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
在2019年疫情背景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已成共識,企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環境。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更好的擴大市場占有率,提升利潤水平,戰略轉型往往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但轉型其間的風險管控也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對企業戰略轉型中的風險管理進行研究與分析。
從企業發展的視角來看,戰略轉型可以視為企業與外界不確定環境以及不確定因素的對話過程。在企業想要開啟戰略轉型時,外界環境的變化情況及狀態往往難以預估,當企業戰略意圖以及實際戰略執行情況出現不統一時,將會出現“戰略矛盾”,我們也可稱之為企業的戰略轉型缺口,這種矛盾和缺口將對企業戰略轉型過程起到負面影響,甚至直接導致戰略轉型失敗。當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之時,企業根據內外變化及時地對其分析并作出調整與轉變,此過程以動態的形式存在,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抓住潛在的轉型機會,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我們稱此過程為“戰略轉變”。因此在企業進行戰略轉型時,企業應當對自己所出環境、所出地位、發展目標、發展使命進行分析,不斷思考修訂企業定位,并及時做出應對策略。在此過程中,要一直保持強有力的競爭狀態及優勢,對戰略轉型過程中風險的管理是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故在戰略轉型過程中,必須以戰略風險管理為主要核心,使其貫穿于戰略轉型的全過程。
企業戰略風險管理主要內容包括風險的發現與識別、風險的評估與研究、風險的管理,其中戰略風險的發現與識別是戰略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及前提條件,企業戰略風險管理人員應該對大量的戰略方案及決策資料進行了解與認知,并對其展開分析,得到并認清當前企業所具有的戰略風險要素,進而確定企業在未來戰略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及性質,以便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未來發展趨勢的預估,為戰略轉型的下一步行動奠定基礎,也為戰略風險管理工作的下一流程提供幫助。當前來看,對于戰略風險宏觀方面,我們將其分為以下幾種:環境風險、行業風險、組織風險、戰略問題風險等,并對以上風險出現的原因進行劃分,對企業整體環境和外界環境之間的關系、資源把控以及市場狀況之間的關系再一次劃分,將創業風險、運營風險以及競爭風險三類再次向企業展開警示,讓企業知道戰略風險的出現主要源頭在企業技術水平較低、客戶受到社會發展影響需求變化較快、產品質量差、服務態度低下、競爭對手的發展戰略變化等方面,企業應根據以上內容進行問題調整。
上文所述,在企業戰略轉型過程中,主要受到影響的便是內部環境以及外部環境,兩種環境可以直接對企業實現戰略轉型帶來風險,因此企業應對其進行分析,并明確且合理的將其納入到企業戰略風險管理過程中,下文主要對企業戰略轉型中的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與闡述。
在企業戰略轉型過程中,企業內部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因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內容。首先,企業資源問題。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資源可以被分為三大部分:有形資源、無形資源以及人力資源。在任何一家企業的發展及生存過程中,均離不開以上三部分資源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有一些企業在生產工作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對人身安全具有很大的影響,基于此,此部分企業還存在另一種特殊資源,便是安全資源;其次,就是企業自身能力問題,企業自身能力主要是指企業內部高層領導能力以及組織工作能力,其中企業內部高層領導能力主要表現在市場競爭范圍的界定、企業資源的整合、決策方案執行能力、企業發展創新優化能力等方面,而組織工作能力則表現為在企業生產工作過程中,對于人員結構的決策能力、結構適應能力、組織企業運行生產能力、組織管理企業能力、組織管理細化及制度執行能力、安全管理能力等多個方面。
在企業戰略轉型過程中,企業內部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因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內容。首先是政治因素方面的影響,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對于社會制度的情況、政治結構的狀態、整治形式、政治連續性以及穩定性等因素,這些因素的出現不僅會對企業的生產工作進程產生影響,同時對于企業的規范決策設定還存在一定的約束,國家及政府所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強制企業按規范執行,因此對于企業影響巨大。其次是科技因素方面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能夠提升企業生產效率的新技術、新工藝及新材料,以上新型技術的出現還可以帶動新興行業的發展,進而給企業發展創造機會。如果企業選擇一味的進行生產規模以及企業模式的擴大,不僅不會使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還會給企業市場帶來巨大的打擊與影響,進而影響到企業戰略轉型;最后,則是自然因素方面的影響,對于一些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產業來講,企業均會選擇粗放式管理模式,因此不對其進行管理與控制,將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與影響,此現象的出現均會對企業戰略轉型起到影響,甚至當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之后,會直接出現企業戰略轉型風險,進而導致轉型失敗。
