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鳳麗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較快,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規律,很容易患上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可反復發作,隨著疾病進展可出現潰瘍,導致穿孔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患者在治療期間普遍伴有較嚴重的心理精神負擔,且由于對疾病的認知不足,增加了其恐懼感和焦慮感,更不利病情康復。因此,全面了解慢性胃炎很有必要。
?慢性胃炎是各種原因引發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一般分為兩個類型:炎癥病變比較表淺,局限在胃黏膜表面一層(不超過三分之一)者,稱作慢性淺表性胃炎;而炎癥病變波及胃黏膜的全層,并伴有胃腺體萎縮者,則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我國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高達60%以上,萎縮性胃炎約占其中的20%。
慢性胃炎的發病誘因有許多,常見的有長期、大量地飲酒和吸煙,飲食無規律、飲食物過冷或過熱、過粗糙堅硬,濃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易誘發或加重病情。根據實驗研究與臨床實踐得知,幽門螺桿菌(Hp)是產生慢性胃炎的主要病菌。急性胃炎治療不徹底,會轉成慢性胃炎。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糖皮質激素等可破壞胃黏膜屏障,誘發或加重胃炎。
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是由胃功能失調后的多種因素引起的。因此,胃黏膜病變的輕重程度與患者的癥狀并不完全一致,尤其當泌酸功能增強和胃蠕動頻繁時,胃部癥狀就會加重。總的來說,慢性胃炎最常見的癥狀是胃部疼痛和飽脹感,尤其在飯后癥狀加重,而空腹時比較舒適。每次進食量雖不多,卻覺得過飽而不適,常伴有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現象。由于進食少、消化不良,可產生營養不良、消瘦、貧血和虛弱。一些患者還伴有神經系統癥狀如精神緊張、心情煩躁、情緒低落、眩暈、失眠、心悸、健忘等,這些現象反過來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的胃部癥狀,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復雜,不易治愈。
慢性胃炎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在合理用藥的情況下,配合相應的飲食管理和生活調養,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對于淺表性胃炎,可以不予藥物治療;疼痛嚴重者,可以使用普魯本辛、阿托品等藥物進行止痛;胃酸增多者可以服用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胃酸抑制劑;胃酸分泌不足者可以使用胃蛋白酶合劑,如果同時伴有消化不良的癥狀,在治療中可以加入一些助消化的藥物,如多酶片、胰酶片等;對于慢性胃炎累及胃黏膜全層,或者胃鏡檢查發現有炎癥細胞浸潤,存在有腸上皮化生、假幽門腺增生等癌前病變,需要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定期進行隨診復查。另外,部分中藥具備促進胃動力、抑制或者促進胃酸分泌的作用,可以辨證選用。
飲食方面,少吃辛辣及粗糙的食物,不暴飲暴食,不飲烈酒、濃茶、咖啡等,戒煙酒;規律進餐,細嚼慢咽,盡量發揮唾液的功能以減少胃部負擔;少量多餐,每餐勿飽食,使胃部負擔不過大,可用牛乳、煮蛋等作為加餐;不宜極渴時飲水,飲水一次不宜過多;少吃粗糙和粗纖維多的食物,食物要做得細、碎、軟、爛,烹調方法多采用蒸、煮、燉、燴與煨等;不可過食冷瓜果,也不能因畏涼食而吃熱燙飲食,這對食道和胃的損傷也很大;胃病患者的胃抵抗力差,應防止食物被污染,并注意食用器具的衛生。
精神活動會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進而對胃部產生影響。因此,在做好飲食管理的同時,患者也要注意調節情緒,如果必要,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抑郁和鎮靜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