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凡癥情較重、迭治纏綿不愈者,即非單純祛風、散寒、逐濕之劑所能奏效。正如明代名醫王肯堂所說:“有風,有寒,有濕,有熱,有挫閃,有淤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風、寒、濕僅是外在誘因,而骨為腎所主,腎虛才是內在的本質。故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提出“從腎論治”的觀點,總結出益腎蠲痹法治療風濕病技術,并創制了腎蠲痹丸,臨床療效顯著,獲得眾多專業指南推薦。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被中醫視為“頑痹”,還有“白虎歷節”之稱,意為病情發作時就如同老虎在啃食關節一般,可想而知患者是多么痛苦。而不同于一般的痹癥,頑痹具有久痛多淤、久痛入絡、久病多虛、久病及腎的特點。患者多有陽氣先虛,病邪乘虛襲據經絡,風、寒、濕、熱之邪內侵,氣血為邪所阻,壅滯經脈,留滯于內,濕停為痰,血凝為淤,痰淤交阻,凝澀不通,深入骨骱,膠著不去,邪正混淆,如油入面,腫痛以作。故此病治療頗棘手,不易見速效。而五體痹久治不愈,累及內臟,又可轉為五臟痹。
朱良春教授通過長期實踐,明確認識到:此證久治不愈者,既有正虛的一面,又有邪實的一面;且病變在骨,骨為腎所主,又督脈統督一身之脈。故確立益腎壯督治其本、蠲痹通絡治其標的治則。
朱良春教授積多年潛心鉆研之功,總結出蟲類藥具有攻堅破積、活血祛淤、息風定驚、宣風泄熱、搜風解毒、行氣和血、益腎壯陽、消癰散結、收斂生肌、補益培本、清熱解毒、開竅慧腦、利水通淋、化痰定喘等14大功用。
益腎蠲痹丸就是朱良春教授善用蟲藥治療頑痹的代表方藥,方用20味中藥,其中蟲藥就占了9味。朱良春教授一方面遵前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加重當歸、熟地黃、淫羊藿、骨碎補等養血祛風、補腎培本的草木之品;另一方面強調“蟲蟻搜剔,鉆透剔邪”的特性,集中使用露蜂房、全蝎、僵蠶、烏鞘蛇、地龍、土鱉蟲等血肉有情之蟲類藥。蟲類藥為異體蛋白,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特別是鮮動物藥,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質,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消腫止痛、減輕病變關節滑膜組織炎癥、膠原纖維沉著、修復軟骨細胞增生等功效。
經過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實驗研究證實,益腎蠲痹丸能使滑膜組織炎性細胞及纖維素滲出減少,膠原纖維減少,軟骨細胞增生修復,使類風濕關節炎得到顯著改善,乃至治愈。后在臨床上,用于癥見發熱,關節疼痛、腫大、紅腫熱痛、屈伸不利、肌肉疼痛、瘦削或僵硬,畸形的頑痹,也得到同樣的效果。故益腎蠲痹丸于1995年獲得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分會的推薦,也是風濕病類的中藥中第一個獲得學會推薦的中藥;2012年《中成藥治療類風關專家共識》推薦可以單獨用于治療非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2017年進入中華中醫藥學會病證結合診療指南。
另外大量臨床數據顯示,應用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的同時聯合益腎蠲痹丸,不僅能明顯改善患者關節壓痛、關節腫脹、晨僵時間等臨床癥狀指標,并且能顯著降低ESR(紅細胞沉降率)、CRP(C-反應蛋白)等實驗室指標,且不良反應相對少見,特別是能降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所以,臨床對甲氨蝶呤療效不足或對其無法耐受的中度至重度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成年患者,多將益腎蠲痹丸作為單一治療藥物,或與其他傳統改善病情抗風濕藥(cDMARDs)聯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