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姍姍 中國海洋大學
森林生態旅游是一種以森林自然景觀為主體,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目的,同時發揮環境教育功能,實現地方經濟發展的旅游活動,基于其回歸生態自然的理念,已成為當下人們喜愛的旅游方式之一。隨著森林生態旅游業的興起,旅游開發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各利益群體的訴求與矛盾凸顯,把利益相關者理論引入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研究當中,對于實現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實現當地經濟與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生態旅游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關于生態旅游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給了自己的定義,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形式。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生態旅游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研究,對生態旅游的定義表述方式雖各不一致,但也有眾多共識,體現了生態旅游豐富和復雜的內涵:(1)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生態美為基礎,依賴自然的高品質旅游[1];(2)生態旅游不僅僅是前往目的地進行觀光游覽,而是更加關注旅游者的感受,注重環境教育功能,以提高游客對生態環境自覺保護意識的旅游[2,3];(3)生態旅游是保護旅游地自然與人文景觀完整性,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旅游[4];(4)生態旅游倡導當代利益共享,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并舉[5]。
基于上述內容,本文認為,生態旅游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旅游者以享受自然、回歸自然為目的,接受環境保護教育,并且能夠使當地居民受益,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統一發展的旅游活動。
森林生態旅游屬于生態旅游的一種,對于這一概念,學者們大體從以下視角進行展開研究:(1)森林生態旅游指的是一定的被保護的生態系統范圍內(人工的或者天然的),展開的旅游活動[6];(2)合理、有效利用及優化森林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7];(3)具有可觀賞性、知識性和參與性。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認為,森林生態旅游指人們在不允許被破壞、以保護為前提的一定森林生態系統區域內,以人文景觀或者自然景觀為主體,以保護森林生態資源為前提而開展的一種旅游形式。
利益相關者理論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這一理論初期是在企業的管理方面的應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一理論在Freeman、Mitchell等學者的不斷探索下逐漸發展為完整的理論框架,研究領域也擴展到了城市規劃、社區發展、政治、旅游業等領域。Freeman認為利益相關者就是能夠影響目標實現以及在目標實現過程中受到影響的個人或者群體[8]。這一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于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和識別,主要是判定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是誰;另一方面是關于利益相關者的自身屬性,就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是什么。旅游界開始利用利益相關者理論進行相關研究是在1999年,21世紀以來,應用逐漸深入,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旅游規劃、古跡旅游、生態旅游、旅行社等領域。
森林生態旅游的利益相關者指能夠影響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并且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對其也能夠對其的利益產生影響的個人或者群體。基于此,本文認為森林生態旅游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政府、旅游企業、當地居民、森林生態旅游者、專家學者團體、未來旅游企業進入者、媒體及非政府組織等。鑒于不同利益相關者與森林生態旅游相互影響的程度不一樣,利益相關者要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這樣才有利于對其進行管理。目前,“米切爾評分法”與“多維細分法”是當下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劃分最常用的方法[9]。
本文借鑒利益相關者“多維度細分法”劃分模式,結合國內陳宏輝等學者的觀點[10],從利益要求的緊迫性、利益的主動性和重要性以及這三個方面來進行森林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劃分,可分為三類:政府、旅游企業、當地居民、生態旅游者為主的核心利益者;以專家學者團體、未來旅游企業進入者為主的蟄伏利益相關者;以媒體及非政府組織的邊緣利益相關者。
1.政府
森林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的是政府,其在政策制定、規劃開發、資金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擔任著重要的職責。其利益訴求是通過旅游開發實現經濟的發展,達到發展與保護的和諧統一。作為核心利益相關者之一,政府還需要協調好各個利益相關主體的關系,基于對利益相關者負責任的態度,做好其職能本責工作。
2.旅游企業
旅游企業作為商業單位,其在森林生態旅游活動中的利益訴求是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旅游企業作為旅游項目的深度開發主體,是核心利益相關者之一,在森林生態旅游業發展不同的階段,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
