實踐邏輯建構,實現能“行事”,能“成事”。即需將中國海洋文化所承載的價值理念改造為海洋文化議題設置,并積極實踐,同時以“共同利益”為目標指向,以“合作開發”為形式吸引“他者”參與。可見,中國海洋文化話語權的提升絕不是走“文化殖民擴張”與“文化霸權”的道路,而是以言行一致的實際行動來向世界展示中國“和合”的海洋文化價值理念,表達中國愿意同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們的合作誠意。
第一,言行一致的實踐中國海洋文化議題設置。在世界海洋文化的交流中,中國作為海洋文化議題設置者與實踐者,應將中國海洋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融入議題設置中,并在行動上保持一致,做到言行一致。議題設置應盡可能的體現“合作”“和平”“共同”“和諧”“誠信”“開放”“包容”等價值偏好,且在實踐中始終做到誠信、負責、有擔當、不搞霸權、不“以大欺小”,將中國愿意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真誠合作的姿態以實際行動在世界海洋文化的交流平臺上呈現。當然,在涉及國家主權等原則性的問題,中國海洋文化的“硬氣”仍需繼續保持,絕不能因為“柔”而放棄該有的“硬”。
第二,吸引“他者”的參與與認同。在世界海洋文化的交流與實踐中,中國一直秉持尊重多元文化主體最大化的價值取向,使多元文化主體能在海洋文化利益博弈中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求同存異,實現包容性發展,完成利益共享。從價值邏輯到話語邏輯,再到實踐邏輯,讓每個海洋文化主體作為“海洋命運共同體”中的利益相關者,讓其能主動作為,發揮積極性和創造力,致力于促進主體之間的利益均衡,找到利益共同點和合作點,以促進利益共同體的形成,并統一于一個宏觀的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