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華 楊小莉 王玲
(1.河海大學檔案館 校史館,江蘇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學圖書館,江蘇南京 210098)
新媒介快速發展和社會普及使得檔案領域影響深刻,“人們逐漸脫離對印本和紙質材料的依賴,檔案管理人員所熟知的‘環境’‘載體’及分類標準時移俗易”[1]。在電子信息驅動的社會環境下,檔案工作的組織模式、內容及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從業人員的職業環境隨之影響深刻。“如果不能面新媒介做出新業務調整,工作將持續處于困惑、麻木和癱瘓狀態”[2]。檔案管理人員在新媒介技術推動信息化社會的進程中必須作出適時調整,如果不能應對新媒介帶來的顛覆性壓力和專業知識瓶頸的困局必會陷入職業倦怠,導致職業發展原動力不足,進而帶來一系列問題。
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即從長遠來看,真正有意義的不是各個時代的媒介提示給人們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媒介是由社會集體行動開發而出,是表達新訊息的工具[3]。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提出“媒介即隱喻”,即認為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媒介形式會有其特定的內容偏好性,結合當時社會文化特征,為人們帶來一種符合自身隱喻的新世界觀[4]。無論是哪種觀點,都說明媒介是提供轉換事物新視野和新知覺的重要工具。新媒介的出現是舊媒介演化發展的必然,會傳承舊媒介的某些特點和功能,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下與其守望相助。媒介的形態演變,主要是隨著人類科技進步的腳步而逐步實現改進,最初是口語、雕刻、印刷等傳統形態,后期出現了膠片、磁帶、光盤、網絡、新媒介等形態。
關于新媒介的概念,一直以來都有學者進行過探討。Fidler·R·F在其書中提到在20世紀90年代,新媒介可劃分為人際傳播領域、廣播領域、文獻領域[5];陸小華從時間維度,將新媒體的界定分為兩個時期,即新媒體的史前史和新媒體時期[6]。因此從概念上來看,新媒介是一個發展的動態的概念,是相對的,并非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同時,即便是新媒介在一定時期內其內涵相對穩定。
新媒介時代到來,一方面加劇了檔案管理人員職業倦怠,增長了對其的依賴性;另一方面更不利于其角色轉換與專業適應,沖擊了檔案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及專業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分析檔案管理人員應對新媒介環境下的職業倦怠特點及其存在的原因,探討如何有效地對策,以利從業人員職業心態穩定,具有現實的迫切性和理論的創新依據。
職業倦怠(JobBurnout),最早由美國Freudenberger和Maslach兩位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是人們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一種身心俱疲狀態,是職業健康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職業倦怠有3個主要特征:一是情感耗竭;二是去個性化;三是低成效感。機體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體。從心理學角度觀察,館員職業倦怠分為內顯癥狀與外顯癥狀。內顯癥狀通常伴有煩惱、焦慮、敏感、情緒不穩定等;外顯癥狀則因心力交瘁而應付工作,感到前景黯淡,認為工作毫無意義和價值,乃至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不思進取,個人發展進步停滯[7]。國內檔案館大多數為女同志,其實占少數的男館員承受著更多家庭和社會等的多重壓力,他們的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值得關注。
造成檔案管理人員產生職業倦怠的外部環境因素有:(1)職業的社會地位低下;(2)缺乏成就認可;(3)工作壓力大;現有的檔案知識結構和基本素養與現代館員要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檔案管理人員主觀上承受著技術變革的巨大壓力,客觀上又缺乏進修學習的機會。一般而言,即使經過計算機和網絡方面的短期培訓,仍會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各種技術困難,使之產生技術恐慌心理[8]。引起職業倦怠除了環境方面的因素外,來自從業者內在方面的自我個性因素主要是個性不良心理和角色沖突等問題。