3.當地居民
當地居民作為森林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受益者和風險承擔者之一,其地位與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旅游的開發改變了其原有的生活狀態,當地居民需要維持生計,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到旅游開發與管理之中,同時,也應該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維護好已開發的旅游資源,為旅游者樹立榜樣。
4.森林生態旅游者
森林生態旅游者是森林生態旅游活動的主體,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旅游行為及環保意識保持并改善旅游地的生態環境。獲得良好的旅游質量是森林生態旅游者的主要利益訴求,他們會把環保放在森林生態旅游的首位,并希望能夠與居民構建長期穩定的聯系。
政府是森林生態旅游業的發起者、規范者以及協調者,其在森林生態旅游開發中職能應當包括政策制定、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支持及法律的保障等。而在現實當中一直存在著政府制度不夠完善、基礎設施服務水平低下、經費支撐不足等問題。并且有時政府為了獲取短期的經濟利益產生不合理旅游開發行為,違背了其高公益、低收益的職能擔當。
作為森林生態旅游的開發主體,同時也是經營商,旅游企業的利益訴求是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但前提條件是要在保護生態環境下進行。有些旅游企業由于對保護自然生態資源認知的缺失,忽視了生態效益的重要性,產生保護與發展的問題上產生較多的矛盾。旅游企業在其經營過程中也存在經營效率低下,利益分配不合理的情況,造成了收益分配不均,未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森林生態旅游的開發使當地居民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打破其原有的生活方式,為了維持生計,當地居民不得不被動的被雇傭或者進行自主經營,但由于當地居民的文化素質并不高,導致其參與性并不強,一直處于一種利益分配的弱勢地位。由于居民對于旅游開發影響感知薄弱,認為旅游并沒有給其帶來可觀的利益,所以對于旅游開發并沒有形成積極、高漲的支持態度,反過來又影響了居民的參與性。
生態旅游者作為森林生態旅游活動的主體,能夠為旅游地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在目前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過程中,有跟大一部分游客并沒有真正實踐作為一名負責的旅游者應有的責任與義務。亂扔垃圾、隨處亂涂等低素質、不文明行為屢見不鮮,生態旅游對旅游者自身素質要求很高,沒有環保意識,沒有良好環境倫理觀的游客會阻礙旅游業持續發展。
本部分從政府、旅游企業、當地居民、生態旅游者等核心利益相關者角度對推進森林生態旅游有序、穩定發展提出相關建議,探尋有效發展路徑。
森林生態旅游各方利益相關主體都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彼此之間既有沖突又有合作,如果每個利益相關主體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實現個人最優,必定會引起利益沖突。各利益主體要通過博弈與合作,達到集體最優,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基于此,就要構建利益共享協調機制,將核心利益相關的利益通過資源共享、設施共享、信息共享等緊緊捆綁在一起,通過政府在各利益相關主體間協調,打造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生機制。
政府作為當地旅游開發及規劃的制定者、協調者、規范者,需要充分發揮其公共服務功能,在森林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結合實際制定有效可行可持續的發展規劃。森林生態旅游項目投資相對比較大,而且回報周期會有5-10年時間,為了保證資金的持續供應,政府要積極引資,擴展融資渠道。同時要加強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制定與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積極協調各方關系,保障各利益相關者權益,為森林生態旅游的有序發展提供服務保障和法律保障。
旅游企業首先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進行經營,樹立森林生態旅游企業綠色管理理念,制定綠色營銷策略,提供綠色食品,打造綠色居住空間,杜絕“先污染后治理”現象發生。以游客需求為主,打造多元化的特色旅游產品,滿足當下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
建立健全社區參與機制,提高社區居民環保、服務意識。目前,森林生態旅游的利益主體還是以政府和開發商為主導,社區居民在旅游開發與管理中參與感比較低,所以必須從社區居民利益出發,建立社區參與的引導機制、利益保障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監測監督機制,不斷豐富、完善社區參與方式與內容。首先通過定期對社區居民的培訓,提高其環境認知水平,認識森林生態旅游的價值。其次開展旅游業務的學習,提升社區居民的服務意識、服務水平,開拓居民創新創業的思維,以專業的水準積極投身于當地旅游業的管理當中,通過參與利益分配獲取可觀利益,提高生活水平。
引導游客樹立環保意識,提高自身素質。森林生態旅游者環保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生態環保工作質量。對森林生態旅游的游客采取人性化管理,舉辦各類環保主題活動提高旅游者素質,發揮環境教育的功能,提高旅游者環保意識,并且能帶動周圍人環保意識的提高,自覺承擔保護環境責任,休閑的同時避免對生態造成負面影響。景區內通過良好的旅游設施及服務質量,實現游客感知價值最大化,游客能夠得到高滿足的旅游體驗,讓其能夠深刻理解森林生態旅游價值與發展潛力。
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是旅游、經濟、環境、生態、社會等方面的綜合反映,涉及到眾多利益相關者,要想實現森林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協調好各利益相關主體的關系,在其共生互利的前提下實現人類與森林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保證森林生態旅游能真正實現負責任性和環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