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清 云南技師學院(云南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而非遺傳統手工技藝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見證和歷史發展,它不僅傳承國家精神和民族的意志,也是國家不斷發展的基石。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近代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傳統的手工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和斷代的風險。因此,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保護我國非遺傳統手工技藝,通過現代學徒制的方法來不斷引進更多的學習方法和繼承方式,才能保證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不斷創新,使得中國文化非遺技藝能夠源源不斷的迸發出新的動力和源泉。
現代學徒制是在傳統學徒制的基礎上而進行發展與改革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不僅將傳統手工技藝中的內容傳承,也通過現代學校的培養方法使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具有先發優勢。通過新的傳承方法,將傳統技藝和現代意識與觀念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有機的組合在一起,使得傳統技藝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有組織的、科學合理的培養人才,這樣也可以使得新時代的教育方式培養下,培養出的技術人才可以有更完善良好的技術能力和知識結構,這對我國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教學有著相當大的推動作用[1]。
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知識與手工技藝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三方面共同發力的方式來進行共同學習與傳承。與傳統的方式相比,現代傳承學徒制有著天然的優勢,不僅可以促進學徒更好的學習相關知識,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受到了國家以及社會的高度認同,并且越來越多應用于現代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培養方式來更好地促進非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受地域范圍的影響,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大多具有較強的圈子性和壟斷性,這導致在傳統學徒制的發展模式下,傳承人才大多固定于一定的人脈和區域范圍內,主要以血緣傳承,以師徒傳承為主。通過這種方法進行傳統的手工技藝教學,雖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壟斷性,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量新興產業和領域的出現,使得原有的傳承人對傳統技藝不感興趣,通過傳統傳承方式來進行手工技藝的傳承,有可能面臨著缺乏傳承人的現象,導致斷代情況的出現。隨著上一批傳承人的年紀逐漸年長,部分的傳統手工技藝面臨著缺乏傳承人,相關傳統手工技藝面臨斷代的可能性。以我國的陶瓷行業為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學習傳統技藝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少,這使得大量的傳統技藝已經缺乏年輕人來進行傳承,目前傳承結構存在著青黃不接的情況[2]。
針對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教學機構,雖然具有先天的優勢,但是由于對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認識較少,以及傳承范圍有限,這導致在正規機構進行大面積傳承的可能性較低,也使得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的生存發展空間受限。另外,因教育機構對非遺手工技藝的教育經驗不多,使得相關人才更注重理論培養,缺乏深層次實踐經驗,是目前學校教育最突出的不足,這使得大量的手工技藝無法被完美的傳承下去,并且由于長期缺乏更新換代,使得大量的手工技藝逐漸脫離社會實際,需要面臨著培養質量下降,與社會逐漸脫節的情況。
我國雖然一直都較為注重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幫扶,但目前仍缺乏較為完善合理的相關政策,來對點支持幫扶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政策的頂層設計非常到位,在實際的應用和實踐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力,比如非遺技藝學習者的學習動力不足,學成后的就業創收等的困難。需要更加細致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的解決各類情況,對目前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局面起到改善作用。
非遺傳統手工技藝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其危機是越來越明顯的。這就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來維護非遺手工藝的傳承,不斷完善相關政策來對傳承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藝的個人或集體進行物質上、精神上的支持,通過設立相關工作意見來促進相關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以及相關教育機構的改革。通過國家意志的方式來引領我國傳統手工技藝傳承與發展,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制度。通過對其提供補貼和獎勵的方式,提升相關手工技藝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并且大量培養相關人才,對傳統手工技藝進行挖掘和創新,使其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政府應引進大量的具有相關行業知識和熟悉相關行業領域的人才來參與相關政策的設立和優化,避免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問題,通過設立有建設性的、實踐性的、符合社會實際發展需求的政策來促進手工技藝傳承。
當前教育機構的教學資源不足,也是導致手工技藝傳承受阻的原因之一。大量教學局限于理論階段,而缺乏在傳統手工技藝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手工技藝是以實踐為主的一種傳統技藝,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這就使得我國的職業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應及時的做出改革,應不斷加強與相關機構和企業積極合作,來共同促進教學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從而為我國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培養更多的人才來促進我國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師資隊伍的缺乏也是目前無法培養合格優秀的傳統手工技藝工匠的主要原因,所以學校在改革教學體制的基礎上,也應不斷加強自身的師資隊伍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通過提升老師的數量和質量來加強提升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完善,是加強現代學徒制教育體系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學校應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引進相關人才與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校,加強合作,積極引進大量具有實戰經驗的手工工匠進入學校來加強對學生的教學和實踐培養,并且對學校的老師,也應通過定期開展學習講座和集中學習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強教師的個人能力培養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其次,也應不斷加強與周邊相關企業和行業內院校的溝通與交流,通過人才之間的交流來不斷的創新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從而培養出來具有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軍強大的教學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進入此行業進行學習,并且培養出更多具有完善技術能力和行業前沿眼光的優秀畢業學生,為我國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尖端人才。
現代學徒制是隨著時代發展而出現的新型的職業人才培養方式。通過將產產學研一體化的方式來加強對實踐人才的培養,相關機構應注重與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以及科研單位和相關生產企業的接洽與溝通,通過三方面相互融合的方式來加強生產與教育的相結合。
首先應加強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來加強雙方之間的聯系。學校作為培養相關人才的基地,應不斷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去通過企業了解社會對相關傳統技藝的需求,來探索更好的教育方式。并且將大量的學生在實踐實習階段送入企業來,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提升手工技藝的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更多熟練的成熟的,具有足夠職業水平和職業能力的傳統手工工匠。
企業也應不斷地加強與學校的相關合作,積極為學校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和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向學校提供具有較多經驗的企業技術工人和相關行業人才來參與學校教學,通過向學校內的學生提供更新的行業知識和經驗教學的方式,加強學校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興趣。
相關科研機構也應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不斷地將傳統手工推陳出新,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發展出人民日常需要、社會實際需求的新的發展方向來拓寬傳統手工技藝的生存領域和發展范圍,最終目的是加強學校的實踐教學,并提升傳統手工技藝的生存空間,使得我國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可以更好地傳承下去[4]。
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離不開人才的發展。所以現代學徒制對培養非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人才是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的,只有通過學校方面的不斷改革與發展,與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相結合,通過多種方式共同促進職業人才的培養,才可以源源不斷地為我國相關手工技藝的傳承提供更多的新鮮血液,為傳統技藝的傳統和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端人才,才能夠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不斷傳承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