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玲
川崎病又稱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嬰幼兒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病因目前并未明確。因1967年日本醫生川崎富作首次報道,故被命名為川崎病。
這種病與感冒相似度極高,常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且發病急。發病初期,寶寶常伴隨著高熱、皮疹,有時候甚至連醫生都誤診。更要重視的是,如果沒有被及時治療,可能對心臟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其首發癥狀是發燒,口唇和眼睛發紅,身上伴發有紅點,所以常常會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或猩紅熱。春季正是川崎病的高發期,如果孩子發燒,特別是持續高燒不退,或有下述癥狀,家長要盡快帶孩子到醫院診治:
1.高熱(大多38℃以上甚至40℃)≥5天,且使用退燒藥、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
2.雙側眼睛結膜充血,且眼部沒有分泌物(若合并一側眼部感染,可出現單側分泌物)。86%~90%的川崎病患兒會出現此表現。
3.紅色的皮疹,沒有水皰或痂皮,肚子、胳膊、腿、后背等部位都可能出現。隨著病情進展,紅斑或者是漸漸消退,或者是形成更大的斑,像地圖一樣。
4.口腔及咽部充血、口唇皸裂、草莓舌等。
5.急性期掌心和腳心出現如同凍瘡一樣的硬腫,發病的第10~15天,手指和腳趾開始出現片狀脫皮。
6.頸部淋巴結腫大。該癥狀是所有主要癥狀當中出現頻率最低的一個,很多兩歲以下患兒不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
川崎病最大的危害是患兒發病時伴隨全身性血管炎,以心臟冠狀動脈炎癥最常見,未經正規治療患兒冠狀動脈損傷的發生率達25%,嚴重者或延誤治療者可以引起冠狀動脈瘤,造成死亡或遺留長期后遺癥。川崎病目前已經取代風濕熱,成為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誘發因素。所以,當孩子出現上述癥狀時,應該立即帶其去三甲醫院的心內科就診。
川崎病的診斷比較簡單,在排除可以引起上述表現的其他疾病基礎上,以上6個癥狀中只要出現5個就可以診斷。如果不夠5個,但臨床懷疑川崎病,通過超聲心動檢查證實了冠狀動脈瘤(或動脈擴大),同時化驗血(降鈣素),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也可以確診。
雖然川崎病的病因不明,但目前治療方案很成熟,具體包括: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要求患兒的體溫必須在38.5℃以下才能輸入)聯合口服阿司匹林;英夫利昔單抗(IFX)治療;根據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以及對藥物的反應,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
川崎病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在孩子發病10天以內進行治療都算及時,在發病5~9天內得到治療則效果更好。
在孩子接受治療期間,家長們需要配合醫護人員做好以下護理工作:
?發熱護理:以物理降溫為主,如給予退熱貼、溫水擦浴、頭部冷敷等,同時給孩子多飲溫水。必要時請示醫生給予藥物降溫,家長不要私自給患兒用藥,以防影響病情。對出汗較多者及時更換內衣褲。
?皮膚護理:保持孩子衣物、被褥、皮膚的清潔干燥,如其指(趾)端出現脫皮,不要撕拉,讓其自然脫落,以防止繼發感染。如孩子出現口腔黏膜糜爛,可搽思密達;口唇皸裂,搽石蠟油。
?飲食護理:應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的流質或半流質溫涼飲食,如雞蛋糕、果汁飲料、豆漿等;避免提供生、硬、過熱、辛辣刺激性食物。急性發作期應少量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