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提起血常規檢查,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這是一種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手段,在進行常規體檢或檢查某種疾病時都會有它。但實際上,很多人并不了解為什么要做血常規檢查,也看不懂報告,看到報告里各種升降的箭頭符號容易胡亂猜疑。那血常規檢查到底如何看?血常規能看出什么呢?下面就帶您了解一下。
大多數人對血常規檢查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其一,認為血常規檢查就等同于所有的抽血檢查,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等;其二,主要是為了檢查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疾病;其三,血常規檢查實際上并沒有多大用處。
針對以上所述的錯誤認知,有必要為大家解釋一下。血常規檢查是通過對血細胞形態以及數量變化進行觀察,以此來判斷血液狀況以及相關疾病的一種檢查手段。血常規的檢測內容并不包括血脂、腎功能、肝功能等指標,這些都歸于生化類檢查。
身體出現感染或疾病時,往往憑感覺并不能及時發現,只能通過血液檢查才能發現疾病或疾病的苗頭。最直觀的是,能看出患者是否存在貧血。血常規檢查中有一項指標是血紅蛋白,其數量的多少與貧血有著直接關系。最常用是,檢查患者有無細菌或病毒感染的問題。一些寄生蟲感染的問題,也能通過血常規檢查出來。另外,血常規檢查還能發現一些諸如紫癜等血液類疾病。
拿到血常規報告,人們會發現上面有很多的指標和數據,感到十分的頭疼。但其實血常規檢查報告,只要看懂以下3個指標就可以了。
血紅蛋白:臨床上又稱作血紅素,是紅細胞中特有的一種紅色蛋白質。其主要作用是與氧結合,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運輸。血紅蛋白常被作為評判患者有無貧血的重要依據。參考值: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貧血可見于多種疾病,主要包括:①紅細胞過度被破壞而引起的各種溶血性貧血;②造血原料不足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俗稱營養不良;③骨髓受到惡性腫瘤細胞侵襲,如骨髓瘤、白血病等。
白細胞計數:外周血白細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白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三大類,其中粒細胞又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是測定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白細胞分類計數則是將血液制成涂片后進行分類,并求得各種白細胞的比值。不同因素可導致不同類型的白細胞發生變化,因此,白細胞分類計數變化,比白細胞總數更能反映機體的生理或病理狀態。
比如:中性粒細胞增多,多見于急性感染或化膿性感染、中毒、出血等;中性粒細胞減少,多見于傷寒、副傷寒、瘧疾、布氏桿菌病、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過敏性休克、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癥或缺乏癥、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中毒損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多見于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和血液病;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多見于傷寒、副傷寒、嚴重燒傷等;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多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細胞瘤、紅細胞增多癥、骨髓纖維化或轉移癌等;嗜堿性粒細胞減少,多見于速發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淋巴細胞增多,多見于傳染病和血液病;淋巴細胞減少,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或接觸放射線等。
血小板:血小板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參與機體的凝血和止血,正常值范圍為(100~300)×109/L。通常來說,血小板數量過低,常見于尿毒癥、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等。血小板數量過多,常見于骨折、急性感染、缺鐵性貧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