本文通過參考職業倦怠調查問卷MBI,針對新媒介從5個維度采用十分制進行調查:(1)館員對新媒介的焦慮程度(0表示不焦慮,分數越高表示焦慮程度高);(2)新媒介技術對職業倦怠的影響程度(0表示沒有影響,分數越高表示影響程度越大);(3)館員工作中對新媒介依賴程度(分值越高表示依賴程度越高);(4)現有的專業知識能否適應新媒介發展需求(0表示完全適應,分數越高表示越不適應);(5)是否愿意接受新媒介技術的職業培訓(0分表示不愿意,分數越高表示越愿意)。針對新媒介是否加劇了職業倦怠進行調研,采用小樣本法(20個人左右),電話隨機采訪在寧高校檔案管理人員反饋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檔案管理人員職業倦怠五個維度調查反饋結果
(1)新媒介對檔案管理人員職業倦怠在性別上差異不明顯,對新媒介的焦慮程度普遍很高,認為現有的專業知識結構已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上達成一致共識,再學習和培訓的意愿強烈,見表1。(2)由圖1所示:不同年齡的高校檔案管理人員,在對新媒介的依賴程度和職業倦怠的影響程度上差異顯著,依賴程度隨年齡增長而降低,對職業倦怠影響程度隨年齡增長而升高。(3)由圖2得出:不同學歷層次對新媒介影響差異明顯,博士學位的從業人員因為缺乏成就認可等在職業倦怠程度上遠高于碩士學位、學士及以下人員,而后三者的差異性不是很顯著。(4)從圖3可知:新媒介對不同職稱的高校檔案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影響的差異不顯著。

圖1 新媒介影響下五個維度年齡分布情況

圖2 新媒介影響下五個維度學歷分布情況

圖3 新媒介影響下五個維度職稱分布情況
隨著檔案管理“收、藏、管、用”的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和智慧化,新媒介對檔案管理人員有著不同以往的知識結構和素養要求:需要敏銳的信息捕捉和綜合思維能力;有較強的網絡開源信息抓取、整合、編研與服務能力;有較強的知識創新能力與信息安全保護意識;有扎實的檔案專業基礎知識及非專業知識的敏感性;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以提升個人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等專業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有良好的人際協調和項目組織能力等。這種高要求帶來了面臨職業倦怠的新變化,體現如下:
(1)新媒介時代的沖擊與擠壓,使其職業倦怠雪上加霜。隨著新媒介技術的普及,新媒介對檔案傳統載體材料和傳統檔案管理模式帶來深刻的影響和沖擊。人們正逐漸減少對紙本的依賴,迅速向屏幕文化過渡,其影響和價值會隨著可視化、便攜性、互動性和擴散性而無限地增加。面對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壯大,檔案轉型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了,面對這種環境大趨勢,現在不是主管單位要求檔案館“改”,而是社會市場與媒介競爭環境逼著檔案館不得不考慮怎么“改”。這首當其沖的“改”就是檔案管理人員隊伍,而這種變化對檔案管理人員缺乏再學習培訓、主觀上認識不到位及其專業知識結構所限造成極大困惑,體現出不適應、不了解、跟不上和學不會等方面,職業倦怠上更是雪上加霜。
(2)新媒介的依賴性,隱性的職業倦怠日益明顯。檔案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對紙質材料和印刷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面對查檔、歸檔及編研利用等需求,其更多的求助和依賴計算機、網絡等新媒介形式,離開電腦和網絡,檔案管理人員目前都表示無法正常開展工作。這種潛在或隱藏的對新媒介技術的依賴性從另一個層面凸顯了檔案管理人員的職業倦怠。面對新媒介技術更新快、依賴程度持續增加等情況,如何正確認識、適時改變和有效應對是當前所面臨的客觀問題。
(3)新媒介對檔案專業化的挑戰,職業動力缺乏。《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2020年6月20日修訂通過,檔案信息化建設作為一個章節寫入了新檔案法中。新檔案法對信息化的要求明確而具體,信息技術的地位更加凸顯。對檔案管理人員而言,專業知識和信息素養的高要求矛盾日益顯著,檔案管理人員已有的專業知識體系面臨著重構,而由于各種原因又缺乏再學習的機會,現有知識結構又存在專業泛在問題,職業原動力不足,倦怠加重。而未來檔案信息化的管理及價值利用必然會成為檔案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形式嚴峻。
(4)新媒介形式下檔案管理人員的參與度和可控性弱化。新媒介環境下,對計算機設備和網絡的過渡依賴,檔案管理人員對檔案的參與度和過程可控正在逐步弱化,記錄媒介更多體現在檔案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水平上,受職業倦怠的影響又不與之成正比。如何培養檔案管理人員在新媒介環境下對電子文件的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及對新媒介多種載體本身檔案數據記錄的管理、保護與利用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若不能正確面對這個問題,職業的低成效感或會加劇。
