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光華學院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有關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建設智能化校園管理與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的重要意見。教育部也發表相關文件,要求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要求各高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針對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
為了使教育工作的需求跟上技術的變遷,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全新的智能化、多元化教學模式,構建網絡化的教學平臺,提高會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節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性,營造愉悅和靈活的學習環境,以培養懂會計、能運用會計信息為其專業服務的復合型人才。
第一,財務會計工作的主要職能是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有效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為所有利益相關者提供了企業經營覺得過程中的重要理論依據,如果政府、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機構想要從多方面了解企業真實有效的運營狀況,會計人員可以為這些提到的問題去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會計行業需要大量的專業性人才投入到市場工作當中,順應產業發展需求,緊貼行業的發展。
第二,全國會計從業人員數量極多,主要原因在于我國中小微企業極多,在企業中從事會計工作,或者從事財務會計代賬工作的人員很多。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數量和規模仍然在不斷地增大,財務會計工作崗位還是有需要的。但一般會計人才在市場中的需求已然趨于飽和的狀態,需要的是高端技術性財務分析與控制人才。在傳統教學模式培養下,畢業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工作應變能力方面慢慢退化,學生就業率逐年降低。市場所需要的高學歷、高層次、高技能的專業性技術人才卻是非常稀缺。

只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根源上把問題解決了,才能提升高校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職業技術水平,從而讓其更好地去適應經濟的發展,符合社會市場現代化的管理需要,培養出一批高素質、高技術性的復合型人才。
近幾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教育信息化發展。2016年2月2日,教育部出臺《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2016年6月7日,出臺《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這些政策均表明,國家要規范各高校的智能化教育體系,要求各高校切實落實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工作,探索基于SPOC、微課、MOOC等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各成功院校的經驗表明只有推動智能化技術環境下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才能構建以目標為導向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我國清華大學所創建的“學堂在線”、超星公司的學習通平臺等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也廣受大學生的喜愛,目前很多機構或大學網絡學院也都開始提供在線課程平臺或微課、MOOC資源共享服務。
國內關于智能化技術如何引導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如何打造“一流課程”,滿足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尚處于理論探討和探索性實踐階段。
近年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擴招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全民化教育”實施之后,大部分人才批量產生的同時凸顯了“就業難”與“招人難”的矛盾,暴露高校教育與市場的脫節。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為企業培養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會計學專業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改變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
“互聯網+”環境下,慕課(MOOC)、小規模限制在線課程(SPOC)等教學模式不斷發展,為高校教學改革帶來新的機遇,但是不是所有課程都符合慕課(MOOC)、翻轉課堂、微課的教學模式實行條件,慕課和翻轉課堂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學生自學能力要求比較高,一些應用型院校學生很難完全把握。對于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的課程教學來講,如何從傳統教學模式過渡至智能化教學模式而使高校教學真正受益,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在“一流課程”打造中所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其實最能滿足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需求。如何將會計學專業課程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進行區分,選擇合適的“課堂+線上教學平臺+網絡交流平臺+MOOC/SPOC/微課……”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才是關鍵。
只有基于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訴求,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管理等技術,構建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的多角度、多層級、智能化的教學模式,才能從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現代社會發展需要角度出發,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整體思路上是按照課程內容及條件劃分不同課程類型,按照課程設置對會計學專業知識、能力的要求進行分層次劃分,針對課程在該角度該層次上所能融入的最適宜的智能化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角度新穎,為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貢獻力量,為打造“金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的重新設計和構建,提供一些思路。
以相關智能化技術應用為前提,分析會計學專業課程的特點和人才培養能力需求,從多角度、多層級入手,構建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的智能化教學模式框架;將慕課、微課、快課、SPOC、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智能化模式,應用于不同類型的會計學課程建設當中,找到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智能化的實施途徑,打造“金課”,摒棄“水課”,提升會計學專業整體教學質量。
依托智能化技術,針對會計學專業環境變化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從財務會計類課程、會計信息化類課程等多角度,基礎層、提高層、高質層等多層級,融合智能化技術手段,設計構建會計學專業課程智能化教學模式。給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過程帶來全新的體驗,并呈現出從教學的統一性到教學的個性化、從“教書本”到“智能”知識優化、從單一的教學資源到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從封閉教學環境到開放的智能化教學環境的特征。
(1)多角度、多層次、智能化教學模式初步設計。根據人才培養需求和學生接受能力差異,將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初步設計為多角度、多層次、智能化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多角度、多層次、智能化技術初步設計表
(2)多角度、多層次、智能化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設計。首先,設計多角度實現路徑;根據多角度課程內容的量化目標,設計各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等;其次,設計多層次實現路徑,根據學生的職業規劃和接受能力差異,設計將學生劃歸于各個層次;最后,設計智能化技術實現路徑,根據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使用單獨或混合式的教學手段,設計會計學專業課程所適用的智能化教學模式。鑒于智能化技術的不斷更新,學生閱歷增長和職業規劃變更的可能性,課題組適時調整教學模式設計路徑。
(1)多角度、多層次、智能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分析。選擇幾門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智能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在不斷地實施與反饋當中,對智能化教學模式加以調整,已達到“一流課程”建設的目的。
(2)智能化技術下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配套資源建設。為保證能夠實現會計學專業課程多角度、多層級、智能化的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對教師資源、教學設施、實驗室建設和校企合作等軟硬件資源建設提出建議措施。
綜上所述,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多種多樣,只有用到實處才能看出效果,只有進行必要的改革,在多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以此來盡快實現教學效果突破性進步。會計學專業只有堅持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實踐能力培養,進行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才能培養出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技術能力的全方位人才,這才是會計人才教育進步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