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紅
冬春交替之際,氣溫忽冷忽熱,加之室內比較溫暖,如果外出時面部遭到冷風的侵襲,很容易發生面癱。最近,來我院就診的面癱患者比前段時間有所增加,其中有病后體弱的老年人,也有因過度疲勞或酒后受風的中年人,甚至還有中小學生。所以,春寒料峭之際,一定要注意防范面癱。
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痹,是一種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癥狀的疾病。該病通常急性發作,表現為突然一側面部額紋消失,眼睛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患側不能做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和噘嘴等動作;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耳下疼痛等。面癱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春兩季,即寒冷、風大的季節多發。
中醫學認為,該病的產生是因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是風熱趁虛入侵人體面部相關經絡,進而導致其經筋功能失調、氣血痹阻,無法對筋肉進行約束而出現。另外,病毒性或非特異性感染(如變態反應)及局部的骨膜炎也可造成面神經水腫、受壓導致神經麻痹。情況較輕者,由于神經受壓、髓鞘外層損傷,可導致傳導速度阻滯。如治療及時,排除水腫壓迫,功能可完全恢復。嚴重者則造成神經永久性損傷,可留下嚴重的后遺癥。
很多人認為出現面癱首先應看西醫,一周后再做針灸配合治療。其實最好的治療方式是在病發后同時看西醫、做針灸,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可以帶來最好的療效。面癱的治療時間一般為一個月,其中第一周為疾病初發,第二周達到最嚴重的程度,第三周開始隨著藥物起效、神經管水腫消退,癥狀漸漸好轉,至第四周逐漸康復。在這個過程中,西醫主要用藥物消除水腫,營養神經并抗感染。
針灸治療時,以健側肢體的腧穴為主,選取地倉、風池、翳風、四白、迎香、太陽、頰車、牽正等穴位進行針刺;并選取患側列缺、合谷、足三里、懸鐘、太沖穴等進行針刺治療。該治療需每日進行1次,每次留針時間控制在45分鐘左右。同時,可根據病情,對頭面部穴位進行艾灸或神燈照射治療。除此之外,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可以在如上治療約10天后,加以電針治療。
在面癱初期,患者還可以在治療基礎上,進行癱瘓面肌的被動活動——沿著面頰、顳部和額部位置進行環形的順時針按摩。按摩穴位為下關、上官、大迎、翳風、迎香穴、陽白。5~10分/次,2次/天。
也可以在神經功能逐漸恢復后進行面肌表情練習:緊閉嘴巴,將臉頰鼓起膨脹,停留數秒后還原,連續10次;抬額閉眼練習,用力抬起額頭,運動額肌并出現額橫紋,然后閉緊雙眼,運動患側眼輪匝肌,交叉進行這兩個動作;皺眉訓練,皺緊眉頭,將左右眉盡量靠近,眉間出現皺紋,停留數秒還原,連續10次;噘嘴訓練,噘起嘴巴,停留數秒還原,連續10次;示齒訓練,嘴唇微張,上下齒咬合,停留數秒還原,連續10次。早晚各進行1次,10分/次。
對于面癱,還是應該以預防為主:1.首先要注意保暖,應避開風寒對面部的直接襲擊,尤其是年老體弱、病后、過勞、酒后及患有高血壓病、關節炎、神經痛等慢性疾病者,盡可能不要迎風走。開車及坐車時,盡量不要將車窗搖下,盡可能不要讓風直吹面部;2.少吃或不吃冰冷飲料,多食新鮮蔬菜、粗糧、豆制品;3.勿用冷水洗臉,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10~20分鐘后進行足底按摩;4.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保證充足睡眠,以提高抗病能力,防止感冒及病毒感染;5.晨練時,最好待太陽出來后,不要過早地在寒風中鍛煉;6.疲勞或洗浴后,特別是蒸桑拿后,避免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