在企業及高層領導決定要開始進行轉型之前,需要企業內部人員對自身所具有的資源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細致的思考與分析,并對未來開展戰略轉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情況及問題情況進行大膽預測。如果某一個預估風險發生概率較大或者造成企業的損失較多的轉型項目出現之后,企業管理人員應及時向企業發起停止信號。基于此,企業應積極主動的完成并制定戰略轉型風險避開方案及策略,除此之外,還要選擇有效且可行的風險規避策略。例如:對于某一家煤炭企業來講,當煤炭企業已經準備好要進行轉型之前,需要企業進行分析,要向哪一種產業進行轉型,基于此,當其確定要向煤化工產業進行轉型時,需要提前對煤炭企業自身的資源情況進行合理正確的評估,當評估結果顯示該企業現如今資源情況不足以承受轉型項目的風險時,那么應告知企業應及時選擇放棄,進而將規避風險制度有效落實,避免出現大的問題。而當評估結果企業如果開始轉型,且風險較大時,則可以經過研究,選擇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而提升煤炭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除此之外,在該煤炭企業轉型項目進行過程中,突然受到外界因素以及不可預料的某因素影響之后,可能會對轉型過程產生轉變,此時,便需要企業預測未來轉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應及時暫停或重視此類轉型項目,將戰略轉型風險管理工作進行有效落實[1]。
任何一家企業在開始戰略轉型工作之前,均需要制定一個健全且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并作為整個轉型過程的支撐點,首先是企業人事制度的建立。企業應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積極主動的構建并引進先進的人才管理理念,并結合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尊重并關注企業內部的人才發展需求,滿足相關知識技能、管理的人才要求。與此同時,還需要企業內部員工獨自建立并發揮自身的才華與技能,通過不斷提升并完善自己,進而創造出更多的空間與條件,開拓晉升渠道,企業人事管理人員還應將傳統的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的管理進行拋棄,完善人事制度。其次便是薪酬制度,相關企業應合理、公平公正、科學的制定并完善內部薪酬制度,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激發企業員工努力工作,使其更好更負責的完成本職工作,例如,對于煤炭企業來講,應嚴格控制薪酬,使一線的操作工人與后臺的職能管理部門員工工資待遇相同,在充分發揮企業內部員工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提高員工團結力度以及凝聚力度;最后便是安全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企業應組織員工學習并掌握國家對安全管理的要求,綜合考慮企業自身發展情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變與優化企業內部安全管理制度,避免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保障制定制度的可行性以及規范性[2]。
在企業進行戰略轉型過程中,新風險的主要內容并不是指在之前從未出現過的風險,而是指企業受到環境轉變的影響,需要重新對風險進行認知,例如:站在較為普遍的銷售渠道風險以及國內市場信用風險角度上來看,這兩個風險在企業轉型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但是由于社會在不斷進步與發展,且市場環境也在變化,造成內銷企業和外銷企業均面臨不同的銷售環境以及市場環境,基于此,對于企業在轉型中需要去防范的風險重點也就改變了。總而言之,銷售渠道風險以及國內市場信用風險對于內銷企業來講,是防范及管理的重點。除此之外,對于一些外銷企業來講,其常年出口,主要注意力均在海外市場的開發方面,對于國外市場的銷售模式以及市場信用狀況較為了解,而對于國內市場的銷售模式及信用狀況并不夠了解,因此,當轉型企業面對銷售代理時,可以及時對回款速度較快的信用證進行轉變,轉變為銷售后再付款等結算方式,基于此,便需要轉型企業深入考慮國內市場的信用問題及市場銷售渠道問題[3]。
在企業進行戰略轉型過程中,當企業發現無法回避風險時,應進行有效管理盡可能的降低風險損失,可以通過風險分散方式來降低風險損失,風險分散主要是指對企業的決策方案進行劃分,使他們分散在不同的空間中以獨立的個體存在,以降低風險給企業所帶來的最大損失幅度。例如:煤炭企業可以選擇合適的項目組合或者產品組織,將其劃分為獨立的個體,降低機會成本,分散風險。但在此過程中,應考慮到一下幾點:首先要保障企業靈活性;其次應保證企業獲取利益的能力;在此需要保障企業管理以及設計能力,是轉型風險得到很好的分散管理。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眾多企業的戰略轉型過程中,應將風險管理作為重要內容看待,應不斷地完善并創新管理內容及管理方式,以風險管理的基本思想觀念為主要核心內容,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風險進行有效規避,有效實現轉變和調整轉型策略。當發現無法避開時,應及時采用風險分散的形式,使企業損失降到最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企業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為企業在市場發展中占據有利地位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