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丹萍
(廣西法官學院,廣西 南寧 530200)
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是在當前司法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民眾的法律意識逐步提升,遇到糾紛會理性選擇訴訟方式解決,同時隨著近年來立案登記制的改革,使得案件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傳統案件日益復雜,互聯網時代下的新類型案件不斷涌現,這些都需要對我國陪審制度進行進一步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陪審制度應如何改革才能真正實現法律的公平與效率?是沿用以往的法律審和事實審的合并還是探索二者的分離?如果探索將法律審與事實審分離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劃分的標準是什么?本文將從我國當前的陪審制度現狀出發,在實證研究和考察的基礎上,對以上問題進行研究。
我國當前的陪審制度是要求陪審員既對事實問題發表意見,也對法律問題進行表決,也就是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合一。但因種種原因,在事實審與法律審合一的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司法民主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公眾的參與,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建立,就是讓人民群眾更廣泛地參與司法,使法律審判能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我國的人民陪審員來自各個不同的行業,自身豐富的社會實踐讓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法律問題,而法官因長期在審判一線,有時容易對案件的審理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和職業邏輯,因此人民陪審員的參與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當前我國實行的法律審與事實審合并,要求人民陪審員除了要審理事實問題還要審理法律問題,這不利于實現陪審制度要求的司法民主的價值目標。由于處理法律問題需要審理人員具備專門的法律知識,而人民陪審員來自不同的行業,很多人的法律知識都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學習。如果讓人民陪審員審理法律問題,超出了其能力的要求,一方面人民陪審員在案件的審理和合議中,對法律問題不敢發表意見,造成了“陪而不審,合而不議”的現象,另一方面,案件適用的法律條款不同,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法官合議的過程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解釋法律問題,影響了案件合議的效率和質量。
在事實審與法律審合一的情況下,人民陪審員和法官對案件的審理擁有相同的權力,在合議案件的時候既對事實判定發表意見也對法律適用發表意見,最終合議的結果通過表決時多數人的意見來決定。我國最新通過的2018年《人民陪審員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了人民陪審員違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但是規定的仍然過于籠統,對于具體的案件中人民陪審員在什么情況下承擔責任沒有明確規定。而在實踐的過程中,一旦案件的審理出現了問題,法官是案件的直接責任人,承擔案件了大部分責任,因此,為了確保案件的審理效果,法官有可能盡量說服人民陪審員要求其意見和法官的意見一致,因此人民陪審員在審理的過程中容易“陪而不審”“審而不議”。
人民陪審員制度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使人民群眾更加容易接受案件的審判結果,這是由于人民陪審員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直接從群眾中產生,因此也更容易傾聽民眾的聲音,站在民眾的角度去思考法律問題,從而使法院審判更具有公信力。而當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設計尚未達到預期的效果,民眾對于人民陪審員的法律專業水平不予認可,把案件主要的希望還是寄托在法官身上,從各地法院近年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數量情況來看,當事人主動要求人民陪審員參審的案件數量比較少。
人民陪審員制度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法治建設處于改革和發展階段,許多法律制度需要通過司法改革才能不斷完善和發展。從發達國家法治發展的經驗來看,陪審員制度的完善是法治成熟國家的重要體現,當前我國一些地方的人民陪審員制度通過不斷改革,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
事實真相的探究是案件審判的一個難點,尤其是在當前案件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法官不管庭審工作還是文書撰寫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既要確保案件事實清晰還要確保法律適用正確,而案件的當事人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把對自身不利的信息進行隱藏,這加大案件審理的難度。人民陪審員的作用就是圍繞著案件爭議的焦點,從不同的角度對案件事實進行反復的詢問,通過這樣的方式以彌補法官思維邏輯上的缺陷,使案件能最大限度接近事實的真相,推動案件的審理。
