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鑫
巨野縣人民醫院心內一科,山東菏澤 274900
冠心病屬于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其發病與環境、飲食、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可引起心悸、胸悶、胸痛等多種癥狀,長期患病將對心功能造成損害,因此該病的繼發性疾病較多,如左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1]。 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對患者健康威脅嚴重, 加重了癥狀表現, 若不及時進行治療, 很可能引起急性心衰或是心梗,導致患者死亡[2]。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是常用的兩種治療方式,其適應證不同,也各有優劣。 部分學者認為藥物治療相對安全,適應證廣泛,一部分學者認為手術治療更為直接,且現代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創傷小,安全性較高[3]。基于此, 文章分析了冠脈介入治療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有效性,并選取了該院2017 年11 月—2020 年4月期間68 例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文章回顧了該院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的收治情況,從中選取68 例患者進行分析,按照治療差異分組,分別行藥物治療(對照組)與聯合冠脈介入治療(觀察組),每組均34 例患者。 觀察組年齡58~83 歲,平均為(70.4±1.4)歲;男18 例,女16 例;心功能Ⅱ級患者有5 例,Ⅲ級患者有16 例, Ⅳ級患者13 例, 其中18 例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性疾病。 對照組年齡59~82 歲,平均為(70.5±1.2)歲;男19 例,女15 例;心功能Ⅱ級患者有8 例,Ⅲ級患者有15 例,Ⅳ級患者11 例,其中20 例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性疾病。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對比。
納入標準:患者經影像學、實驗室等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在醫生的充分說明下按意愿選擇治療方式; 患者LVEF 在50%以上,冠狀動脈狹窄面積在70%以上;患者符合相關的手術適應證;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該次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臟疾病的患者;合并其他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精神或是認知障礙患者;手術禁忌證患者;藥物過敏患者;依從性差的患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對照組行常規藥物治療, 阿司匹林 (國藥準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1 次/d,酒石酸美托洛爾(國藥準字H20113390) 口服,50~100 mg/次,2 次/d, 地高辛(國藥準字H31020678)口服,0.125~0.5 mg/次,1 次/d。 觀察組則在確診后應用經皮冠脈介入術治療, 術前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與氯吡格雷(國藥準字J20130083)(600 mg/d)治療,選擇適合的病變血管建立血管支架和導絲,經橈動脈穿刺,在影像學引導下將導絲置入病變血管,置入并釋放球囊,以擴張血管,并預留一定空間置放支架,病變血管血流超過T1MI3 時表示介入治療成功。 術后終身服用阿司匹林治療,100 mg/次,1 次/d, 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19990258)20 mg/次,夜間服用,氯吡格雷75 mg/次口服,1 次/d。 叮囑患者保持合理飲食以及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適當的軀體鍛煉。
參照以下標準評估患者療效: 經治療后患者癥狀消失,影像學檢查可見病變血管血流恢復,心功能恢復或改善超過2 級為顯效;經治療后癥狀改善,影像學檢查可見病變血管梗阻消失80%以上,心功能改善1~2 級為有效;與以上描述不符合為無效, 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34×100.00%。 對比兩組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收縮末內徑(LVDs)、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短軸縮短率(FS)、左室舒張末內徑( LVDd)。 統計兩組的并發癥情況。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7.06%(33 例),對照組是76.47%(26 例),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觀察組治療后LVDs 是(27.43±0.37)mm,FS 為(27.52±3.11)%,LVDd 為(43.02±7.28)mm,LVEF 是(51.17±6.18)%,數據較之對照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 LVDs(mm) FS(%) LVDd(mm) LVEF(%)觀察組(n=34)對照組(n=34)t 值P 值27.43±0.37 30.65±1.68 10.914<0.001 27.52±3.11 24.46±3.05 4.096<0.001 43.02±7.28 47.12±5.26 2.662 0.010 51.17±6.18 47.92±3.46 2.676 0.009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88%(2 例),對照組是8.82%(3 例),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冠心病的發病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 冠脈粥樣硬化病變后血管狹窄,當狹窄面積逐步擴大后,會引起梗阻現象[4]。 冠脈硬化后,血管脆性增加,也可能引起血管破裂風險。 該疾病發病后對心肌供血供氧產生了影響,繼而引起心肌壞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 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在臨床中比較常見, 主要是冠心病引起的心室重構導致的。 該病可采用藥物治療, 常用藥物如抗血小板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β 受體阻滯劑等,但對于一部分血管狹窄、梗阻嚴重的患者來說,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當疾病發展至一定程度后,必須采用手術治療[6]。
經皮冠脈介入手術是臨床中治療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常用方式, 該手術治療創傷較小, 可以有效疏通梗阻,擴張血管,恢復心肌灌注。 冠脈介入手術經外周外周動脈送入帶氣囊的導管,對血管進行擴張,能積極預防左室重構[7]。 最后,通過置放支架,可以維持血管的長期通暢,預防梗阻,大大降低了二次梗阻的發生率。 與藥物治療相比,冠脈介入治療更為直接,可以實現快速擴張血管和恢復心肌灌注,確保患者內循環[8-9]。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7.06%(33 例), 優于對照組76.47%(26 例)(P<0.05)。說明手術治療效果更佳。值得注意的是,經皮冠脈介入治療雖然屬于微創手術,但也存在一定的創傷,術后容易出現出血等并發癥,對患者造成一定損傷,臨床中,一定要嚴格手術適應證,準確排除禁忌證[10-11]。 術后,需終身用藥治療,預防心梗或是出血疾病的發生。 周金成[11]在其研究中也指出:冠脈介入治療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性是98%, 常規治療80%(P<0.05)。其研究與該研究結論觀點基本一致,僅存在較小的數據差異,可能與病例數差異相關。 冠脈介入治療適應證比較廣泛,手術創傷較小,療效顯著,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作為首選的推薦方案。
綜上所述,冠脈介入治療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效果良好, 對于心功能的恢復有積極作用, 而且安全性高。 但術后仍存在一定的并發癥風險,需要加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