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邵仲殿,馬可
1.山東中醫藥高等學校保健與康復教研室,山東煙臺 264100;2.煙臺市牟平區整骨醫院中醫館,山東煙臺 264100;3.濱州醫學院作業治療教研室,山東煙臺 264100
偏癱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 給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帶來了嚴重的影響[1]。 目前,功能康復訓練是西醫治療中風后偏癱的主要方法, 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但康復進程緩慢,整體收效仍有所欠缺[2]。 中醫典籍《靈樞·官針》中記載:“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近年來,隨著中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針灸也在偏癱的治療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張力平衡法、靳三針療法、醒腦開竅組穴法等。 目前,傳統針刺技術與現代康復醫學模式已成為中風后偏癱患者康復單元發展的必然趨勢[3]。 電針是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延伸而來,其通過毫針輸出低頻脈沖電流,在機體經絡腧穴進行治療,以便興奮肌肉,促使局部肌肉形成被動運動與收縮,促進癱瘓肌肉肌力恢復,改善肢體活動功能。 該文在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對該院收治的45 例中風后偏癱患者應用了電針聯系功能訓練聯合治療,收效滿意。 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90 例中風后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90 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5 例。對照組:男性25 例,女性20 例;年齡2~13 d,平均(5.5±1.2)d;其中缺血性腦卒中32 例,出血性腦卒中13 例;肌力為0 級5 例,Ⅰ級19 例,Ⅱ級15 例,Ⅲ級6 例。 研究組:男性26 例,女性19 例;年齡2~13 d,平均(5.4±1.3)d;其中缺血性腦卒中31 例,出血性腦卒中14例;肌力為0 級6 例,Ⅰ級18 例,Ⅱ級15 例,Ⅲ級6 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肌力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中的診斷標準,經頭顱MRI、CT 檢查確診;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研究內容已告知患者知情同意;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有心臟起搏器;惡性腫瘤;發病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
對照組采取常規功能訓練,方法如下:⑴臥床期:①患者取良肢體位擺放。 ②被動活動偏癱肢體,對患肢各個關節進行不同方向的被動活動。 ③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活動,患側肢體進行阻力訓練;上肢進行Bobath 握手活動。 ④鍛煉腰腹肌肌力。 ⑤實施單橋與雙橋的橋式運動;⑥在床上向患側與健側進行翻身訓練。 ⑦由臥位轉為坐起訓練,以及坐位平衡訓練。 ⑧從坐位向站立、平穩站立、站立到坐下訓練。 ⑨穿衣、吃飯、洗臉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 ⑵離床期:①平穩站立訓練,包括:單腿站立、重心轉移、弓箭步。 ②平路行走與跨步練習,注意走路姿態的正確性。 ③上下樓梯訓練,其中下樓時患側下肢在前,上樓時健側下肢在前。④正確運動肘、肩、腕等關節。⑤穿衣、吃飯、洗漱、如廁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 ⑥娛樂與手工訓練。 上述訓練內容30~40 min/次,1 次/d,以患者無疲勞感為宜,6 d 為1 個療程, 每個療程之間休息1 d,持續治療4 個療程。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電針治療,方法如下?;颊呷⊙雠P體位,在患側上肢肩髃、手三里、曲池、后溪、外關、合谷,下肢陽陵泉、環跳、解溪、足三里、太溪、太沖取穴;其中伴有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下關等穴。 消毒穴位后, 用一次性毫針針刺上述穴位, 其中上下肢腧穴直刺,面部地倉透刺頰車,下關直刺,得氣后連接電針治療儀。 曲池、肩髃為一組;合谷、手三里為一組;陽陵泉、環跳為一組;解溪、足三里為一組;下關、地倉為一組。 設置連續波,以患者患側肢體有跳動感且可以耐受為宜。 電針治療20 min/次,1 次/d,6 d 為1 個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1 d,持續治療4 個療程。
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與病殘程度評估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顯效:相較于治療前NIHSS 量表評分改善在80%~100%,病殘程度≤1 級,患者可以獨立生活,且生活自理; 改善: 相較于治療前NIHSS 量表評分改善在35%~79%,病殘程度在2~4 級,患者部分生活可以自理,需要他人照護; 無效: 相較于治療前NIHSS 量表評分改善<35%,生活無法自理,完全需要他人照護。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通過NIHSS 量表評估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的變化,NIHSS量表評分范圍為0~42 分, 評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越差。