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銳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教學部,廣東深圳 518107
腦血管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近幾年呈年輕化特點,具有并發癥多、復發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征[1]。腦血管病是指腦部血管的各種疾病, 可致使患者發生彌漫性或者局部性的腦損害,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包括腦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狹窄、閉塞、腦動脈炎、腦動脈瘤、顱內血管畸形等。 因此如何改善預后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是治療的關鍵。 隨著微創技術發展及快速康復理念發展,介入治療在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中得到應用,能夠減少對患者損傷[2]。 為對比神經介入術與開顱手術治療腦血管病效果, 該次研究采用信封密封法將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該院收治的80 例腦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現報道如下。
采用信封密封法將該院收治的80 例腦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n=40,開顱手術)及觀察組(n=40, 神經介入術)。 全部研究對象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腦疝、合并嚴重臟器內科疾病、腦干衰竭等患者。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齡45~75 歲,平均(57.86±6.65)歲;基底節區出血為6 例,蛛網膜下腔出血為13 例,腦梗死為21 例。 觀察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46~74歲,平均(57.75±6.86)歲;基底節區出血為5 例,蛛網膜下腔出血為14 例,腦梗死為2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學會審核,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對照組給予開顱手術,用電鉆進行開顱,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觀察血腫,清除血腫。
觀察組給予神經介入術,術前做好備皮,準備好葡萄糖溶液、抗凝藥物等,給予心電圖檢測。 給予局麻,在對兩側腹股溝實施消毒, 在腹股溝韌帶1~2 cm 部位進行穿刺。 在穿刺部位按壓送入直導絲及導管,讓引導管插入動脈中,通過更小的微導管直達病變部位,通過造影劑觀察病灶,給予擴張、栓塞、注藥等治療[3-4]。 尤其是介入治療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患者仰臥位,心電監護,吸氧,麻醉師控制血壓在130 mmHg 左右,尼莫地平2.5 mL/h 持續泵人,麻醉后穿刺右股動脈,引入8F 鞘,并以Telescope 技術(同軸法)引入5F /125 cm 椎動脈導管及8F MPA1 指引導管(Cordis 公司)在頸總動脈遠端,然后在路圖下,送入0.014 導絲(雅培公司)通過頸內動脈近端狹窄段,然后以快速交換方式沿導絲引入保護傘至狹窄段遠端, 并張開傘。 然后沿保護傘導絲送入4 mm×20 mm 球囊,以壓力泵預擴張至球囊內壓16ATM 后迅速釋放球囊, 然后沿導絲送入10mm×7mm Protege 錐形支架(EV3 公司) ,定位后準確釋放,造影復查見支架位置良好,顱內血流增加。 術后戒煙戒酒,保持清淡飲食,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壓。
①統計手術效果, 按照手術效果來評估治療效果,其中手術成功評估標準:手術順利完成,患者無生命危險;手術失敗:圍手術期期間發生并發癥或者出現意外,致死[5-6]。②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包括穿刺相關并發癥、動脈瘤中破裂、術中血管迷走神經反射、低血壓、急性腦梗死[7]。 ③隨訪3 個月,統計復發率。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手術成功,圍手術期無死亡,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均為100.00%。
對照組穿刺相關并發癥、動脈瘤中破裂、腦血管痙攣、術中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急性腦梗死分別為3 例(7.50%)、3 例(7.50%)、2 例(5.00%)、3 例(7.50%)、4 例(10.0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7.50%;觀察組穿刺相關并發癥、動脈瘤中破裂、腦血管痙攣、術中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急性腦 梗 死 分 別 為0 例、1 例 (2.50%)、1 例(2.50%)、1 例(2.50%)、1 例(2.5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52,P=0.004<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觀察組中無患者復發,對照組中6 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12.5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5,P=0.034<0.05)。