相對于法律條文的使用,人民陪審員更擅長的是通過社會的視角來審視法律使用的合理性。從案件可以看出,事實審與法律審的分離不僅可以調動人民陪審員的積極性,同時還能提升案件審判的質量和群眾的滿意度。北京市中院審理的(2017)京民終383號民事糾紛案件,原告馮某起訴要求停止拍賣在建的房屋和土地,因案件的被告資產公司是另一被告房地產公司的債權人,二被告為了售房回款,約定對房屋設定抵押并辦理預售許可,買受人交的購房款要進入共款賬戶后才能解壓,原告馮某的購房款因被房地產公司截留,因此不能解壓也沒能辦理預售備案。被告為逃避責任,沒有提交對自己不利的“售房回款解押”等證據,而原告是購房人也不能查到二被告公司內部的證據,在證據收集上處于弱勢地位。案件合議時,法官認為房屋買賣合同是在查封后才簽訂的,法院不能為此停止查封標的物,兩位陪審員則堅持認為,作為老百姓買房的行為,在沒有被明確告知查封的情形下,不能讓購房人承擔拍賣房屋的風險。正是人民陪審員對樸素認識的堅持,法官重新調查了證據,原告馮某的權益得以維護??梢?,人民陪審員的意見,對案件的解決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法治理念的傳播不僅需要擁有一部良法,更重要的是它通過法院每一個生動、典型的案例來宣傳法治觀念使之深入人心。全國首例侵犯烈士名譽案采用的是“3+4”即3名審判員加4名陪審員的大合議庭的模式,取得良好社會效果。被告曾某在微信群公開發表侮辱、歪曲消防烈士的言論,經合議庭評議,當庭作出判決,要求被告就侵害烈士的名譽向烈士親屬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該案采用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的模式,人民陪審員只對被告侵權的事實進行認定,案件的審理取得良好的效果,被告當庭宣讀了道歉信。該案例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在全國范圍廣泛宣傳了我國新出臺的《英雄烈士保護法》。
在司法體制改革浪潮推動下,人民陪審員試點改革加快步伐,2017年4月開始,各地陸續開展人民陪審員的試點改革工作。陪審員制度改革在問題清單、法官的指示制度、人民陪審員的參審程序及合議庭人員的組成模式等方面取得基本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周強院長在《中期報告》總結人民陪審員試點工作中指出“缺乏區分事實審與法律審的有效機制”是“試點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之一”。①賈志強.人民陪審員參審職權改革中的中國模式及反思[J].當代法學,2018(2):143-152.筆者認為,分離機制在改革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難以區分。什么是事實問題什么是法律問題,學界眾說紛紜,齊樹潔教授認為事實是必須真實發生、實際存在的事情、事件,具有決定的確定的真實性,不可以通過推斷來判斷,更不可能是虛構的。②齊樹潔.構建我國三審終審制的思考[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56-63.對于法律問題,奧特馬· 堯厄尼希則認為是“判斷應適用的法律條文、判斷抽象的事實構成特征、將已確認的事實概括在法律條文中。屬于事實問題的是確認具體的事實”。③[德]奧特馬· 堯厄尼希.民事訴訟法[M].周翠,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91.盡管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有一定的區分標準,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法律與事實混合的情形。筆者認為,事實問題應當是最原始發生的事實,具有不可逆轉性,它不需要通過人為推斷來判定,而法律問題是在事實問題的基礎上,通過運用法律邏輯、法律思維進行判定并做出相應的價值判斷。
專家陪審員和大合議庭模式的探索還有待完善。我國法律規定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判是基于案件的影響范圍及當事人的申請。由于當事人對法律知識認識不充分或者是對人民陪審員的影響力存在質疑,當事人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審的案件數量非常少,而我國法律對于“有影響的案件”規定范圍有些模糊,因此,逐步探索專家陪審員的設立及完善大合議庭的適用范圍顯得尤為重要。
法官指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法官的指引對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的審理是至關重要的,案件的事實不能脫離法律而存在,只有更清楚了解案件的法律問題,才能更好地探究案件的事實問題,因此法官在庭審中應當給予人民陪審員適當解釋法律、闡述程序規則等。但是由于當前我國法官承擔了案件的主要責任,因此法官在庭審中為了達到預期的審判效果,常常對人民陪審員進行過度指引,使人民陪審員難以發揮應有的陪審作用。
如何才能建立區分事實審與法律審的有效機制,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英美法系對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主要的劃分標準歸結為是否屬于重復出現的情形。如果重復出現,則需要由“訓練有素的法律人”來回答,該情形則認定為法律問題,如果只是個別出現的情形,則歸類于事實問題。與此對應的,在具體的案件中,英美法系的陪審團一般只需要回答被告是否有罪,至于犯罪的情節輕重、量刑等則由法官來判定。大陸法系國家對此采取的一般是問題清單的模式,即對案件需要查明的事實一一列舉在清單上,合議庭合議的過程中,對問題清單上面需要查明的事實進行合議,法官根據整個合議庭合議的事實來確認法律的適用。筆者認為,問題清單的模式更適合當前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需要,因為清單模式更有利于操作,在一個案件中哪些是屬于判決需要的事實,哪些是與案件無關的事實,這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的人來判斷,而問題清單的設立,能讓人民陪審員清楚了解案件需要的事實,避免探究與案件無關的事實,這不僅符合人民陪審員的能力素質要求同時也能提高審判的效率。
