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萍萍,李偉光
(長春光華學院 電氣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130033)
為了適應國家和地方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趨勢,著眼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物聯網、計算機等領域的人才需求,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抓手,以推進合作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路徑,電氣信息學院于2012年開始與中軟國際、中興通訊、東軟集團股份等公司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入學簽訂就業協議,實行“2.5+0.5+1”“3+1”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全程參與教學過程,探索了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培養模式,搭建了學校與企業“雙主體”間雙向參與、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共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宗旨的教學平臺,初步探索了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培養模式,并推動了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充分分析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現狀和學情特點,在此基礎上,借鑒同類高校的實踐育人機制,提出“一個宗旨、二類團隊、三個模塊、四類活動、五種能力”的實踐育人總體思路。
圍繞一個宗旨,即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宗旨。
搭建兩類團隊,即班導師團隊、專業社團導師團隊。
設置三個模塊,即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第一課堂的實驗模塊、實習實訓(課程設計)模塊、畢業論文(設計)模塊三個模塊。
開展四類活動,即人才培養方案中所設置的第二課堂專業技能類、養成教育類、學科競賽類、職業素質類四類活動。
培養五種能力,即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技術能力、職業技術能力、工程實踐能力、開拓創新能力。
通過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能力為導向“崗位-能力-課程”相對應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相結合的“三個模塊、四類活動、五種能力”實踐育人體系,通過“班導師團隊”“專業社團導師團隊”的指導,鍛煉學生專業能力及提高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等綜合素質,實現學生全覆蓋的實踐育人目標[1]。
依托與合作企業共建的現代產業學院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實施企業“5R”(Real 指真實的,即真實的工作環境、真實的項目經理、真實的項目案例、真實的工作壓力、真實的工作機會)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中三個模塊所包含的六個平臺,開展四類活動,培養學生的五種能力,突出了應用型人才工程教育“做”的特色。
以行業企業技術革新項目為依托,開展“理實一體”課程(含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學科競賽、實習實訓及職業技能培訓等活動,設計“項目+班導師+學生團隊”的第二課堂實踐架構,把行業企業的真實項目、產品設計等作為第二課堂、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的選題來源(如圖1所示)。依據專業特點,使用真實項目開發環境開展浸潤式實操、實地教學,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有效提高學生對產業的認知程度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校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特色更加彰顯。

圖1 實踐教學體系結構
以培養目標為落腳點,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面向各自專業的就業崗位,詳細分析工作崗位所需求的專業核心能力,反向設計面向“崗位-能力-課程”相對應的成果導向式模塊化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五大能力,解決學生專業知識結構問題,提高課程設置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支撐度[2]。長春光華學院現有44 個本科專業,成立了48 個專業社團,根據教師的自身學科專業特點和特長,結合其本職工作,構建“班導師團隊”“專業社團導師團隊”,覆蓋到全校44 個本科專業,并制定導師相應的工作職責、工作要求、培訓制度,在此基礎上制定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在提高導師團隊“雙師”素質的同時,也培養新時代“四有”教師。
以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為中心,以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為重點,堅持“培養與引進并重、選拔與使用結合”的原則,以提高導師團隊教師綜合素質[3],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積極推進校企人員“互兼互聘”的雙向流動機制,分期分批派出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培訓或頂崗鍛煉,在課題申報、產學研結合、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構建校企雙結構雙能雙師型教師團隊。
第二,聘請企業工程師將企業真實項目的技術規范、行業標準等帶入課堂,根據相關專業特點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工程項目研究和到工程現場實踐,建立教師工程能力素養和企業教師教育背景培訓的長效機制。
第三,開展校企導師聯合授課、聯合指導,建立企業專家數據庫,推進校企雙方“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
電氣信息學院通過搭建“三團+一平臺”(即科研助理團、實驗室助理團、專業社團、學科競賽平臺),開展“學生全覆蓋、教師全覆蓋”的第二課堂活動,搭建“教中學、學中賽、賽中創”的創新平臺,解決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4]。設計了“項目+班導師+學生團隊”的第二課堂實踐架構,教師以科研項目、學科競賽等活動為載體,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鍛煉,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和一年一度的大學生科技活動月,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5]。通過搭建專業社團平臺,在專業導師和班導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及其他科技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助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特長發揮。
第二課堂學分包括學術講座、專業技能、養成教育、學科競賽、職業素質五個部分。按照學校要求,學生達到本專業所要求的學分且獲得8 個第二課堂學分方可畢業。超出要求的第二課堂學分可替代不超過4 學分的公選課或跨專業任選課學分。部分課程實行以證代考,學生取得國家漢語應用能力測試等級證書和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或全國計算機應用技術證書,以及單片機工程師、嵌入式工程師等質職業資格證書,所獲學分同時計入第二課堂學分。
結合長春光華學院整體轉型的發展,學院根據學生特點、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現狀,構建了“師—生”全覆蓋的實踐育人體系,有效解決學生理論知識與就業崗位所需知識、能力、素質等脫節的問題,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實踐育人涉及學生在第一課堂中三個實踐教學模塊和第二課堂中四類活動的開展,建立實踐育人機制相對應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民辦高校實踐育人目標相契合,既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又符合民辦高校學生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