(5)檔案范式的轉變,檔案職業面臨新的變化。新媒介的推動下,檔案管理職業正面對著大數據、自動電子記錄和信息過剩的嚴峻形勢,傳統文件管理范式向檔案信息范式的快速轉變,計算機和移動載體的迅速普及、網絡全覆蓋及其運行速度的提高,研究人員可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多渠道獲取所需檔案,新媒介技術的發展淡化了不同領域研究者之間的界限、檔案知識共享更加便捷。隨著檢索系統變得更加智慧,自動記錄使可用的源文檔變得更加龐大,研究者可以輕松地使用這些知識,在多元文化中找到有效的聯系。檔案利用者的變化意味著檔案工作內容的變化,也意味著從業人員服務內容的改變。麥克盧漢曾強調:“媒介實際上傳輸兩種信息:一種是訊息內容;另一種是訊息背景(即媒介為內容生成的背景)[9]。”
新媒介的發展對檔案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及跨專業融合能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檔案管理人員只有通過不斷改善信息素養、加強專業交叉融合、學習新媒體和信息技術知識,才能提升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服務層次和服務能力及時有效的應對檔案工作中的職業倦怠。
(1)凸顯跨學科發展和信息化融合的專業教育理念。檔案學作為一門跨學科性質的交叉科學,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時無刻不在同其他學科發生著密切的關系。科學與技術的融合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直到現今智慧時代的重要發展趨勢,這使得任何一門學科必須更具融合性和創新性,高度聚焦信息素養、綜合技能和學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對檔案專業的人才培養極具實際意義,從另一個層面而言,這種從源頭上轉變的專業培養理念,會在其后續的職業生涯中有效減輕或降低職業焦慮和倦怠。
(2)強化信息素養,注重“非專業化素質”。面對新媒介環境,檔案管理工作的重點應該轉向對內容信息及媒介的研究,強化個人信息素養,發掘歷史記錄所蘊含的隱性知識和現行記錄領域檢索數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的任務,提高檔案信息及內容轉換成新媒介形式承載的結構化知識的能力。避免檔案過度專業化和專業教條的束縛,注重“非專業化素質”,檔案管理人員要以一種更加廣泛的教育背景和實踐經驗來保持“敏感性”,滿足新媒介時代對檔案管理人員素質綜合性和創新性的要求,保持職業生機,避免職業枯竭,變職業倦怠為道用。
(3)關注新媒介記錄及技術,積極主動介入檔案文件形成和鑒定。源于檔案領域直接受記錄技術發展影響,必須高度重視和思索快速大量出現的新媒介記錄。加拿大學者泰勒在其所處時代就十分關注新記錄媒介的出現以及其對檔案記錄形式變化的影響,并強調記錄媒介對豐富檔案館藏結構的重要性[10]。新媒介環境下的檔案文件收藏管理日益復雜,檔案數據的安全性、來源的不確定性、電子文件的易修改性和查詢編研利用的開放性等特點使得檔案真實性、權威性和可靠性存在安全風險。檔案管理人員必須由保管者角色變為主動的收集者、參與者,對檔案電子文件進行前端控制,高度關注來源保證檔案文件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提升工作的成效感。
(4)關注重點應轉向檔案內部深層次的隱性知識。正如收藏家馬未都所言“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了一個道理”。對于檔案管理人員而言我們更要強調“關注檔案中隱藏在結構和文件背后的東西”,并不斷參與到檔案的“收、藏、管、用”的記錄中,尤其在新媒介環境下與檔案文件生成相關聯的其他耦合因素,注重“后保管模式”和“新來源觀”。
(5)充分利用新媒介,全方位打造高校檔案新生態,拓展檔案信息利用服務。隨著數字化記錄的普及,人們迅速減少對紙本文檔的依賴,從實體文化向著屏幕文化過渡,其影響力和價值會隨著媒介的訪問便利性、可移動性和共享知識傳播速度而無限地增加[11],因此新媒介時代對于檔案管理人員的內在要求更專注于創新檔案管理模式,開展多元化服務。創新是高校檔案工作自身內在的需求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傳統檔案的利用只是對檔案文本的利用,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檔案管理人員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技術進行大膽創新,用全新的理念和智慧化的技術轉變檔案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滿足時代發展對其內涵的新要求。
新媒介環境下,檔案管理人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媒介技術帶來的跨專業、精細化、綜合性和邊界模糊的要求,檔案管理人員應當提升信息素養、掌握新媒體技術發展態勢,明確自身的定位,適時變更觀念,敢于創新和探索,提升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服務層次和服務能力,為職業發展創造新空間,轉檔案工作職業倦怠為職業發展新機會和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