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素坤
濟寧醫學院附屬金鄉醫院耳鼻喉科,山東濟寧 272200
慢性鼻竇炎、 鼻息肉是一種較為常見且普遍的耳鼻喉科疾病, 以疾病鼻竇炎治療不及時、 不徹底為主要病因,致病菌毒力、阻塞性病因等也會導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發生[1]。 臨床上非手術治療方案是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常規治療方案, 一般就是藥物治療或激光治療等,部分情節嚴重的患者給予手術治療,主要是鼻息肉摘除術,但以上幾種治療方案的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2]。鼻內鏡手術是一種新型治療方案,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慢性鼻竇炎、 鼻息肉患者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有效率[3]。 該文即擇選該院耳鼻喉科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80 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就鼻內鏡手術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分組探究,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該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分組原則,由計算機系統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例數均等。對照組40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3:17;患者最小年齡28 歲,最大年齡66 歲,平均年齡(47.4±18.6)歲;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5.2±5.1)年。 研究組40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1:19;患者最小年齡29 歲,最大年齡68 歲,平均年齡(48.5±18.8)歲;病程2~14 年,平均病程(6.1±5.3)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確診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耳鼻喉科疾病患者;患者或家屬知情并授權的患者。
排除標準:資料不全患者;患者或家屬不同意參與該研究患者;
給予對照組患者非手術治療方案,即曲安奈德鼻噴霧劑(國藥準字H20051175)和克拉霉素(國藥準字H2006 5652)治療。曲安奈德鼻噴霧劑鼻腔吸入用藥,1 次/d,每日總劑量不超過8 撳;克拉霉素口服用藥,2 次/d,單次用藥劑量250.0 mg。 每7 天為一個療程,患者需連續接受3 個月的治療。
研究組患者行鼻內鏡手術治療方案。 根據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觀察因素包括臨床癥狀表現、臨床體征、鼻竇CT 結果等。 患者手術前一周開始接受糖皮質激素噴鼻,同時口服潑尼松(國藥準字H42021394),藥物劑量標準0.5 mg/kg。 如患者存在濃涕表現,給予患者頭孢第二代藥物(國藥準字H20133100)口服治療,如患者伴有哮喘病或,變應性鼻炎,給予后三烯拮抗劑(國藥準字H19980020)、H1 受體拮抗劑(國藥準字H10970110)藥物治療,如患者伴有嚴重鼻塞癥狀,給予患者新一代血管收縮機治療。 如患者正在使用人參、抗凝藥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藥物,應給予停用處理。 手術過程中,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局部麻醉處理或全麻處理,麻醉完成后,在鼻內鏡輔助下,確認增生的息肉位置,并給予切除。 手術要確保鉤突得到有效切除或剝離, 尤其對于上頜竇開口上鉤突尾端組織要保障清理干凈,達到良好的開放效果,確認篩竇黏膜和篩竇間隔完好保留。 手術過程中,對于不可逆病變組織采取徹底清除策略,對于鼻腔、鼻竇內黏膜應盡量避免造成破壞,對于中鼻甲要格外注意。 手術需圍繞篩竇建立各竇間的通路,確保通路通常,尤其是上頜竇和額竇的開放程度要格外注意, 從而恢復患者正常的鼻腔通氣。 患者術后需定期到醫院接受換藥, 在鼻內鏡下對鼻竇、鼻腔換藥。 另外,患者應每日清洗鼻腔1~2 次,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定期進行復查。
分別計算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并實施對比。
①顯效:各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竇口開放良好,竇腔粘膜出現上皮化,沒有膿性分泌物產生。
②有效:各項臨床癥狀有顯著的改善和緩解,但在鼻腔粘膜位置仍可以觀察到肥厚與水腫, 仍存在膿性分泌物,分泌物的數量較少。
③無效:各項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甚至惡化發展。※治療總有效率即有效率與顯效率總和。
就兩組患者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行計算和對比。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complication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慢性鼻竇炎、 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十分常見的一類疾病,患者普遍具有癥狀鮮明、復發率高等特點。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以鼻塞、頭痛、流膿涕為主要癥狀表現,部分患者會出現嗅覺減退甚至喪失表現, 該疾病一般不存在傳染性和遺傳性。 近幾年,我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患病率整體呈上升的趨勢, 據統計我國慢性鼻竇炎的患病率為8%左右,不同地區存在細微差異,如廣州約為8.4%,武漢約為9.7%。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已經成為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威脅。 鼻竇炎主要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前者主要由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以化膿性球菌為主要致病菌, 后者則主要由于急性鼻竇炎反復發作不能得到徹底根治導致的。 臨床上,主要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案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進行治療,常見方案有藥物治療、微波治療、激光治療等,由于以上治療措施不能對病變組織完全根除,因此一般只能達到短期控制的目的,不能完全徹底地消除疾病[5]。 另一方面,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案由于病灶位置特殊,醫生的操作視野受到明顯限制,手術效果并不理想[6]。 同時,患者如接受手術治療,必然需要對鼻甲和粘膜組織進行切除,考慮到切除組織較多,很容易影響患者預后,且很容易出現復發。 近幾年,鼻內鏡技術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不僅臨床應用日益廣泛,并且療效顯著[7]。
鼻內鏡手術對比傳統手術, 可以提供手術區域的完整視野,提高手術精度,從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具體來說, 鼻內鏡手術可以較好地保留患者大部分的鼻甲,避免對黏膜造成嚴重損傷,且術中創傷小、容易控制,可有效縮短患者術后的恢復時間[8]。 最關鍵的一點,鼻內鏡可以為醫生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 可以確保病變鉤突和息肉徹底清除,患者術后很少出現病情的反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接受臨床內鏡治療的關鍵,在于鼻腔病變復合體是否得到徹底的清理,以及術后是否達到通暢引流的標準[9]。 具體的治療效果,則受到患者臨床分型的直接影響。 多數情況下,如果患者疾病已經出現較明顯的惡化發展, 鼻腔解剖結構已經對比正常結構有顯著改變,尤其是Ⅲ型患者,想要實現全鼻竇開放的手術治療目的, 就必然會因手術造成對患者的明顯損傷, 從而對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一定的限制和影響。 同時,醫生必須熟練掌握手術要求,規范自身手術行為,要在徹底清除病變組織的基礎上,避免對正產組織的損害,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0]。 另外,患者術后要注意合理使用藥物,包括激素類藥物等,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感染風險。
該組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7.5%,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僅為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研究組40 例患者中僅1 例出現頭疼表現,并發癥發生率為2.5%,而對照組40 例患者中共有9 例患者出現胸悶胸痛、頭痛等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雷小東[11]的研究結果:手術治療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5.24%高于常規治療患者的80.95%(P<0.05)。尹曉麗[12]的研究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1%低于對照組的17.9%(P<0.05)。 基本一致。
這一結果證明,對比傳統治療方案,鼻內鏡治療方案療效確切、顯著,可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病癥問題,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 同時,鼻內鏡治療由于操作細致,患者較少出現并發癥,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內鏡手術治療療效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