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峰,段啟云
1.菏澤博愛手外顯微骨科醫院骨科,山東菏澤 274000;2.菏澤醫專附屬醫院骨科,山東菏澤 274000
手部在日常勞作的過程中極易受到損傷, 在眾多手部的外傷中,軟組織缺損算是較為常見的一類[1]。 該類外傷多發于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者人群中, 該類工作者由于長時間接觸機械類的設備,因此在受到損傷時,往往會先發生開放性骨折, 而后又在骨折的同時發生軟組織缺失[2]。 在醫學領域,所謂的軟組織一般為肌肉、神經血管、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的總稱, 由于在開放性骨折發生改類軟組織往往會發生大范圍缺損,因此在臨床領域,該類外傷較難處理,不僅要對骨骼進行接位,還要實現對軟組織的修復[3]。 目前,在對軟組織缺損進行治療時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依舊是皮瓣修復[4],皮瓣由皮膚及皮膚下附著的皮下脂肪組織共同構成,皮瓣有一部分與供皮瓣區相連,該相連的部分便被成為蒂部, 而以往在對軟組織缺損患者進行治療時, 院方常常會采取將該類帶蒂皮瓣進行局部轉移的措施來對創面進行修復。 帶蒂皮瓣修復術療效雖良好, 但該類單一的組織瓣修復往往嚴重影響到患者手部的美觀度。 而近年來興起的穿支皮瓣修復術卻完美解決了該類問題, 它不僅能夠改變皮瓣受區的功能與外形, 還能在最大程度地減少移植修復時皮瓣供區外觀及功能所受到的損害。 現為對穿支皮瓣修復術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分析與研究,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該院收治的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平均分為兩組,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50 例。 研究組有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齡22~64 歲,平均年齡(42.34±4.18)歲。 參照組有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年齡24~63 歲,平均年齡(41.79±3.90)歲。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均不具有心臟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病癥病程。 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于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其家屬皆知曉研究流程及研究目的,并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 需對患者外傷的具體狀況進行觀察與分析, 在手術醫師對患者手外傷狀況觀察、分析完成后,由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并于麻醉后對創口消毒[5]。 消毒完成后,醫護人員需對患者外傷傷口附近的軟組織及皮膚進行檢查,并逐步對壞死組織進行清除, 在清除過程中要注意只將壞死組織清除,與壞死組織相連的、 未收到壞死組織污染的組織應當盡量保留。 壞死組織清除完畢后,對患者實施止血工作[6]。
1.2.1 參照組手術方法對參照組實施胸腹帶蒂皮瓣修復術,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當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制訂手術方案, 其中應當重點參考的狀況包括患者外傷傷口的大小、位置及損傷程度等等[7]。 根據上列數據,在患者的胸腹部位進行處理,一般而言,患皮瓣的大小要控制在3~18 cm 間,切除時應當先切開患者胸腹的皮膚以及下方的皮下組織,后續將皮瓣從深筋膜的淺層部位撕起,待處理完成后,對患者的皮下組織進行修剪。 需要注意的是,在對皮下組織進行修剪時, 要盡量對蒂部皮下組織進行保留,并對胸腹皮瓣蒂部實行冠狀縫合,以達到在手術后令創面滲液減少的效果[8]。
1.2.2 研究組手術方法對研究組患者使用穿支皮瓣修復術[9]。 對患者實行麻醉后,主治醫師需根據患者具體狀況對穿支部位的皮瓣與其邊緣進行設計與調整, 后續應在血管桿1 cm 處暴露出脂肪小葉,并對該部位實施鈍性去除,從而達到將穿支血管暴露的效果[10]。在該工作完成后,將切口縱向切開,令穿支血管邊的空腔與切口相連,隨后提起深筋膜下的血管,按照常規辦法切下皮瓣與其邊界。
對于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而言, 為保證皮瓣蒂部無扭轉、防止皮瓣發生折疊,術畢皆要對其受傷肢體實行固定操作,同時于后續恢復過程中保證傷口創面的清潔,保證患者創面不會與水接觸而造成感染[11]。醫護人員需在后續數日內對患者皮瓣成活、周遭血液流動狀況進行觀察,若出現創面腫脹、有血液滲出、顏色與溫度產生差異等癥狀,需由主治醫師及時處理[12]。待創面初步恢復后,由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小幅度運動指導, 并于后續住院療養后實施拆線與斷蒂。
對研究組患者及參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與分析,治療效果分為有效(患者經治療后手部功能完全恢復,皮瓣成活,且手部外觀良好,無血液流通不暢,手部臃腫情況發生);顯效(患者經治療后手部功能基本恢復,但在活動時仍存在著部分限制,瓣膜未完全成活,手部外觀一般,或手部出現了血液流通不暢、臃腫等狀況);無效(瓣膜全然壞死)。 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00%,治療總有效率越高,表示治療效果越好。
