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江西師范大學
農產品貿易是指,通過貨幣,將各種農產品進行交換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發生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也可以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
據資料顯示,從2002年開始,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在進口額、出口額和進出口總額上都呈現出增長的狀態。其中,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在2002年是174億美元,2016年,該數量上升至711億美元,飛增537億美元,增長率到達300%之多;進口額也由2002年的103億美元增加為2016年的1021億美元。研究還發現,我國農產品進口額度比出口額度要大,呈現出貿易逆差,并且從2009年開始,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額每年都在增長,并且在2014年達到了峰值,雖然這種情況在2015年有所緩解,但是,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額依然很大,也就是說,我國農產品貿易仍然處于逆差階段。我國農產品進口額巨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國際和國內農產品價格之間有落差,另一方面,我國農業勞動力成本增加,兩方面的原因導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一直高居不下。
在價格上,經濟學原理指出,供求關系決定了產品的價格和產品需求量之間的供求關系。假設別的條件不動,需要的產品越多,產品價格越大;反之需要的產品減少,產品價格也會降低。
具體表現為:國際金融動蕩→國際農產品價格降低→農產品出口價格降低→農產品出口量下降。受到國際金融經濟的動蕩,發達國家的經濟衰落,就業率減少,消費能力不足,在經濟上明顯表現沒有那么大的需求量。與之相反的情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出現生產量過大的情況。一方面是發達國家需求量明顯降低,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的供給量增加,必然導致農產品的國際價格大幅度的下降。
在貿易政策的影響上,國際經濟金融發生動蕩,主要的發達國家經濟會受到重創,導致失業率飆升,國內經濟減退。為了盤活經濟,刺激消費,轉移國內民眾視線,保證國家內部的經濟體系和政治局面平穩,發達國家和地區會將經濟的増長點向出口轉移,進而會進行一系列的經濟改革用加快出口貿易的發展。與此同時,也會實施更加嚴格的進口貿易政策限制本國進口貿易活動。發達國家和地區是全球經濟貿易的主要組成,在進出口貿易占國際貿易總量的絕大部分,所以,發達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政策措施對欠發達地區將會產生巨大影響。主要表現為:金融動蕩→危機國家經濟降低→采取保護措施→進口降低→其他國家出口量降低→出口的其他指標降低。
當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企業基本上為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經濟利益也很很小,競爭力很弱,對外界的經濟風險抵御能力薄弱。農產品企業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抵御競爭,還需要我國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首先,提高在金融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金融機構應該在貿易融資方面給予出口企業給予便利,精簡審查手續,加大貸款金額,為規模較大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國家層面,加強對企業在科研方面的支持強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同時,企業應該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利用人才壯大企業。再者,精簡出口清關手續。我國出口清關的手續偏多,這是我國出口環節的弊端。針對這些情況,有關部門應該為農產品出口企業提供便利,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提高清關時間,在不違背清關守則的原則下,減短清關時間。
一個國家農業生產的構成決定了這個國家出口的農產品的構成。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側重于果蔬產品、肉禽類和水產品類,這也映射了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問題。解決農產品出口結構的問題,關鍵是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進行改進和安排。一方面,我國農產品生產結構必須以市場經濟的導向為基準,同時,按照我國各個地區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和地方農業生產特色,對農業產品的品種和質量進行改良,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實力。其次,我國必須增加農產品的科研實力,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培育新的品種;另外,在保證農產品出口質量的同時,還要注重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要,加大力度發展綠色產品、有機產品,向產品再次加工層面轉化和推進。提高自身產品的科技水平和產品附加值,創立民族品牌,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水平。
我國農產品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在經營理念上相對落后,有時為了能夠提高種植的農作物的產量,會在耕作時利用農藥或者化肥,已達到增產的目的。與國內市場產品檢驗相比,國外對農藥或者肥料的檢查要嚴格許多,出口的農產品不能達到國外檢測要求,使得農產品出口貿易嚴重受阻,因此,必須提升我國農作物的耕種意識,將改善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列為重點關注對象。
第一要務,就是提升經營者的科學文化素質,轉變經營理念。農民是農產品耕種的主要實施者,農民的耕種思想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未來發展和農作物的產品質量。所以,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國家和政府可以免費為農民提供學習的機會,讓農民參與到學技術和先進耕作知識的學習當中。同時,利用科技手段,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耕的機器化水平,整合可以利用的資源,通過科技手段提供農業生產率和耕種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