通過簡化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估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肢體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范圍為0~100 分,評分越高說明肢體運動功能越佳。 通過改良Barthel 指數評估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范圍為0~100 分, 評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佳。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 (±s),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治療前,兩組NIHSS、Fugl-Meyer 與Barthel 量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NIHSS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Fugl-Meyer 與Barthel 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ugl-Meyer 與Barthel 量表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Fugl-Meyer and Barthel scal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s),point]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ugl-Meyer 與Barthel 量表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Fugl-Meyer and Barthel scal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s),point]
組別NIHSS治療前 治療后Fugl-Meyer治療前 治療后Barthel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34.5±4.0 34.4±3.5 0.126 0.900 18.6±4.0 25.6±5.2 7.158<0.001 47.3±5.6 47.0±4.9 0.270 0.787 78.6±5.6 60.5±6.2 14.533<0.001 47.6±5.0 47.2±4.8 0.387 0.700 85.3±4.5 70.3±5.0 14.959<0.001
中風是一種急危重癥,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給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影響[4]。 偏癱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后遺癥, 現代醫學認為中風后偏癱致使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大腦失去了對低級中樞的控制作用,釋放原始反射,干擾正常運動傳導,繼而表現為一側肢體無力、活動不利、完全無法活動或乏力,以及肢體感覺功能障礙等癥狀[5]。 目前,康復功能訓練是治療中風后偏癱的主要方法, 其以患者學習的代償性與神經系統的可塑性為基礎,通過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建立起新的運動投射區域,促使運動神經沖動功能逐漸恢復[6]。 然而,部分研究發現[7-8]單純應用康復功能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的效果仍有所欠缺。 因此,探尋一種可靠的技術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促使其神經功能與肢體功能的恢復十分必要。
中醫認為,中風偏癱患者主要與氣血逆亂,風痰瘀血阻滯經脈,致使肢體失用,腦脈痹阻有關[9]。 故治療時應取疏通經絡之法,以“治痿獨取陽明”為原則,選擇多氣多血之陽明經,且針刺多取陽明經腧穴,以期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濡養肢體肌肉,促使氣血通暢[10]。電針是在針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通過毫針輸出低頻脈沖電流,并對人體經絡腧穴進行連續波刺激,以便興奮肌肉,使局部肌肉形成被動與收縮運動,模仿主動運動行為,促進肌力恢復。李健瑜[11]將102 例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應用康復運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電針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2.15%高于對照組74.51%。 該文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77.78%(P<0.05)。 結果說明,電針聯合功能訓練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李照輝等學者[12]對26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了電針與康復訓練聯合治療, 結果顯示該組Fugl-Meyer 指數 (78.43±9.78) 分、Barthel 指數 (85.32±8.45) 分高于常規康復訓練對照組 (60.32±10.02) 分、(70.32±7.23)分。 該文研究結果與此結果相近,治療后研究組Fugl-Meyer 與Barthel 量表評分(78.6±5.6)分、(85.3±4.5)分高于對照組(60.5±6.2)分、(70.3±5.0)分,NIHSS 量表評分(18.6±4.0)分低于對照組(25.6±5.2)分(P<0.05)??梢姡?電針療法通過感覺傳導與脊髓傳導通路能夠不斷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致使神經細胞在短期內恢復活性,繼而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 電針聯合功能訓練可以有效提高中風后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