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香
巨野縣北城醫院內科,山東巨野 274900
消化道腫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 對于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考慮到患者的年齡較大、身體素質較弱,且普遍合并有多種并發癥,在治療中很難給予患者聯合化療治療[1]。卡培他濱是一種新型的抗腫瘤藥物,具有療效確切、服用方便等優點,在臨床治療中有著較好的效果。 但傳統的藥物治療方案,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耐受問題,包括手足綜合征等,需要暫停用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藥物的治療效果[2]。 對此,合理降低藥物劑量、延長用藥時間,可以予以相應地調整和解決。該文選擇該院2017 年8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54 例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就卡培他濱的合理用藥方案及療效進行了分組探討。 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54 例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數字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27 例。其中,對照組:男15 例,女12 例;患者最小年齡61 歲,最大年齡82 歲,平均年齡(71.3±10.7)歲;消化道腫瘤類型:胃癌7 例,腸癌13 例,食管癌7 例。 研究組:男16 例,女11 例;患者最小年齡60 歲,最大年齡82歲,平均年齡(71.2±10.1)歲。 消化道腫瘤類型:胃癌6 例,腸癌13 例,食管癌8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確診為晚期腫瘤, 且既往未接受過卡培他濱治療方案。 該組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患者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行卡培他濱(國藥準字H20133366,0.15 g×12 片/盒)常規治療方案。 每日卡培他濱用量2 500.0 mg/m2,早晚各用藥2 次,餐后半小時后溫水送服即可。 連續用藥14 d,3 周重復, 每周計算劑量強度約為11 666.7 mg/m2。治療2 個周期。
研究組患者行卡培他濱減量治療方案。 每日卡培他濱用量2 000.0 mg/m2,早晚各用藥2 次,餐后半小時后溫水送服即可。連續用藥21 d,4 周重復,每周計算劑量強度約為10 500.0 mg/m2。 治療2 個周期。
分別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參考實體瘤環節評估標準,分為4 個等級,即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進展(PD)和疾病 穩 定(SD)。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包括色素沉著、手足綜合征、惡心嘔吐等。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研究組色素沉著、手足綜合征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惡心嘔吐、口腔炎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在臨床確診時, 普遍已經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轉移,并且患者由于年齡偏大、身體素質較差,以及自身合并多種并發癥等因素限制,很難采取手術、化療等治療方案,及時給予患者手術治療,患者術后也容易出現復發問題[3]。 因此,對于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側重要求減輕患者痛苦,給予患者及時的對癥處理。 綜合以上情況,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的治療,以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根本目的,以姑息性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4]。 卡培他濱是一種新型抗代謝腫瘤化療藥物, 屬于氟尿嘧啶氨基甲酸酯類,具有用藥簡單、藥效確切等優點。 卡培他濱進入人體后,主要通過腸黏膜吸收,隨后進入肝臟,在胞嘧啶核苷脫氨酶和羧酸脂酶的共同作用下,5’-DFCR 會趨向5’-DFUR 轉變, 腫瘤細胞中會有少量直接進入的DFCR,在腫瘤細胞內胞嘧啶核苷脫氨酶的作用下,也會趨向5’-DFUR 轉變,最終會由胸苷磷酸化酶在腫瘤組織內轉化為抗代謝活性藥物5-FU[5]。 正常組織由于TP 含量相對較低,因此可以達到避免損害正常組織的目的。 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對比,可實現較高的5-FU 濃度[6]。卡培他濱這種特殊的三步激活特征, 可以在保障該藥物具備良好靶向作用的同時,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對于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卡培他濱的單藥治療有效率為25%~27%,并且對5-FU+LV 治療失敗的患者仍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7]。
卡培他濱藥物使用過程中, 產生的不良反應均屬于較輕的不良反應,以輕度和中度不良反應為主。 但在該組研究中, 對照組患者中部分患者的手足綜合征等并發癥的程度較為嚴重,必須給予患者暫停用藥處理[8]。 暫停用藥處理雖然可以緩解不良癥狀,但會影響藥物的療效,降低患者的依從性。 卡培他濱屬于氟尿嘧啶前提藥物,進入人體后需要轉化為5-FU 從而產生抗腫瘤活性,該藥物劑量反應曲線為漸近線,在小劑量條件下趨近于直線,達到已經計量后停止上升出現平波[9]。 從這一理論推斷,卡培他濱的藥物療效與劑量的關聯并不密切, 主要受到時間的影響[10-11],基于此該組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進行了藥劑減量處理,同時延長了用藥時間。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66.67%,高于對照組33.33%(P<0.05);研究組患者色素沉著(81.5%)、手足綜合征發生率(74.1%)明顯低于對照組100.0%、100.0%(P<0.05);研究組惡心嘔吐70.4%、口腔炎59.3%與對照組63.0%、66.7%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對照組有所下降,尤其手足綜合征等并發癥下降幅度明顯。 初步分析,減少卡培他濱的藥物劑量, 是控制不良反應減少的主要原因。 這與吳永非[12]的研究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60%高于對照組44%(P<0.05),基本一致。 證明減少卡培他濱的藥物用量,可以在保障療效的同時,控制不良反應的發生與疾病發展。
綜上所述, 卡培他濱對老年晚期消化道腫瘤患者療效確切,但傳統的用藥方案容易導致患者手足綜合征、色素沉著等并發癥風險升高,導致患者暫停用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 對此采取減量用藥方案可獲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和用藥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