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芯亦
個舊市中醫醫院兒科,云南個舊 661000
EB 病毒全稱為Epstein-Barr 病毒, 該病毒屬皰疹病毒科,流行病學調查顯示95%左右的成年人攜帶該病毒,約有90%的3~5 歲幼兒有小兒EB 病毒感染史, 人類為EB 病毒感染宿主,EB 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 小兒EB病毒感染的發生與嬰幼兒免疫能力低下有關, 患兒以發熱、皮疹、肝脾腫大、扁桃體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為典型癥狀,若為重癥病例,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以及血液系統在內的多個器官功能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1-2]。該次研究比較該院2016 年6 月—2017 年6 月70例分別單一應用更昔洛韋以及更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治療的小兒EB 病毒感染患兒免疫指標、單位時間總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現報道如下。
實驗組應用更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治療(n=35):男、女分別20 例、15 例;年齡3 個月~8 歲,平均(4.22±0.31)歲;病程18 h~5 d,平均(3.02±0.11)d。 對照組單一應用更昔洛韋(n=35):男、女分別19 例、16 例;年齡5 個月~8 歲。 平均(4.38±0.31)歲;病程18 h~5 d,平均(3.02±0.11)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相關數據經統計學驗證,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參考胡亞美主編第八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小兒EB 病毒感染臨床診斷標準,患兒均出現發熱、皮疹、肝脾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扁桃體腫大等癥狀,患兒EB 病毒DNA 拷貝數均超過5.0×102/L,為陽性;②患兒均既往未私自服用其他治療性藥物, 該次研究征得患兒家長同意且獲得醫院倫理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服用其他治療性藥物患兒;②EB 病毒感染前確診肝脾疾病、神經系統、血液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疾病患兒。
對照組患兒均應用更昔洛韋(國藥準字H20020295)治療,更昔洛韋每次靜脈滴注l0 mg/(kg·d),2 次/d。 實驗組患兒給予更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國藥準字S20113008)治療,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10~15 萬IU/kg.次,生理鹽水2 mL 稀釋,空氣壓縮霧化吸入,2 次/d。 更昔洛韋給藥方法以及給藥劑量均參考對照組。 兩組患兒治療療程均為7 d, 若患兒持續給藥7 d 后臨床癥狀未明顯改善可延長至14 d。
比較兩組患兒給藥前、給藥治療1 周后IgM、IgA 以及IgG 等免疫數值變化情況,均采用免疫比濁法測量上述免疫指標。
實驗組治療1 周后總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患兒體溫恢復正常,肝、脾、淋巴結腫大均消失,外周血白血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均處于正常水平,1 月后EB 病毒DNA 檢測為陰性, 則表示治療顯效。 若患兒體溫接近正常,肝、脾以及淋巴結腫大均與治療前相比明顯縮小,外周血白血胞計數、 血小板計數均接近正常水平,1 月后EB 病毒DNA 檢測為陰性,則表示治療有效。 若患兒臨床癥狀以及體征與治療前未出現明顯改變,1 個月后EB 病毒DNA 檢測為陽性, 則表示治療無效。 總有效率等于顯效率與有效率的和。
結果中計量數據錄入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 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兒治療1 周后IgM 比對照組高、IgA 比對照組高、IgG 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免疫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mmun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表1 兩組患兒臨床免疫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mmun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
實驗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1 周后總有效率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after 1 week of treatment[n(%)]
實驗組總有效率略比對照組高, 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after treatment[n(%)]
EB 病毒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單核細胞DNA 病毒,該病毒可通過唾液傳播后侵犯B 淋巴細胞, 對B 淋巴細胞給予持續性刺激,從而促使B 淋巴細胞異常增生、分化,繼而使宿主體內淋巴T 細胞防御機制被開啟, 致使患者發熱、扁桃體腫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癥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本病常見于3~5 歲兒童, 且5 歲以內約有90%的患兒感染過EB 病毒, 該病患兒臨床癥狀輕重不一,若EB 病毒感染患兒疾病遷延不愈,可致使增加患兒全身性感染發生風險,甚至累及心臟、腎臟、血液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在內多個臟器系統[3-6]。 此外,近些年臨床調查發現淋巴癌、 胃癌等多種腫瘤疾病的發生與EB病毒感染存在密切的聯系,這主要是由于人體感染EB 病毒后因淋巴T 細胞免疫系統被異常開啟, 嗜血細胞性淋巴細胞數量激增, 人體正常T 細胞、NK 細胞以及單核巨噬細胞在內的免疫介質難以發揮正常功能, 機體免疫能力降低[7-9]。 因此,對于EB 病毒感染患兒應盡早行有效治療, 但目前小兒EB 病毒感染尚未發現特效治療性藥物,該病臨床治療指南推薦應用阿昔洛韋、 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10]。該次研究顯示結果應用更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治療的實驗組應用患兒治療1 周后IgM、IgA、IgG 等 免 疫 指 標 分 別 為 分 別 為 (2.82±0.18)mg/L、(2.26±0.13)ng/mL、(15.24±1.21)ng/mL,單一應用更昔洛韋治療的對照組上述免疫數值分別為分別為(1.71±0.15)mg/L、(1.56±0.12)ng/mL、(11.34±1.23)ng/mL,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提升,由此可見,更昔洛韋治療方案以及更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治療方案均可提升小兒EB 病毒感染患兒免疫能力。 更昔洛韋為脫氧鳥嘌呤核苷類似物,給藥后該品可被由UL97 基因編碼的蛋白激酶同系物經磷酸化為單硝酸鹽, 而后在細胞激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轉化為二磷酸鹽、三磷酸鹽,三磷酸鹽可通過抑制EB 病毒DNAb 聚合酶, 致使EB 病毒DNA 毒復制、 增殖被終止,現代藥物動力學研究顯示該品注射給藥1 h 后血藥濃度即可達到峰值,該品以原形物經腎臟排出,尿液排出率約為90%,由此可見,更昔洛韋對EB 病毒感染患者腎臟造成的損傷小,且具有起效快的優點[11]。 近些年伴隨伴隨EB 病毒感染研究的不斷深入, 部分研究表明在EB 病毒感染恢復期,可檢測到干擾素,繼而部分醫學研究者提出應用外源性干擾素提升EB 病毒感染患者治療效果的設想,基于該設想,該次研究比較該院35 例單一應用更昔洛韋治療對照組小兒EB 病毒感染患兒與35 例應用更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治療實驗組小兒EB病毒感染患兒治療效果。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更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治療的實驗組患兒治療1 周后總有效率為97.14%, 明顯高于單一應用更昔洛韋治療的對照組。林發振[12]臨床研究顯示更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治療的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02%,比對照組高,該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均證實干擾素可提升EB 病毒感染患兒治療效果。 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霧化吸入后可阻止降解病毒RNA, 進而抑制病毒復制以及分化,從而提升更昔洛韋抗病毒作用。 該研究結果在既往研究基礎上觀察小兒EB 感染患兒不良反應, 結果顯示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小兒EB 病毒感染更昔洛韋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