對研究組患者及參照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進行觀察與分析。 皮瓣移植修復術的術后不良反應包括:創面感染,皮瓣邊緣壞死,創面附近血液流通不暢,血腫以及液化等。 不良反應發生率越低,表示治療效果越好。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 參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8.00%, 研究組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n(%)]
研究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0%,參照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00%,研究組遠遠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n(%)]
在醫學臨床領域, 皮瓣移植修復術是治療外傷軟組織缺損的主要治療手段, 而穿支皮瓣修復技術是近二十年來剛剛興起的最新的皮瓣移植修復技術手段, 比起以往的帶蒂皮瓣,穿支皮瓣優點十分明顯[13]。但有利便有弊,兩者相較起來,帶蒂皮瓣可以獲取的組織量比較大,具體的手術操作也相對容易,由于常常取胸腹間皮瓣,帶蒂皮瓣的填充量遠遠勝過穿支皮瓣,且血管無需斷蒂,操作技術難度小,而其缺點也十分明顯,但正因其組織量太大,當對較薄的創面進行修復時并不如何合適, 術后美觀程度有限,且皮瓣的成活率也未達到預期的高度[14]。 而相較起來, 穿支皮瓣打破了以往的傳統觀念, 將皮瓣與深筋膜、肌肉分離,大幅度改善了皮瓣守區的外觀美觀程度,缺點為技術與實際操作較為復雜, 且手術費用也要高于帶蒂皮瓣的移植與修復[15]。 可以說在當今醫學領域內,手部外傷的“治愈”已并難題,患者對治愈后手部功能的恢復及美觀度更為著重, 而穿支皮瓣修復術能夠能夠使修復部位在恢復生理功能與完整性的基礎上于外形方面達到基本的美學要求,因而目前于臨床領域大受歡迎,已然成為了當前軟組織缺損修復的新興趨勢。
現為對穿支皮瓣對治療手外傷組織缺損的治療效果、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驗證與分析,該院選取該院收治的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經治療與研究后,得到如下結論: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49/50), 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8.00%(34/50),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遠遠高于參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P<0.05),由此可見,比起以往的帶蒂皮瓣修復術,穿支皮瓣修復術的治療效果更為可觀,不僅能夠保證患者的手部功能基本恢復, 還能夠更加有效地保證患者手部外觀與皮瓣成活率;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針對創面感染、皮瓣邊緣壞死、皮瓣邊緣血液流通不暢、血腫與液化等癥狀,研究組患者的發生率分別為2.00%(1/50),0.00%(0/50),4.00%(2/50),2.00%(1/50),0.00%(0/50),而參照組患者的發生率分別為6.00%(3/50),4.00%(2/50),12.00%(6/50),10.00%(5/50),6%(3/50),根據以上數據可見,參照組各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高于研究組, 且從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來看, 研究組患者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0%(4/50), 參照組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00%(19/50), 研究組患者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遠遠低于參照組(P<0.05),以上數據足以說明穿支皮瓣修復術較之傳統帶蒂皮瓣修復術在治療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方面能夠更加有效地降低不良反應發生幾率, 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患者術后恢復。 該次研究所得結論與相關學者[17]研究結果相似,其研究組治療優良率為97.15%(34/35),參照組治療及格率為82.85%(30/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1%(2/35),參照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84%(8/3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由于其文中治療優良率與該次研究中治療有效率表達含義一致, 因此根據其研究結果同樣可以得出穿支皮瓣修復術比傳統使用的帶蒂皮瓣修復術效果更見良好,且前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比后者更低,穿支皮瓣修復術不僅能夠有效地幫助患者恢復手部功能, 還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與該文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 穿支皮瓣修復術在治療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方面臨床療效良好, 能夠有效地幫助患者恢復手部功能并保證患者的手部美觀性,且不良反應狀況出現較少,值得在臨床領域進行廣泛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