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殘率等特點,對患者生命構成嚴重威脅。 即使患者幸存下來,其生活質量也明顯下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節奏加快、環境因素影響等,腦血管疾病患病率越來越高,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8]。 腦血管疾病患者語言功能障礙、肢體癱瘓等表現,可能誘因為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引起頸動脈病變或者合并腫瘤、血液病、腦動脈瘤等疾病腦供血缺乏[9]。 神經介入手術屬于微創手術,通過股動脈及股靜脈插管的方式,經血管自身的自然腔道治療,能夠促進術后恢復,減少對患者創傷[10]。
腦血管疾病的基本方法是開顱手術、藥物治療,改善動脈狹窄程度,促進大腦血供恢復,消除腦梗塞栓子。 開顱術式的不足之處在于,需要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頸部行較大的手術切口,不利于術后恢復,優點之處在于能夠降患者硬化斑塊及增生內膜有效切除, 避免在此次發生狹窄,而且無需進行長期的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支架植入術具有可重復操作、 療效確切、 操作簡單等優勢,只需給予患者局部,選擇大腿根部作為穿刺部位,把導管(直徑為2 mm)放置于股動脈,然后慢慢把導管輸送到頸動脈狹窄之處,最后再將支架釋放出來,擴張頸動脈硬化狹窄部位,改善大腦血流供應[11]。
在神經介入治療中,動脈溶栓可有效疏通栓塞。 兩組患者均手術成功,圍手術期無死亡,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均為100.00%。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37.50%(P<0.05)。 觀察組中無患者復發,對照組中6 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12.5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神經介入術與開顱手術治療腦血管病患者, 均能取得顯著效果, 但是神經介入術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胡焱等[12]學者報道,介入術患者并發生發生率為8.8%,復發率1.0%,與該次研究比較接近。 其中導致腦梗死的原因在于手術時間太長; 使用抗凝藥物時間較短;手術過程中肝素滴注不通暢,致使血栓形成。 引起腦血管痙攣的原因在于, 栓塞及導管材料對腦血管壁產生刺激; 引起動脈瘤手術過程中破裂的而原因在于介入材料對動脈瘤刺激、凝血功能障礙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支架植入后就萬事大吉,支架只是解決的局部的血管病變,全身血管病變的進程仍在發展,需要血管健康管理阻斷血管病變的發展。
并發癥方面,發現低血壓發生的原因包括3 個方面:①手術因素:手術過程中支架釋放,對患者頸動脈感受器產生刺激,增加血壓降低的風險。 ②低血容量:術前較長時間禁食,攝入水分較少,而手術過程中患者出汗較多,加上術后無法及時進食,導致多數患者血容量明顯不足。③拔鞘綜合征:進行股動脈穿刺過程中,患者極易發生拔鞘綜合征,這可能與迷走反射亢進、下肢缺血、手術傷口疼痛、存在緊張情緒等因素有關[13]。采取的預防措施:①準確評估高危人群, 在釋放支架前給予靜脈注射阿托品(0.5~l mg);嚴密觀察患者血壓、呼吸、心率、瞳孔等;當心率下降至50 次/min 時,給予阿托品藥物,一旦發生面色蒼白、血壓急劇下降,應立即遵醫囑補液增加血容量,多巴胺升高血壓。 ②手術過程中心電監護:血壓下降多數發生在支架釋放或者球囊擴張過程中,因此,在這兩個階段應強化血壓監測,由原來10 min 監測1 次改為5 min 監測1 次。 ③手術結束30 min 內可正常飲食或者進食半流質飲食,一般術后4 h 內內攝入液體量保持在1 000~2 000 mL,以加速造影劑的排出排尿時保持穿刺側肢體伸直, 頭部不能搖高。 ④拔鞘前,在穿刺部位給予患者濃度為2%利多卡因5 mL 局部麻醉,緩解疼痛程度;安慰患者,緩解其緊張情緒;拔管后嚴密監測患者血壓及心率,注意穿刺點有無滲血,詢問其感受。 幫助患者拔管后,護士不僅需要檢測器血壓及心率變化, 而且要觀察其皮膚顏色及溫度變化,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存在滲血情況。 另外,護士注意動脈壓迫止血器基座是否保持平直,松緊程度是否適中,傾聽患者的感受。叮囑不要用力排便或者咳嗽,避免腹部壓力增加而導致出血。
綜上所述, 神經介入術與開顱手術治療腦血管病患者,均能取得顯著效果,但是神經介入術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