問題清單如何設計是區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的關鍵。問題清單的設計要盡可能全面查清案件的事實,同時還要方便人民陪審員操作。例如針對刑事案件,要包括犯罪事實、從重或者減輕免除責任及不負刑事責任等情形。以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為例,如圖所示:

法官對案件的指引包括庭前、庭審中及合議過程中。庭前的指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陪審員應當具備的相關庭審知識,例如了解庭審的規程,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案件需要的保密事項等等,這些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的形式由法官進行專題講授來解決。具體到個案,庭前的指引要更加注重陪審員對案件的訴狀和證據等材料的了解,建議可以建立陪審員專門的閱卷室,在開庭前要求陪審員到閱卷室查閱案件的基本情況,法官可以設置問題初步清單,同時結合陪審員的意見對問題清單進行修改。
庭審過程中,法官的指引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聚焦案件的爭議焦點、引導理性分析案件事實、維護庭審法庭紀律。一是要引導人民陪審員聚焦案件的爭議焦點,在具體的個案中,事實問題應當圍繞案件的爭議焦點,與案件無關的事實應減少提問,對爭議焦點需要查明的事實則要深入探究。二是要引導人民陪審員對案件事實的審理始終保持理性。人民陪審員審理案件,除了運用自身的知識、閱歷和經驗,還有就是遵循內心的道德和公理,這是陪審制度的一個優勢,但同時也易造成人民陪審員對案件事實的感性認識。特別在交通事故賠償等侵權案件中,人民陪審員對審理的結果更容易偏向受害一方,因此法官要引導人民陪審員對案件的審理應客觀公正,回到法律的軌道,既要查清受害的事實,也要查明各方是否存在過錯,做到不偏不倚。三是引導人民陪審員共同維護法庭的秩序,保障庭審活動的順利開展。很多案件各方當事人矛盾較深,在庭審中情緒較為激動,而人民陪審員相對法官來說更有親和力,因此要引導人民陪審員制止當事人的一些不當行為,維護庭審的紀律。
庭后合議是在完成庭審的基礎上對案件的事實問題進行確認,法官在此過程的指引顯得尤為重要,法官對合議過程的指引工作主要是證據的采用與排除。要引導說明非法收集證據的排除原則,物證、書證等證據證明力的大小,案件需要證明的事實證據是否充分,是否需要補強證據等等。通過合議,最終確認案件的基本事實。
各地法院都在探索5人以上的大合議庭組成形式,目前改革試點法院主要試點5人、7人和9人的合議庭組成模式。5人大合議庭模式主要包括1名法官和4名人民陪審員或者3名法官和2名人民陪審員。實踐中5人大合議庭模式由于法官的數量過少,案件的事實由人民陪審員決定,導致案件的事實問題有可能出現偏差。如果是3名法官和2名人民陪審員的組成模式,人民陪審員則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不利于人民陪審員對自身意見的堅持。9人合議庭模式目前比較少用,這是由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決定的,當前各基層院和各中院法庭的設置還不具備滿足9人合議庭的條件。7人合議庭模式則取得比較理想的改革成果,7人合議庭模式一般采用3名法官加4名人民陪審員的模式,數額的比例分配既有利于人民陪審員能堅持自身的意見,又能調動人民陪審員參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大合議庭的適用范圍,筆者認為,一般對基層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本地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例如公益訴訟案例等可以適用7人大合議庭模式,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人民法院(2018)桂0321刑初64號黎某生產、銷售假藥案采用的就是3名法官加4名人民陪審員組成的大合議庭模式,被告人黎某為謀取非法利益,從2017年4月至案發時,購買阿普唑侖片、藥品包裝盒、標簽、說明書以及制假設備,在租住的房屋中,自行生產包裝成瓶裝阿普唑侖(屬于第二類精神藥品),隨后在網上進行銷售。被告人制作假藥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其危害范圍廣,影響人群大,這應該屬于大合議庭審理的范圍。公益訴訟案件涉及的人群范圍廣,同時一般都是本地區影響重大的案件,因此也應納入大合議庭審理的范疇。另外,對于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發生的重大案件,可以探索組成9人合議庭模式,一方面省級高院的法庭能滿足硬性條件,同時9人合議庭的審理能集思廣益,聽取不同聲音,確保案件的質量。
當前,我國人民陪審員還沒有特定的專家陪審員,支持者認為專家陪審員具備專業能力能,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案件的事實,而反對者則認為人民陪審員制度設計的初衷則是要聽取各行業不同的意見,設定專家陪審員與大眾化相沖突。筆者建議,在未來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發展過程中,對于一般案件應體現大眾化的標準,人民陪審員可以隨機選任,但是對于知識產權案件和互聯網侵權等案件,應組成法官和了解知識產權、互聯網操作方面的專家陪審員組成,才能有利于案件事實的查明。
人民陪審員制度中的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途徑是一個龐大的法學課題,所需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需要我們司法體制改革中在不斷摸索和完善。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來,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途徑要真正發揮作用,我們還要細化操作的流程,建立完善的機制,同時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熟經驗,不斷推動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