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剛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王燕 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第二實驗小學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傳承至今的重要民族瑰寶,蘊含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學文化思想內涵與精髓。其中,“中醫教育源遠流長,錘煉出許多獨特的教學傳承模式。其中,師承教育堪稱中醫傳道授業模式的精粹。師承教育的發展遠早于中醫院校教育,至今仍是院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對中醫流派的發育與傳承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中醫師承教育蘊含著豐富而有價值的教育思想,與當下職業教育改革中倡導的現代學徒制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擬通過對二者進行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探討兩者融合對當代職業教育思想的啟示與價值。
中醫師承教育是隨著中醫藥的規模、內涵、人員數量、作用功能的日益增大而逐漸產生的,其最早產生的時間已經無可考據,但是從中國古代關于中醫藥的名醫傳記等歷史典籍記載來看,是伴隨中醫藥產生、發展、成熟等各個發展階段。如古代名醫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葉天士等都有相關師承、收徒、授徒的相關記載,而且中醫藥發展歷史進程中,還因師承不同而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種類繁多的中醫派別,出現了諸如傷寒派、脾胃派、滋陰派、寒涼派、溫補派、溫病派等中醫流派,這些流派在中醫藥基礎理論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門派的特色診病、治病技術和施藥、用藥要領,成為中醫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不同中醫流派還十分重視對本流派思想、技術的總結與提煉,又形成了自成體系的中醫藥學術著作成果,如《傷寒論》《脾胃論》《千金方》《金匱要略》等傳于后世,成為后來中醫藥承繼者學習參悟中醫藥的經典之作。及至現當代,因特殊歷史原因中醫藥傳承發展屢遭挫折,但是依賴中醫師承教育依然以極強的生命力活躍于民間,為中醫藥人才的繁衍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現代學徒制源于現代西方工業社會產業技術革命大發展時期,其直接根源是由于當時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英國等工業迅速發展急需大量懂技術、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產業工人,于是出現了以快速有效培養大量產業工人的教育模式,這就是現代學徒制的雛形。當下,我國職業教育改革中的現代學徒制來源于此,又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旨在突破長期以來職業院校學術培養中理論與技能脫節、技能教學水平實效性不高的瓶頸,在辦學空間上實現了從職業院校封閉環境轉化為校企合作辦學,充分發揮了企業的活力與價值,使企業中具有高深技能技藝的師傅、能手能夠在工作實踐中現場帶徒傳授本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教育觀中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現代職業教育實現產教融合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有益范式。
中醫師承教育與現代學徒制雖然產生的文化歷史背景不同,但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三方面存在高度耦合。
中醫師承教育致力于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集大成的中醫繼承者。對繼承者的要求不僅要具有高超的中醫技藝,同時還需要具有高尚的醫德,師傅往往需要廣泛考察、重點培養,對于最終培養成在品德、技能等各方面經得起考驗的流派衣缽繼承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德才兼備是其基本教育理念。現代學徒制旨在為現代產業發展培養德優技高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僅要使學徒具備相關工作技能,更要培育崇高的工匠精神,使學徒盡快成長為一名成熟的現代職業人。綜上所述,二者在教育理念上具有高度的耦合。
中醫藥學在其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一整套醫療技術技能,如耳熟能詳的望聞問切“四診法”、針灸、拔罐、中藥炮制、推拿等實用有效的技藝技能,因此在中醫師承教育中中醫藥相關技術技能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內容。另外,中醫師承教育及其注重中醫思想文化的傳承創新,通過中醫理念的革新實現中醫藥技術技能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現代學徒制的出現之初就把工作技能作為首要的教育內容,換句話說,突出技能導向是現代學徒制的典型首要特征。學徒通過在實際的生產場景中學習、訓練形成相對成熟的生產技能,以此來滿足社會產業技術進步所需要的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單純的技術技能傳授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產業部門對人才的需求,以工匠精神等為代表的產業文化、職業道德成為促進學徒技能潛在生長的內生動力,也已經成為現代學徒制教育內容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師承教育以其鮮明的師徒相授的教育方式而得名,在教育方式上主要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對徒弟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與教育。其中,既包括師傅手把手教授中醫藥相關技藝技能,同時也包括徒弟在與師傅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受到師傅言行舉止的熏陶,從而形成對中醫藥行業從業道德的認知與感悟,最終才能得到師傅內在精神意蘊與外在醫療技能的真傳。而現代學徒制則是由現代職業院校學生到實際的企業工廠中拜師學藝,由企業師傅帶領學徒在實際的企業生產中見習、實習,通過實際生產勞動的學習過程進而形成一定技術技能水平的教育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徒一方面通過企業師傅在生產現場指導的方式實現對技能的掌握學習,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身臨其境的切身體驗形成對企業、產業文化的認知,最終成為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現代企業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中醫師承教育與現代學徒制由于受到中外不同歷史文化影響,在師徒關系上呈現出不同特色。中醫師承教育中的師徒關系充滿了濃厚的中華傳統倫理文化意味,其中的具有倫理色彩的“人情味”更濃一些,然而弊端則是師生之間的權責界限比較模糊。現代學徒制則以西方文化為內核,在師徒關系上注重體現民主、平等、法制等現代社會理念,師徒雙方各自恪守明確的權利和義務,其缺點就是師徒關系容易導致形式、刻板、僵化,不利于深度交流。當下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應致力于將二者優點相融合,在師徒關系上達到亦師亦友的狀態境界,既能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師徒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又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人倫關照。
中醫師承教育與現代學徒制在育人實效性上可謂是優劣互見。首先,從育人質量上來看,中醫師承教育更勝一籌。在中醫師承教育中注重完整人的培養,“不僅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學習,還重視傳統文化和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及高尚醫德醫風的培育”[2],最終要經過師傅的重重考驗才能學藝有成。而現代學徒制由于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不完善,存在校企權責不明、師徒教學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在培養學生質量上參差不齊。其次,從育人的數量及標準化程度來看,現代學徒制則占有優勢。現代學徒制在培養學生數量和效率上明顯占有絕對優勢,其以高等院校學制安排為時間計劃,以相關制度為實施保障,以考試等評價手段為依托,實現了技能型產業人才的量產化。而中醫師承教育則可能數十年甚至終其一生才能產出一位集大成者,這樣的弊端就是有導致傳承中斷的風險。最后,打造中國特色學徒制既要借鑒中國傳統師承教育高質量育人的思想,又要“建立持續改進機制,更好地發揮現代學徒制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和優勢,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3]在不斷改善創新中打造成為能夠培養高質量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徒制育人模式。